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乡墅

草莓缓苗前后管理重点详解析!

2024-02-18乡墅

九月份了,已有不少地方的莓友已经移栽定植完毕了,还有的正在移栽,或是移栽的路上,此时高温退去,已移栽完毕的,处在缓苗阶段,这时候天气开始转凉早晚温差开始增大,缓苗期也是草莓最脆弱的阶段之一,很容易感染病菌,

这个时间段,千万不能疏于管理。这个时期主要任务是:促进幼苗快速生根、长叶、长茎,防病抗旱,为丰产早产打下良好的基础。那缓苗成活后我们怎样进行具体的的管理?下面小编就给大家说说。

认为草莓缓苗的快慢根系是关键,如果根系好,定植后苗期发根会很快,成活率也会高,如果是本地带土移栽的苗一般4-5天时间就能缓苗,如果是外购裸根苗,又经长途运输,苗子失水会相对缓苗慢,一般要一周左右才能缓苗。

成活前

一、 蘸根、 带药 移栽 非常重要

1、草莓定植前,嘧菌酯(阿米西达)2500倍+甲霜恶霉灵(瑞苗清)3000倍+嘉美红利1000倍液蘸根。

2、草莓缓苗后,克露+百泰+春雷霉素+嘉美金点,咪鲜胺+啶虫脒+嘉美金点交替喷施,第1组药:25%嘧菌酯1500倍+亮盾1500倍+嘉美红利1000倍液淋根灌根;第2组药:99%恶霉灵3000倍+45%咪鲜胺1000倍+2.5%高效氯氟氰菊酯1000倍+嘉美红利1000倍液交替淋根灌根。促根下扎,预防虫害、根部病害很关键。

二、成活前保证充足的水份供应

定植后首先是要正确的浇水,没有用药剂蘸根的,定植当天浇定根水(恶霉灵+嘉美红利1000倍液)后,以后2-3天每天早晚各浇水一次,使土壤保持湿润状态。缓苗后再慢慢减少浇水量。

定植初期最好是滴灌浇水为主水,水量容易控制。如遇大雨,注意田间排水,做到「雨尽水停」,保护根系,对于坍塌的畦,含水量太高时不必修补,强补、硬拍容易造成土壤透气性下降。

如果定植时气温过高,可利用微喷淋湿叶片补充水分,充分满足草莓苗对水分的需要,更利于缓苗,同时降低温度,促进地下根系的萌发。水份充足是保证草莓成活的关键。

缓苗后开始发新根

移栽10天左右成活后,主要是 促根盘,蹲苗控旺,促根下扎,控温控水控氮! 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要注意天气,阴雨天气容易诱发炭疽病和细菌性病害如叶斑病等,建议在移栽后10天左右使用凯润+噻唑锌+嘉美金点1000倍液喷洒1次,也可以使用铜制剂预防细菌性病害发生。

草莓缓苗成活后蹲苗控旺12-15天后,进入快速营养生长阶段,这一时期主要是促进花芽分化,一般 现蕾前10-15天左右,每亩用嘉美红利1袋+嘉美海力宝2-3公斤或嘉美红利1袋+嘉美脑白金1袋淋根灌根或滴灌,同时喷施1000倍液嘉美脑白金1-2次。 时期不对,效果也不好,看到别人的花都开了,他的才开10%,现在才想起用,花芽分化的时间过了,再用效果就不明显了。

从草莓进入快速营养生长阶段 开始防治根腐病同时兼治炭疽病、黄萎病。

防治方法:淋根灌根

这几种病最好通过淋根灌根来防治!千万不要大水漫灌!

一定要提前防治!至少三遍!至少三遍!至少三遍!

