—— 以下内容为商城广告 ——
关注微信公众号「水煮商城」查询订单、物流
前言: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七日清晨,正在御榻之上静养的景泰帝朱祁钰,突然被前朝传来的钟鼓声惊醒。皇帝大惊失色,向身边的太监问出了一句直击人心的话:是于谦造反了吗?
景帝闻钟鼓声,大惊,问左右曰: 「于谦耶?」既知为上皇,连声曰: 「好,好。」—【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五·南宫复辟】
景泰帝朱祁钰剧照
这里我们要略作解释,为什么朱祁钰听到钟鼓声就知道外廷有变。按照明朝的制度,只有登基仪式以及冬至、元旦和万寿圣节的大朝会,才会鸣钟撞鼓,主要是督促百官入朝就班。
今日并非三大节却忽然响起钟鼓声,那就只有一个可能:有人篡位。而这个人,在景泰帝的心中,就是当年挽救了大明王朝的于谦。
而当得知篡位之人是太上皇帝朱祁镇之后,朱祁钰反而放下了心事,大明朝还是朱家的天下。那么问题来了,于谦既是兵部尚书,又掌管京师十团营,他为什么眼睁睁地看着太上皇帝发动政变,最终为自己带来杀身之祸呢?
南宫复辟的基本盘
自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四日至十六日,朱祁钰已经连续三天没有视朝。联系到十三日南郊祭天之时,皇帝竟然委派武清侯石亨代为行礼来看,朱祁钰的病情不容乐观。现在摆在文武大臣面前的最大难题只有一个:万一皇帝驾崩,谁来继位?
景泰帝与怀献太子剧照
自从三年前怀献太子朱见济薨逝之后,储位便一直空缺至今。由于景泰皇帝别无子嗣,故而在兵部尚书于谦、礼部尚书胡濙、吏部尚书王直等人看来,太上皇帝长子、前太子、现任沂王朱见深是最佳人选。
己卯,帝以疾不能临朝,免庆成宴。礼部等衙门掌部事、少傅兼太子太师、礼部尚书等官胡濙等具疏问安。且言皇上日亲万机,未建储副,无由助理,致劳圣躬。伏乞早选元良为皇太子,以慰宗庙社稷臣民之望。
诏曰: 「卿等忧宗庙爱君之心,朕已知之。但今失于调理,所请不允。」—【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七十三·废帝郕戾王附录第九十一】
然而,朱祁钰心中一直都有顾虑,因为当年废黜朱见深,正是他自己的主意。这位大侄子日后登基做了皇帝,会给自己什么样的评价?
朱祁钰不敢想,也不敢赌。而在武清侯石亨看来,只有扶持太上皇帝朱祁镇复辟,自己才能以从龙之臣的身份压倒于谦这些文官。经过几天的串联,政变班底最终形成,我们来看看里面都有哪些人。
武清侯石亨: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北京保卫战最重要的功臣之一,与景泰重臣于谦不和。
武清侯石亨剧照
前军右都督张軏:英国公张辅之弟,总管京营。张家因土木堡之变险些中衰,有强烈的复兴家族意愿。
左副都御史徐有贞:当年因倡议南迁而遭于谦斥责,为自己长久不能升迁而心怀怨恨。
司设监太监曹吉祥:有征讨麓川、兀良哈及福建邓茂七之功,却始终在景泰后宫不受宠。
左都御史杨善:当年出使瓦剌带回太上皇帝的第一功臣,却因此被景泰帝打入冷宫。
靖远伯王骥:因三征麓川之功,以文臣身份进封靖远伯,从此与文官集团分道扬镳。当年土木堡之变后朝廷曾经下诏天下宗室勤王,却一直将其死死按在湖广不愿意调回。
会昌伯孙继宗:孙太后兄长,由于景泰帝生母吴太后的缘故,此时的孙家正处于历史最低谷之中。
孙太后剧照简单罗列之后,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所谓的夺门班底,都是朝中宫中的边缘人员,他们渴望用一场功业来实现逆袭。
于谦为何不阻止政变?
