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4月底,新四军军长叶挺率领邓子恢、罗炳辉、赖传珠等人,从皖南来到江北,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统一指挥新四军江北所部,并再次命令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迅速率部向合肥、定远、全椒地区开进,建立抗日根据地。高敬亭像以往一样不以为然,不仅按兵不动,还密令已经东进的七、九两个团,再返回大别山。叶挺愤怒了,随即以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的名义,直接给四支队第七、九团下令,要求他们继续东进到合肥青龙场、埠子里一带候命。此时,高敬亭才不得已率支队部跟进到青龙场。
高敬亭将军塑像5月10日,叶挺来到舒城县西港冲,召开军事会议,要求高敬亭就「四支队是否遵命东进」表态,高敬亭以「医院和后方机关一时间走不了」为由拖延。叶挺闻言断然下令: 限四支队在两个星期内必须出动东进!高敬亭被迫勉强同意。但会后,高敬亭依然按兵不动,这导致他与叶挺的矛盾骤然加剧。6月21日至23日,叶挺在青龙场召集四支队连以上干部开会,对高敬亭的抗命不遵进行斗争,同时宣布高敬亭4条罪状:1.拥兵自重,不服从军部领导,不听调遣;2.排挤延安派来的党政干部;3.搞宗派,任用亲信,纵容部下;4.山头主义,家长作风,用人不察。
新四军军长——叶挺将军对于这四条罪状,高敬亭一条也不承认。他诸条辩驳,以大量事实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会场上寂静无声,与会人员大多都是四支队的指战员,最清楚高敬亭所讲的事实真相。讲到动情处,高敬亭哽咽了,他说:「红28军在艰难困苦中战斗了三年,才有了这支部队,我没有错!我们与中央失去联系三年多,孤军在大别山作战,能坚持到今天,这容易吗?」高敬亭拒不承认错误,随即招来严酷的斗争和无情的打击。早在6月20日,新四军领导人项英、叶挺等就同时向延安和重庆发出两份电报,以「高敬亭可能反党、反中央及叛变投敌」等罪名,拟请枪决高敬亭。
1938年武汉,中:项英,右:高敬亭蒋介石收到电报,顿时喜出望外,立即回电批准:所请将高敬亭处以枪刑,照准。叶挺接到蒋介石的回电后,没等到延安来电,就于6月24日,也就是三天斗争大会结束后,将高敬亭就地枪决了。临刑前,高敬亭很平静,这位身经百战、国民党悬赏10万大洋企图买其人头而不得逞的红军高级将领,此刻却要被自己人所杀。他坦然地说:「作为共产党人,我不怕死,只是由蒋介石下令处决我,我想不通。我是共产党员,我的做法是正确的,要死就死在红地毯上。请转告史玉清(高敬亭的妻子)同志,将孩子送给人民抚养。我是忠于工农革命军的军人。」随后,高敬亭给叶挺敬了个标准的军礼,叶挺还礼,说:「你是个真正的革命军人。」随后,高敬亭慷慨赴死。时年32岁。
高敬亭将军高敬亭被执行后,延安的电令才到,因为当时新四军军部和延安不能直接通讯,要经过长江局转达到皖南军部后,再传达至江北指挥部,既麻烦又耽误时间。项英、叶挺看过延安的回电,才幡然醒悟,可为时已晚。原来,中央采取的是过渡一下的办法,要求将高敬亭送到延安来学习,以便教育挽救他。毛主席得知高敬亭被杀,非常生气,责问项英、叶挺:「我们是要求高敬亭来延安学习,你们为什么不听?为什么要杀了他?速查明原因上报中央。」后来,项英、叶挺、张云逸、邓子恢等新四军领导人,都就此事做了深刻检讨。1942年整风期间和解放之初的1952年,毛主席又两次提及高敬亭,对他被错杀深感惋惜。
新四军领导层,左起:周子昆、张云逸、叶挺、项英、曾山1975年,高敬亭之女高凤英给毛主席写信,请求中央为父亲平反,毛主席接到信后非常重视,立刻做出指示。1977年4月27日,解放军总政治部发出通知,为高敬亭同志平反昭雪。认为高的功是大于过的,将其处决是错误的。1978年6月,民政部追认高敬亭为革命烈士。至此,高敬亭将军已经冤死39年了。高敬亭,河南光山县人,1907年出生,1928年参加革命,历任鄂豫皖中央分局常委、鄂豫皖特区苏维埃主席、鄂豫皖省委常委、皖西北党委书记、红25军75师政委、红28军政委等职,参加过黄麻起义,是鄂豫皖根据地及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之一。
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高敬亭的功绩主要在于,他在主力红军长征后,重建红28军,率部坚持在大别山打游击,始终保持红旗在大别山不倒,屡次打破敌人的围剿,成功歼敌五千、牵制国民党军数万。三年的时间,红28军在极端艰苦的情况下,不仅给敌人以重创,自身也发展到3000多人。成为根据地人民心目中的一面旗帜。高敬亭革命信念坚定,军事才能出众,指挥28军与数十倍的敌人周旋于鄂豫皖边区45个县,创造出一套成熟有效的对付敌人的策略和战术,保证部队能聚得拢、散得开、打得赢、拖不垮,确立了「伤亡小就打、敌情明就打、地形利就打、缴获多就打」的战术方针。
