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还小的时候,母亲在田间劳作时,总会特意种植一种名为「盘菜」的蔬菜品种。那时,每当我去田里采挖盘菜时,总会误将其与萝卜混淆,只因它们两者外形极为相似。然而,母亲纠正我说,尽管那白白胖胖的根茎看似萝卜,实则是盘菜,当时的我对此感到颇为困惑不解。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的提升,我逐渐明白了其中的区别:修长挺拔的是萝卜,而矮壮浑圆的才是盘菜。这一认知过程让我打趣地感叹,无论是人类还是生长在土壤之下的蔬菜,辨识身份似乎都离不开对其形态特征的认知。
进一步深入学习植物知识后,我惊讶地发现盘菜背后的历史底蕴竟如此丰富,它在中国历史上承载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和文化内涵。
首先提到的萝卜,这种蔬菜对于大众来说可谓耳熟能详,尤其在寒冷的冬季,萝卜更是深受人们的青睐,不论是作为火锅中的重要配菜,还是用于热炒或腌渍食用,其美味程度以及营养价值均备受推崇,正如俗语所言,「冬吃萝卜夏吃姜」。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萝卜并非起源于我国,而是源自地中海地区,并大约在宋朝时期才引入我国。在萝卜传入之前,我国民众餐桌上的「萝卜」是什么蔬菜呢?答案就是盘菜。
常常有人将盘菜与萝卜混淆,但实际上两者虽形态相似,但在植物分类学上却属于不同的种类。盘菜是一种十字花科芸薹属的二年生草本植物,而我们通常所说的萝卜,则是十字花科萝卜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
芜菁作为一种蔬菜,学名即为「芜菁」,而在民间,它还拥有诸如诸葛菜、大头菜、狗头芥、圆根等多个别称。这其中,「诸葛菜」的名称源自一则流传已久的典故,记载于唐代文人刘禹锡编纂的【嘉话录】之中。
书中描绘了在荆州的山区,生长着一种叶片宽大、茎秆粗壮、根部形似大萝卜的野生蔬菜,当地人通过蒸煮其叶来充饥,因其能有效抵抗饥饿,故将其命名为「诸葛菜」。据说,当年诸葛亮率军南征时,特意命令士兵沿途种植芜菁,并充分利用这种植物作为军队的应急粮食。
原因在于芜菁具有多重优点:一是刚出土的嫩芽可以直接生吃;二是叶片舒展后可供烹煮食用;三是生命力旺盛,易于繁殖;四是即使临时离开,丢弃也不觉可惜;五是返回时容易找到并采集;六是冬季仍能挖掘其根部食用。
相比其他蔬菜,芜菁的优势不可小觑。因此,在蜀汉时期,诸葛亮不仅让军队携带芜菁行军,还将其种植技术传授给了当地百姓,由此,「诸葛菜」之称便流传开来,并且在古代中国,芜菁因其实用性,常常被当作军队远征途中的重要食物来源。
盘菜不仅在历史上作为军队的粮食补给,还在饥荒时期扮演过救急食物的角色。例如,在公元154年,面对严重的蝗灾导致农田受损、粮食歉收、民众储备匮乏的情况,汉桓帝下令受灾地区广泛种植芜箐(即盘菜),以补充人们的口粮。这表明,早在三国时代之前,盘菜在中国的种植就已经相当普遍,其栽培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2000年以上。
尽管盘菜在中国拥有悠久的种植史,但在现代社会,许多人未曾品尝过其新鲜形态,并非由于其口感不佳,实际上恰恰相反,新鲜盘菜的美味程度甚至超越了萝卜,既可烹饪熟食,亦可直接生食,口感爽脆,甘甜多汁。
之所以许多人未有机会享用新鲜盘菜,原因之一在于当今市场上蔬菜种类繁多,而盘菜更多地被用于加工成榨菜。想必许多人都熟悉并喜爱那种微辣中带有丝丝甜意的榨菜,其实,这种广受欢迎的佐餐佳品,其主要原料正是盘菜。
盘菜不仅因其美味而受人喜爱,更因其富含营养价值和独特的食疗效果而备受推崇。在古代文献【广群芳谱·蔬谱】中有记载:「人久食蔬,无谷气即有菜色,食蔓菁者独否。四时皆有,四时可食。春食苗;初夏食心,亦谓之台;秋食茎;秋冬食根。数口之家,能莳百本,亦可终岁足蔬」。此处所述的蔓菁,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盘菜。
通过这段描述,您是否对盘菜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呢?时至今日,盘菜已悄然成为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尽管看似平凡,却拥有不可小觑的价值。正值盘菜上市之际,对于那些钟爱榨菜口味的朋友来说,何不尝试亲手制作一份新鲜的盘菜榨菜呢?
亲爱的朋友们,不知您们对盘菜有多少了解呢?在此欢迎大家踊跃留言分享您的见解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