对于景泰帝万一驾崩,将由谁来入继大统这个问题,朝中其实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最具有代表性,认为应该复立沂王为皇太子。第二种以谨身殿大学士王文为首,主张迎立襄世子朱祁镛,然后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继位。第三种则以石亨等人为首,打算拥立太上皇帝。
理论上来说,太上皇帝复位自然最有利于国家。襄世子是先帝宣宗之侄、太上皇帝和景泰帝的堂弟,血统已经有些疏远。沂王年仅十一岁,即使登基又能做一个好皇帝吗?文武群臣坚持己见,于是景泰帝决定十七日上朝之时对此事进行廷议。
未几,礼部尚书胡濙令一办事官赴道报曰: 「请立东宫事,今本部会阁下及文武大小群臣于十七日待上视朝,合辞恳请,令来报知佥名。」瑄与琎、英不胜忻忭,约曰: 「上再不可,吾等皆免冠叩头,辞职乞还田里。满朝若是,上亦心动,事无不可。」—【复辟录】
这里略作解释,上文中的「瑄」,就是这本【复辟录】的作者杨瑄,时为当朝御史,他的话显然是第一手的资料。收到消息的石亨等人坐不住了,因为无论选择了谁,都和他们没有关系。
于谦剧照十六日晚,张軏凭借自己总管京营的身份,以护卫京城安全为借口,抽调了数百名军士,这也是他能做到的极限。而石亨、王骥、孙继宗等人更是全家出动,准备拼死一搏。然而此事能瞒得过兵部尚书于谦吗?其实不要说于谦,就连他的儿子于冕都早已获悉石亨等人打算作乱的情报:
景皇帝大渐,石亨等谋拥南内,府尹公知其谋,奔扣告变。少保公呵曰: 「小子何知国家大事?自有天命,汝第去。」顷之南内出矣,少保公神色不变,徐徐整朝服入,就班行得防被逮。—【西湖游览志馀】
上文中的 「景皇帝」自然就是指朱祁钰, 「南内」指的是其兄朱祁镇, 「少保公」和「府尹公」分别指代于谦和于冕。那么问题来了,于谦为什么不出手镇压这次政变呢?谁都知道他是铁杆的景泰党,太上皇帝一旦复辟,能有他的好果子吃吗?总的来说,当时摆在于谦面前有三个难题。
难题一:调兵无方
大明王朝是法治社会,调兵不是你想调,想调就能调。首先得由内阁奉命拟旨,然后由司礼监太监批红,再由御马监太监将圣旨和火牌等信物下达兵部,兵部确认无疑后再移交五军都督府。即所谓领兵之人无调兵之权,调兵之人无领兵之权,大家互相掣肘,达到一个互相平衡的局面。
这样一套繁琐而复杂的流程,你让于少保怎么调兵?当然这不仅仅是于谦的难题,石亨等人对此同样无计可施。所以他们只能动用自己的家丁。
记得有一本畅销书曾经对此大为嘲笑了一番,问题是石大人虽然功勋卓著,可他同样调不动一兵一卒,不靠家丁拼命,还能怎么办?
太上皇帝朱祁镇剧照难题二:师出无名
当然,我也可以假设于谦威望极高,团营将领收到其手谕之后即刻发兵包围皇宫,可接下来怎么做呢?在朝廷的话术之中,太上皇帝是在南宫静养,既不是软禁,也不是囚禁。即使是景泰帝,也多次说过太上皇帝为尊,他本人为卑,你于谦凭什么抓人呢?
大兄到京之日,君位之事诚如所言,另再筹画。兄弟之间,无有不可,何分彼此?但恐降尊就卑,有违天道。—【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八十三·废帝郕戾王附录第一】
换句话说,团营大军一到,太上皇帝说当今皇帝病危,我奉太后懿旨入宫探病,命石亨等人扈从,你能怎么办?你要太后懿旨,朱祁镇分分钟就可以给你变出一份来。
难题三:后继无人
我们再退一步,如果于谦认定太上皇帝就是「图危宗社」,将其和石亨等人,乃至孙太后一并拿下,接下来又该怎么办?皇太后和太上皇帝都是反贼,那么沂王朱见深,乃至荣王朱见清,以及太上皇帝在南宫所生的几位皇子,理论上都已经失去了继位的合法性。
谋逆是重罪,皇太后和太上皇帝都要按律处死,沂王等人就算不赐死,也要被废为庶人。换句话说,当朝皇帝无嗣,太上皇帝一脉全军覆没,先帝宣宗就这两个儿子,皇位传给谁呢?于谦自己做忠臣,把先帝子孙全部杀光,然后扶持他的侄子襄世子来继位吗?那于谦岂不是成了王莽、董卓和曹操那样的人物了吗?
如果,襄世子可以靠这种方式入继大统,其他实力不凡的宗室亲王,比如秦王、晋王、楚王、蜀王等等,是不是也可以找个清君侧的借口起兵靖难?土木堡之变才过去几年?大明王朝经得起这样的折腾吗?于谦会选择做这样的千古罪人吗?显然他不会。
结语
复辟成功的当天,朱祁镇即下旨将于谦打入大牢。据说这位皇帝曾有过犹豫,表示「于谦实有功」,只是徐有贞说了一句「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这才下定决心将其处死。
说实话,笔者并不相信这段为其洗白的记载。日后除掉石亨、曹吉祥等夺门功臣之时,为何不为于谦平反?既然没有平反,说明这就是朱祁镇本人的意思。
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正月二十二日,于谦在崇文门外的刑场之上被处死,史称「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于谦之所以对南宫政变持默许态度,是因为他也想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如果舍去自己的性命,能够换来朝局的稳定,于谦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牺牲自己。虽然【石灰吟】的作者有争议,但「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句话,真的是完美地诠释了于少保的性格。他对得起皇帝,对得起江山社稷,对得起黎民百姓。
整部【明史】只给两个人单独立了传,一个是王守仁,另一个就是于谦,这是清朝文臣对他的敬仰,一如我们今日对他的敬仰一般。
—— 以下内容为商城广告 ——
关注微信公众号「水煮商城」查询订单、物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