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乡墅

长在竹子上的「肉瘤」,价值极为珍贵,若你在竹林遇见,可别错过

2024-02-29乡墅

在农村生活的人们,普遍对竹林怀有深厚的喜爱之情,这很大程度上源于竹林中时常孕育出一些珍贵的自然馈赠。比如我们日常市场上常见的竹笋,就是竹林生态中的宝贵产物。

然而,竹林的秘密远不止于此,其中还隐藏着许多不为大众所广泛认知的宝贵资源。有些时候,人们可能会误将竹子上生长的一些特殊形态视为病害或异常现象,实际上它们却是极具价值的稀罕之物。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大家介绍一种罕见地生长在竹子上的「肉瘤」。如果你在自家竹林中发现了这样的存在,请务必重视起来,因为如今这种看似奇特的「肉瘤」已被证实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珍稀度。

在某些步入衰退或已然衰败的竹林中,竹子上有时会孕育出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粉色团状物,它们如同虫茧般附着在竹叶或竹节上,这种奇特的现象实际上是由一种名为「竹黄」的真菌所形成的。

竹黄,作为一种寄生真菌,其独特的生活习性使其仅出现在生命力渐弱或已丧失活力的竹林之中,在生机盎然且健康的竹丛里是难以觅得其踪迹的。

初时,竹黄表现为微小而洁白的存在,表面光滑无瑕。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它的外观会发生显著变化:从光洁的表面逐渐变得皱褶重重,并由最初的白色悄然转为醒目的粉色,形似肉瘤,因此在民间也常被形象地称作「竹瘤」。

竹黄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广泛,几乎涵盖了大部分南方的竹林区域,因此在民间它拥有多种别名,如竹茧、赤团子、竹赤团子、竹赤斑菌、竹参以及竹三七等。

尽管竹黄的地理分布较为普遍,但实际上并不常见于日常所见。它偏好生长在那些处于衰退或已完全衰败状态的竹林之中,这一特性导致许多人误以为它是对竹子有害的病害生物。在某些地方,农民朋友们一旦发现竹黄的存在,常常会采取行动,比如使用刀具将其从竹子上刮除,以期消除所谓的「竹病」。

然而,实际上竹黄并非竹子的致病因素,也并未因其生长而导致竹林的衰败现象。相反,竹黄是一种具有极高药用价值的珍贵药材。

竹黄在中医药领域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可以追溯至汉代时期就被广泛应用,并在【本草纲目】这部典籍中有所记载:「竹黄生南海镛竹中。此竹极大,又名天竹。其内有黄,可以疗疾。竹黄出于大竹之津气结成,其气味功用与竹沥同,而无寒滑之害。」

具体而言,竹黄药材具备显著的化痰止咳、祛风除湿和舒筋活络的功效,在治疗咳嗽多痰症状方面尤为见效。此外,它还对跌打损伤有良好的疗愈效果,能有效减轻肿痛部位的症状。

在南方的民间社会,一些熟知竹黄药用价值的人们会将其采撷用于泡制药酒,据说其药效甚佳。

竹黄的采集与保存是一项颇具挑战的任务,由于竹子具有极长的生命周期,且不易快速进入老化阶段,因此竹黄并非易得之物。此外,竹黄真菌因其显著的吸湿特性,对存储条件要求极为苛刻。尤其是在多雨湿润的南方地区,若未能及时采收或妥善保管,竹黄极易受潮霉变,从而失去其药用价值。

因此,正确的采摘时机至关重要,应在竹黄刚成熟时即刻采取,并在摘取后迅速进行晒干或低温烘干处理,以确保其品质得以保持。遗憾的是,目前竹黄尚无法实现人工规模化培育,市面上流通的均为纯野生品种,加之产量有限而用途广泛,使得竹黄的市场价格相对较高,每斤售价可达40多元,足见其珍贵程度。

所以,如果你家竹林中的竹子上出现了这种被称为「肉瘤」的竹黄,请务必珍惜并及时采摘。在此,我诚邀各位朋友分享你们是否曾见过竹黄,以及对其独特价值的认知和了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