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职场

汉字和成语里,藏着有趣的中华科技

2024-04-09职场


【汉字里的中华科技】+【成语里的中华科技】共2册 限时特惠包邮 26 原价¥52起 ), 2024年4月23日活动结束。

【汉字里的中华科技】

汉字是汉语的记录符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追本探源知,汉字主要起源于记事的象形图画,多是古人在龟甲、牛骨(早期也有陶器)上简约刻画的自然物之形和创制的器物之形。

深入分析还知,早期汉字蕴含了古代的科技信息:或反映古人对自然的观察和认识,或体现古代的创造发明,抑或折射古人巧妙的思维,还原出来都有一段历史的精彩和生动。

如「中」,古字像带有飘带的杆子,垂直立在地面上。「立中」的作用实际相当于测日影的表,这是一种最简单、最原始的测量天文仪器。

又如「桑」字,本指桑树。中国是世界上植桑养蚕最早的国家,从所见的「桑」字形态分析,可知商代已有成片的桑林,并有低干、高干两种树型。参见青铜器上的图像,也能予以证明。而从象形「蚕」字分析,表明商代的蚕已有几个品种。再加带「女」旁的「桑」字,可想见,商代种植桑树普遍,采桑养蚕已是当时妇女从事的一项劳动。正是有这样的基础,中国古代得以发展出领先世界的丝织技术,为后来「丝绸之路」的开拓提供了条件。

分析汉字,可知许多字都有古代的器物为基础。如「来」,本是一种古老的农具,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然而用「未」做偏旁的一批字如今仍在经常使用,如「耕」、「耘」、「耦」等,这些从「未」的字,其本义都与农具或农事有关。

再看「鬲」,今天的常用词汇里没有它,因而许多人不知其义,更不知其形。「鬲」字象形,是一种古陶器,用于蒸煮食物,其最基本的特征是三个肥大形似布袋的足。在漫长的岁月中,由鬲发展出许多其他形态的陶器,可以说它是一个典型的「老祖宗」。鬲作为器物在春秋晚期渐趋消失,到战国时期完全绝迹,但由「鬲」衍生的字词延续具有生命力。如金融的「融」;如「隔」,2003年春天SARS在中国肆虐,2020年新冠肺炎在全球蔓延,「隔」和「离」(原本也是象形字)组合,成为使用频率极高的词。

本书所涉汉字里的古代科技,读者皆可用心体会,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对科技与文化关系的思考。

【成语里的中华科技】

成语是汉语中经长期使用、锤炼而成的固定短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

追本溯源知,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而来,或概括了一个寓言故事,或表现了某个人物,抑或浓缩了某个场景。

深入分析还知,有些成语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认识,体现了古代的创造发明,蕴含了巧妙的思维,还原出来都有一段历史的精彩和生动。

如「奉为圭臬」,今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而在古代,「圭臬」是测量日影的重要仪器。「圭」是平卧的尺;「臬」也称为「表」,是与圭垂直的杆。利用圭表,根据日影的变化,可以测定方向、节气和一年时间的长短。春秋时期,古人利用圭表测量,已成为制定历法的重要手段。

古人观察日月星辰,最早没有什么仪器,但不可否认古人开动脑筋,尽显智慧。今天我们说「以管窥天」,意思是对事物或问题了解片面,用于自己表示谦虚,指他人则含贬义。而在没有望远镜的古代,古人就是「以管窥天」的。通过特制的管子,辅之以其他手段,古人观察天体星象曾达到很高的认识水平。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深信古人「以管窥天」的能力,曾认真探究过古人「窥天」的管子。

有些成语,分析知有古代技术为基础。如「青出于蓝」,原句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句话出自荀子,是他用来劝人好学上进的。「青出于蓝」今也常比喻学生胜过老师。若追问,为什么荀子要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设喻呢?这是因为,在诸种植物染料中,靛蓝是中国古代最早提炼加工并且应用最广的一种,战国时期人们大都熟悉这种染蓝技术。荀子用它来设喻,接地气,因而有说服力。试想,若说成「紫出于红」,表层义似乎清楚,但缺乏为民众所熟悉的技术知识,就难以说通。

也有些成语,深入可知古人使用的运算工具和方法。如「运筹帷幄」,其「筹」指算筹,是中国古代用于计算的工具;「运筹」本义是指利用算筹进行计算,筹算的技术在古代也称作「算术」,这一名称准确概括了中国古代数学依赖于算筹并以算为中心的特点。

本书所涉成语里的古代科技,读者皆可用心体会,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对科技与文化关系的思考。

两本书均为32开软壳平装,内文页为双胶纸,纸质柔软细腻,插图丰富,阅读体验良好。推荐给12岁以上的大众读者。

根据自身需求,可以单独购买,也可两本成套购买。

版式:Xman.

以上内容包含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