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天这个季节,许多农村居民热衷于到野外采摘野菜来享用,这源于我们自古以来就有的「食春」习俗。而在众多「吃春」的选择中,野菜无疑是最受青睐的一类,不仅因其富含营养,更因为它们是大自然的无偿馈赠。
提及春季的野外采撷,有一个地方堪称必去之地,那就是生机盎然的竹林。此时的竹林里,小竹笋纷纷破土而出,不仅口感鲜美,还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农民朋友们常常会带着竹篓漫步其间,期待能收获满满的小竹笋,以增加家庭收入。
实际上,在那郁郁葱葱的竹林之中,除了众人皆知的竹笋之外,还隐藏着一种珍贵的宝藏——竹荪。若你在竹林探索时有幸遇见竹荪,那真可谓是一种幸运之事,应当尽快将其小心挖出并带回家中,因为在当今,竹荪可是十分稀罕且珍贵的食材。
竹荪,又名竹参、面纱菌、网纱菌以及竹姑娘,在我国历史悠久的食用菌名录中占据着显赫地位,自古以来就被誉为珍贵的野生菌,并被纳入了古代著名的「草八珍」系列。
不同于一般的野生菌类,竹荪在形态上独树一帜,其结构犹如一把网格状的微型阳伞,其独特之处在于菌柄顶部:一片细致纯净如雪的网状菌幕从菌盖向下优雅垂挂,宛如少女身着飘逸的纱裙。
加之竹荪香气馥郁,口感鲜美无比,因此在民间广受赞誉,拥有众多诗意盎然的别称,诸如「雪裙仙子」、「山野之瑰宝」、「真菌王国中的鲜花」以及「菌中皇后」等等。
在我国,关于竹荪的最早文献记载可追溯至一千多年前,尽管在【周书】及【广菌谱】等古籍中已有零星记录,但由于当时对这种真菌的认识尚浅,相关描述并不详尽。直至清代,【素食说略】这部由薛宝辰编纂的烹饪典籍首次明确提及「竹荪」这一名称,其中「荪」本意为一种香草,又名荃,自此以后,竹荪开始作为一种珍稀且独特的食材,在各类古籍中得到记载。
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竹荪的地位进一步提升,被视为极其珍贵的食物资源。据历史记载,在20世纪70年代的香港市场上,每公斤干竹荪的价格高达4000至6000港币,这相当于当时50克黄金的价值,因此竹荪在那个时期被形象地誉为「软黄金」。
近年来,随着科技和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竹荪已成功实现人工培植,从昔日罕见的「奢侈品」逐渐普及至大众餐桌,成为市场上极具商品价值的食材。尽管如此,竹荪的价格依然居高不下,即便是干品,通常每斤售价也在百元以上,野生竹荪更是价格不菲,因此说现今竹荪的价值极其珍贵是恰如其分的。
竹荪的生长特性与许多野生菌类似,偏好高温湿润的生态环境,并且在适宜条件下生长迅速,仅需约一个月的时间就能发育成熟,当菌柄长至适宜高度时即可采收。
值得注意的是,野生竹荪对生长环境有特定要求,即必须生长于竹林之中。这是因为竹荪是一种隐花菌类,以寄生方式附着在枯死的竹根部,其底部的菌索与竹鞭及枯竹根系相互连接,依赖分解竹根、竹竿以及竹叶等有机物质获取营养进行生长繁殖。
综上所述,若想目睹野生竹荪的踪迹,唯有深入竹林方能一见,在其他非竹林环境中是无法寻得的。
在我国,竹荪的分布范围相对广泛,特别是在南方诸省,如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和广西等地较为常见,而在北方地区,则主要集中在东北一带,尽管其他地方也有零星分布,但并不普遍。
主要是竹荪与竹林生态息息相关,并非所有类型的竹林都能孕育这种珍贵的菌类。竹荪更倾向于生长在特定种类的竹林中,例如楠竹、平竹、苦竹以及慈竹等环境之中。我国野生竹荪资源丰富多样,已知的种类多达十几种,然而目前被确认为适宜食用且常见的竹荪品种只有四种:长裙竹荪、短裙竹荪、棘托竹荪以及红托竹荪。
由于野生竹荪数量稀少且珍贵,若您在探访竹林时有幸发现其踪迹,那无疑是一种难得的好运。建议您妥善采集并带回家中,既可以享用其独特的美味,也可能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是否曾在竹林探险时偶遇过竹荪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经历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