(1) 阿米西达+苯醚甲环唑+精甲恶霉灵+嘉美红利1000倍液淋根灌根;

(2)苯甲肟菌脂+精甲咯菌腈(亮盾)+甲基托布津+嘉美红利1000倍液淋根灌根;

(3)啶氧菌酯(阿砣)+百泰+春雷霉素+嘉美红利1000倍液交替淋根灌根。三 组药剂间隔5-7 天, 每株灌水量不低于300ml。

温馨提示:灌根时水量一定要足,如果药水灌不到根部等于白干。

缓苗中的苗子

三、注意雨水,搭棚要看具体情况

移栽后有雨其实也有利于缓苗成活,可以进雨水但是不能有涝害,否则有可能导致根部病害发生。如果当地定植后雨特别多,又是低洼地,雨水很难排干的话,有莓友会搭避雨棚进行避雨措施,但是搭棚也会让苗地温度和湿度加大,所以也有很多朋友不赞成避雨棚的做法,大家视具体情况而定。

四、嘉美红利调土生根促缓苗

浇水时可追施1000倍液嘉美红利促进缓苗,也会有种植户在整地的时候就把嘉美红利加进去,每亩用1-2袋,因嘉美红利对根系有很大的保护和促生长作用,适量的施入可促进苗子的快速扎根,同时能够抑制根部病害的发生。可以在浇水、蘸根、药剂灌根预防病害时配合使用嘉美红利可以更好的预防根部病害的发生!

五、摘叶摘芽

老叶、枯叶影响茎的膨大,也易诱发病害,因此缓苗后要及时摘除枯叶、老叶及刚发生的匍匐茎,但是不能太早,大约3片新叶以后可以开始撇老叶,建议用剪刀剪,剪老叶后必须立即打药。可用百泰+春雷菌素+嘉美金点1000倍液喷雾,

意喷雾时喷透植株茎基部和周围土壤。如果此时的苗子出现旺长那么要要进适当控旺,可适当摘除几片新叶,也可叶面喷唑类杀菌剂如戊唑醇、烯唑醇等进行控旺。目的是防治苗营养生长过旺导致花芽推迟。抑制剂量一定要少,也可选用调环酸钙试试。

剪老叶后

当植株开始发育时,会发生旺盛的腋芽和匍匐茎,为减少植株养分消耗,要及早摘除刚发生的腋芽和匍匐茎,不能一次性去掉太多,否则伤口太多、太大,削弱草莓长势,影响草莓花芽分化,开花和果实膨大也会变得缓慢,推迟采收期。重要的是剪老叶后要及早喷药预防病害。

六、中耕除草

定植缓苗后要进行首次中耕松土,以改善土壤透气条件,促发新根。因定植缓苗期间根系未扎牢固,所以松土要浅,根系周围不松土,以免碰伤植株和根系。以后每次浇水后表土似干未干时,要及时松土,以防止土壤水分迅速蒸发和造成土壤板结不透气。由于土壤湿润,杂草生长很快,在中耕时除去田间杂草。

七、关于施肥

缓苗期间唯一目的就是养根壮根,找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根系弱,可能是苗期密度太大,也可能是土壤问题,根据具体原因找对应的解决途径,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如果秧苗太弱,可以结合中耕施用1000倍液嘉美红利,同时叶面喷施1000倍液嘉美脑白金,活化土壤,养根壮根,促根下扎。如果苗子长势好则可少施。因为植株长势过旺会延迟花芽分化。

八、关于打药

在缓苗期间一定要控制某些药剂的使用。缓苗期间,对于药剂的抵抗能力较弱,因此有一些药剂不能使用或者不能按照开花坐果期时的浓度使用,尽量多用保护性药剂,也不建议用三唑类,具体也要看苗的生长情况。

九 、关于补苗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样的时间适合补苗?缓苗期一般不适合补苗。缓苗期除了浇水外,建议不要摘叶、除草等,包括补苗。那何时补苗?两种时候可以,一是定植当天浇完定植水后,要进入田间仔细检查草莓苗,是否达到栽植质量要求,发现问题应及时调整,或重新定植。二是等草莓定植过了缓苗期后,一般是在定植20天后集中一次补苗就可以了。

首先在补苗前我们要搞清楚死苗的原因,可以避免再次犯错,其实草莓死苗不外乎两种原因,一种是生产措施不当造成的生理性死苗,另一种是病虫害造成的死苗。

我们先简要的来看一下哪些不当的生产措施可导致草莓死苗?怎样避免?

