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历史

红军90年前借老人400大洋,后人拿欠条讨要:这账你们还认吗?

2024-05-22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战士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为了背后的祖国和人民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正是有了他们,我们才能有今天这般美好生活。同时在那个时期,我国的老百姓也在为抗日战争出力,他们经常伸出援助之手去帮助战场上的战士们,即便自己一家人吃不上饭也要给战士们送吃的。

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十多年里,我国的战士和老百姓已经建立起了丰厚的友谊,经常互相帮助。而组织和军队从来没有忘记过老百姓的帮助,每次老百姓援助东西都会给打欠条,承诺日后一定兑现,建国后组织基本上都把这些欠条给结清,并且对那些帮助过组织的老百姓表示衷心的感谢。

但是也有一部分老百姓不要组织归还欠款,组织也因为种种原因找不到他们,所以报恩的事就被搁置下来。来自湖北的一名老汉就有着这样一张欠条,直到他去世也没有去兑现,只是留着当一个念想,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这张欠条背后的故事。

一、对红军慷慨解囊

这张欠条的主人是来自湖北的一个农民,叫做杨长银。他生活在战乱年代,却无比热爱自己的国家,由于种种原因,他没办法亲自上阵杀敌,但他还是用另一种方式为国家做贡献。红军的美名一直流传在全国各地,杨长银也早有耳闻,可是生活在偏远地区的他并没什么机会见到红军的部队。

一次偶然的机会,红军的部队路过了杨长银所在的村庄,这支部队经过长时间行军打仗,已经没多少存粮,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于是部队长官希望能和老百姓借点粮食来解燃眉之急。杨长银听说红军的近况后,二话不说就回到家里找出一家人全部的积蓄,一共三百大洋。他又觉得不够,还另外向亲朋好友借了一百大洋,凑了四百大洋交给了红军。

这笔钱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红军十分感激杨长银的仗义疏财,但是红军是一支纪律严明的部队,有规定不能拿老百姓一针一线,于是红军给杨长银打了一张欠条,承诺他日后一定归还。杨长银说什么也不肯拿欠条,但是战士们坚持给,还说杨长银不拿欠条他们就不能拿这笔钱,杨长银最终收下了欠条。

二、不求回报的奉献

杨长银虽说收下了欠条,但他从未想过要去讨要这笔钱,他只想为国家做点贡献,此后他一直把这张欠条当做一个念想小心收藏,从未对别人说起这件事情。后来向杨长银借款的那支红军离开了那里,渐渐和杨长银失去了联系,经过长时间的战争,这支部队的战士们几乎都在战争中牺牲了。就因为这样,新中国成立之后并没有人联系杨长银归还那笔钱。

而杨长银也没有去找组织要钱,他把那张欠条夹在书中,每到党的生日那一天,就拿出来看一看,可能是在回想那个军民一家亲的岁月,这时候他都会露出满意的笑容。他还把欠条当作是传家宝,希望子孙后代能一直传承下去,让他们都知道自己也是为国家做过贡献的人。

杨长银始终明白,如果没有军人们奋不顾身的战斗,就没有老百姓们安稳的生活。临死之前,杨长银把欠条传给了下一代,告诉子孙一定要心存感激,时刻记住党和军队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而这张欠条就这样,在杨家传承到了现在。

三、后代迫于无奈兑换欠条

直到2015年,这张欠条才重见天日,一位叫做杨明荣的老人拿着这张字迹已经不清晰的欠条,找到相关部门希望能兑现。他说这是他爷爷留下来的,如果不是生活实在困难,他绝不会来兑现欠条。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相当重视这张欠条,立马汇报给了上级领导。相关领导找来金融学者研究这四百大洋的欠款,给多少人民币合适。

最终,这四百大洋的欠条兑现成了四万块钱人民币,交给了杨明荣老人。在旁人看来,这个结果不是很满意,毕竟当时四百大洋就是一笔巨款,按购买力来看根本不止今天的四万元人民币。但是杨明荣老人觉得,这笔钱已经不少了,他表示很满意。

这张欠条被拿出来后,不少国人纷纷感叹,在那个混乱的战争年代,居然有农民能拿出四百大洋交给红军战士,杨长银老人的行为简直太伟大了,他把自己全部的积蓄毫无保留地交给红军。正是因为有无数个杨长银这样无私奉献的老百姓,战争才能取得胜利,国家才能富强。

结语:

俗话说得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一直都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乐于助人的人心存善意,应该得到有价值的回报。从杨长银老人的行为上我们也能看得出来,红军部队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之高,正是因为老百姓的支持拥护,红军才能一步步发展起来,成为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的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