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原
1、葡萄霜霉病: 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单轴霉属侵染所致。该菌为专性寄生菌,只危害葡萄。
2、葡萄白粉病: 葡萄钩丝壳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二、症状
1、葡萄霜霉病: 霜霉病不太可控,从花穗伸展期一直到落叶,都可以危害葡萄园。霜霉病不但危害叶片,也危害花穗、果实。葡萄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也能侵染嫩梢、花序、幼果等幼嫩组织。
叶片:病叶焦枯早落,病梢扭曲,发育不良,对树势和产量影响很大。叶片受害,叶面最初呈现油侵状小斑点,扩大后为黄褐色,环境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一层白色霉状物,即病原物的孢子囊梗和孢子囊,嫩梢、穗轴、叶柄发病后,油侵状病斑很快变成黄褐色凹陷状,潮湿时病部也产生稀少的白色霉层,病梢停止生长扭曲、甚至枯死。
新梢:上端肥厚、弯曲,由于形成孢子变白色,最后变褐色而枯死。
幼果:幼果感病初期果面变为灰绿色,上面布满白色霉层,后期病果呈褐色并干枯脱落。
2、葡萄白粉病: 白粉病既感染叶片,使葡萄表面蒙上一层白灰,也感染果实。
果实:被白粉病危害的果实重则掉粒,轻则裂果。果粒受害时几乎停止生长,被害果粒表面生网状斑纹,畸形变硬,有时纵向开裂。
叶片:叶片受害时,起初表面被覆灰白色的粉粒状物,病源菌蔓延到整个叶片时,叶片变褐、焦枯。
新梢、穗轴: 新梢、穗轴 被害时,表皮出现很多褐色网状花纹,严重时,枝蔓不能成熟。
三、发生规律
1、葡萄霜霉病: 以卵孢子在病叶等病残组织中越冬,次年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产生孢子囊。孢子囊萌发产生6-8个游动孢子,借雨水飞暇传播,由气孔、水孔侵人寄主组织。经7-12d潜育期。又产生孢子囊,进行再侵染。该病的发牛与气候条件非常密切,春秋两季少风、多雾、多露、多雨的地区,发生严重。病菌侵染的最低温度为12℃,最适温度为18-24℃,最高温度为29℃。果园低湿,植株枝叶过密,通风进光不良,发病较重。
2、葡萄白粉病: 病菌以菌丝体在寄主的被害组织内或芽鳞间越冬,次年条件适宜时形成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孢子萌发后,以吸器伸入寄主表皮细胞内吸取养分。干早的夏季或闷热多云的天气,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气温在29-35℃时,病害发展最快。栽植过密、氮肥过多,枝叶徒长,通风透光不良,均有利于发病。
四、重点区别
1、霜霉病的叶片叶脉清晰可见,而感染白粉病后,叶脉和叶肉都会感病。
2、霜霉病一般在叶片背面可以若到白色的病菌孢子,而白粉病一般在叶片正面才到病苗孢子。
3、霜霉病病菌袍子和白粉病病菌孢子的形状以及感染症状不一样,霜霉病病孢子直立性比较强,颜色白,而白粉病病苗孢子几乎像牙黄色粉末一样,密密地铺在叶片和果实上。
五、防治方法
1、葡萄霜霉病:
(1)冬季修剪后,将病残体带出园外深埋或焚毁,减少越冬病菌来源。
(2)加强果园管理,及时摘心、绑蔓和中耕除草,雨后注意园内排水,合理修剪,尽量剪除接近地面的枝蔓,减少地面湿度。
(3)注意观察,抓住病菌初侵染前的关键时期,喷第一次药,以后每隔15天喷1次,连喷2-3次,药剂可用铜制剂及其复配制剂、50%烯酰吗啉、39%精甲嘧菌酯、25%甲霜灵霜霉威、氟吗啉、氰霜唑、25%烯酰吗啉、吡唑醚菌酯、银法利等药剂配合多抗、嘧菌酯等保护性药剂混合使用,对霜霉病有特效(发病前、初期每隔8-12天喷施1次,连喷3-4次)。
2、葡萄白粉病:
(1)结合修剪,剪除病蔓、病叶、病芽、病果,清除或减少病菌来源。
(2)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摘心绑蔓,剪除副梢,使枝蔓分布均匀,保持通风透光,合理平衡施肥,防止枝蔓旺长。
(3)春季发芽前,喷10%氟硅唑水乳剂2500倍或者43%戊唑醇4000倍喷雾处理,开花前至幼果期可交替喷5%多抗霉素、4%四氟醚唑、10%戊菌唑、50%嘧菌酯、醚菌酯、32.5%苯醚·嘧菌酯、40%苯醚甲环唑等与保护性药剂混合使用,发病前、初期每隔10-15天喷施1次,连喷3-4次防治该病效果较好。
学习 农业技术 /掌握 种植 技巧
农技推广站,10万农人都在看 ↓ ↓ ↓
若文章对您有帮助,请点 左下角 分享 到 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