右一为叶挺,左二为项英在地方上,高敬亭在边区建立了100多个便衣队,依靠「红军与地方部队结合,山地战与平原战结合,内线与外线结合」的作战原则,屡次取得反围剿的胜利,连国民党绥靖公署也哀叹:「此等赤匪,皆为本地土著。所到之处,有人通风报信,引领带路,以致行动自由,来去自如,飘忽不定,兵来匪去,捉摸不透,已成惯伎。」到1937年,红28军在鄂豫皖边区22个县建立了游击根据地,牵制大量敌人,有力地支援了主力红军长征。1936年,毛主席在延安表扬高敬亭率领的红28军,他说:「红28军与敌人斗争很有成绩,很了不起。」1938年,周副主席在武汉接见高敬亭,当面称赞道:「主力红军长征后,你们在十分艰苦、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斗争。你们的成绩很大,在敌后保存下来这样一支红军队伍,非常了不起。」
叶挺与张云逸、邓子恢新四军成立后,红28军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高敬亭任司令员兼政委,下辖七、八、九三个团及手枪团,共3100余人,是新四军四个支队中兵力最多、武器最精良的一支部队。四支队成立后,随即开赴皖东北地区与日寇作战,屡次打击日军,先后取得多次胜利,连蒋介石都发来贺电,表彰新四军四支队。但是,事物都有两面性,利弊是相互的。高敬亭是游击战高手,也具备不错的军事能力,在三年困难时期,他率部屡次重创敌人,使得部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然而,就因为如此,养成了他武断、专横、一言堂的作风。由于是独立作战,与组织上几乎断绝联系,鄂豫皖边区的所有事情都是他说了算,他听不得别人的意见,更反对军部和延安派来的军政干部,不想受组织约束。不得不说,在特殊时期,他这种做法有利于部队机动灵活地生存,但所部改编为新四军四支队后,就跟以前不一样了,不仅要有大局观,还得服从新四军军部及延安的指令。很显然,高敬亭缺乏这种眼界和格局,这是导致他与组织格格不入、矛盾丛生的根本原因。
高敬亭将军雕像叶挺所宣布的高敬亭的「罪状」,实际上是存在的,只不过二人站立的角度不同,高度不同,所以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不过话说回来,高敬亭所犯的是错误,不是罪,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远未上升到敌我对立的高度。然而,高敬亭屡次拒绝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不听中央的指示,置抗战大局于不顾,只打自己的小九九,这肯定是不对的。延安来电打算让他去学习,正是出于教育挽救他的目的。可惜的是,在当时那种环境下,几种都对高敬亭不利的因素综合到一起,使得新四军领导层误认为高敬亭有「反」心,项英给延安的电报中也说高敬亭有叛变投敌的可能。加之原红四方面军的最高领导人张国焘叛变,他到处游说拉拢旧部,而王明把持的长江局,又坚持新四军要服从国民党的领导,高的亲信部下——第七团团长杨克志与副团长曹玉福,在此节骨眼上叛变投靠了国民党桂系,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致使新四军领导层觉得杀高敬亭,来挽救数千名四支队的指战员,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的任务。
周副主席与叶挺因此,高敬亭之死是个无法避免的悲剧,是那个特殊时代的悲剧,既不是叶挺杀了他,也不是项英杀了他,蒋介石也不过是顺水推舟而已。向延安和重庆请示,拟请处决高敬亭,是新四军领导层集体做出的决定,并不是哪一个人的命令。试想一下,枪决一个支队司令员,而且还是高敬亭这样资深的老革命,项英有这个权利吗?即使有,他也不会单独这样做。叶挺更没有这个权利,他是党外人士,处决高敬亭,叶挺不过也是奉命行事罢了。假如没有蒋介石那张电令,叶挺断然不会那么做。
周副主席与陈毅、叶挺、粟裕等新四军领导人合影那么,高敬亭为什么不愿意离开大别山率部东进呢?这个问题很好理解:高敬亭是土生土长的大别山本地人,在当地既有威望,又非常熟悉地形地势、风土人情,群众基础好,与根据地的老百姓关系融洽,他自然是不愿意放弃熟悉的地方,到另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创根据地了!这事搁谁身上都会这么做。早在1938年4月,高敬亭就与长江局书记王明、安徽省工委,在建立大别山根据地的问题上发生争执,王明、项英斥责高敬亭留恋大别山根据地是「破坏统一战线,消极抗日」,不允许高敬亭在大别山留一兵一卒。高敬亭则指责王明、项英是「右倾投降主义」,双方闹翻了脸。
高敬亭将军故居综合分析来看,高敬亭之死,多少带有一些无奈和不得已而为之的因素。当年这起事件的参与者如郑位三、朱理治后来都曾表示,把高敬亭关起来教育是最好的办法,杀他也是迫不得已的,杀了他,就有把握挽救四支队几百名干部。好在伟人主持公道,他没有忘记高敬亭这位大别山的红军元老,在接到高凤英的申诉信后,及时作出了批示。高敬亭随后就被总政平了反,紧接着民政部也批准他为革命烈士。高将军的遗孀史玉清和女儿高凤英倍感欣慰。
高敬亭将军故居而今,高敬亭将军故居被列为大别山红色教育基地的一部分,与郑维山将军、许世友将军的故居相距不远,但相对于熙熙攘攘的许世友故居,管理完善的郑维山故居,高将军故居门可罗雀,异常冷清。这可能是因为将军过早地牺牲,已经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不太为人所知的缘故吧!【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本公众号只用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