1、移栽深度过深造成死苗,草莓移栽深度要求「深不埋心,浅不漏根」栽植质量的好坏对草莓的生长及以后的管理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栽植上下细工夫。

栽植过深,苗子开始发病,逐渐死亡

2、施用了未经腐熟的农家肥造成烧苗死苗。施用了未经腐熟的农家肥。粪肥不经过腐熟,用了后就接着定植,或是买来后推到棚里没几天就定植,这样操作粪肥都不能充分腐熟。定植后不发新根或新根发生很少,心叶不生长,最后根系变褐腐烂,全株死亡。因此一定要施用充份腐熟的农家肥。

农家肥施用不当出现烧苗现象(撒施不均匀)

3、移栽后田间湿度过大,排水不良,而烂根死苗,因此一定要做好田间排水工作。

高温、高湿环境下的栽植苗,几乎全军覆没

4、栽植过浅,根颈外露,难以产生新根,而引起干枯死苗。补苗时要将细土压紧,使根土紧贴,防止吊气失水生理死苗。

栽植正确示意图

以上原因导致的死苗我们可以在补苗时尽量避免,那病害引起的死苗,那我们怎么办?有莓友可能有这样的问题要问了,不是可以打药吗?可以控制少死苗或是不死苗。

通过总结这么多年的经验,我们认为有些病苗,染的是不治之症(如红中柱根腐、黄萎、炭疽等),比较难治愈,我们建议在缓苗期发现病苗就及时拔除,集中烧毁。

拔除病苗是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的防治方式。在定植一个月内,预防土传病害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染病周围的苗子一定要重点预防,千万不要大水漫灌!以防大面积感染!

病苗死亡后,在补苗前需对病穴进行消毒,以免造成二次侵染,一般采用30%杀毒矾500倍液消毒或是99%恶霉灵3000倍液消毒,或是采用生石灰消毒病穴。

对尚未确定死亡的弱苗,为避免死亡后补苗太晚,造成大小苗,不易于田间管理,可在弱苗附近重新补种。

补苗苗子的来源

一是可以将定植时剩下的草莓苗假植在10厘米*10厘米的营养钵中,浇足水,摆放在温室的一侧或后墙边,等待补苗。由于基质疏松透气,草莓苗生长快,可以随时用来补苗。

补苗时,连同基质定植在定植穴中,注意压实土壤,浇足定植水。这种苗子补苗一般不存在缓苗期,栽下就活了。还可以避免在同一垄上会出现大小苗的现象。

假植在营养钵中的苗

二是如果留存的草莓苗不足以补苗,也可以采用匍匐茎苗进行补苗,选择缺苗处周围健壮的植株,留取匍匐茎,待匍匐茎苗长到1叶1心时,将匍匐茎压在缺苗处,匍匐茎可以一直留着,也可以在匍匐茎苗生根以后,距离匍匐茎苗一侧3-4厘米的地方剪断。

利用匍匐茎补苗

补苗时最好是选择阴天补种,晴天栽苗宜在傍晚进行,避开晴天强烈的光照。

参考 文献:

【草莓缓苗期怎么管?我的秘诀是?】百家号宜兴焦炭

【草莓补苗正当时,什么时间补?怎样补最合适?】环球农业网

【九月草莓你得这样管,移栽第一个月的用肥用药管理方案!】草莓种植助手

【草莓定植后怎样缓苗快?这8大要点一定要注意】老韩谈植保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高兴洋191农资人

学习 农业技术 /掌握 种植 技巧

农技推广站,10万农人都在看

若文章对您有帮助,请点 左下角 分享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