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散文十家: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 限时特惠包邮 ¥ 56.8 起 ( 原价¥92.8起 ), 2024年4月15日活动结束。
这是一本老书,初版至今刚好二十年。但这回的重刊,多有增益,确实称得上「旧貌换新颜」。
先说旧貌。2001年2月至7月,我在北大为研究生开设「明清散文研究」专题课。应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郑勇君的邀请,据录音整理稿增删润饰,补充批注等,2004年6月以【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明清散文研究】的面貌刊行。书出版后,反响很不错,日后多次重印,且有韩文译本行世(金红梅、李恩珠译,昭明出版社,2018)。
我的专业是中国现代文学,曾客串撰写贯通古今的【中国散文小说史】。 此书原名【中华文化通志 ·散文小说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从属于获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第四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的百卷大书。 2004年改题【中国散文小说史】,仍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刊行。 此后有台北二鱼文化出版公司版(2005)、北京大学出版社版(2010)等。 另外,我还编过【中国散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那是获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的【世界经典散文新编】中的一卷。 有这一撰一编垫底,我才敢为北大中文系研究生开设「明清散文研究」专题课——虽略有越轨,但不算太过分。 或许正因我不太专业,更多站在五四新文化人的角度谈古论今,随意发挥,时有奇思妙想、反而得到不少古代文史研究者的赞许。
这 回东方出版社推出的是增订版,每章附录讲稿中提及的若干原文,以便阅读时参考。 另外,增加【结缘傅山】一章,由于体例不同,没正式入列,只是作为附录。 即便如此,我还是接受了出版方的建议,将书名改为更为显豁的【明清散文十家】。
为何从最初拟想的十八讲,演变成了正式成书时的九章,在【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 ——明清散文研究】的「后记」中已有交代。 这当然是很大的遗憾,不断有人建议我补讲剩下的那九章(其中三章还有当初的记录稿),以成完璧。 明知这是个好主意,之所以没有从善如流,是深感时光流逝,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 当初没能一气呵成,时隔多年后再来补讲或补写,总是感觉不太自然。 不仅讲课的心态与语气变了,整理成文时不太好衔接,更因学术研究日新月异,你不能视而不见。 当初那种横刀立马、勇猛精进的姿态,今天已经不太合适了。 这点,几年前应邀整理傅山那一讲旧稿时,就已经清醒意识到。
每本书都有自己的命运,得失难以强求。 本书既不够完整,也少 「每下一义泰山不移」的考据,但注重古今对话,强调文史沟通,且不时旁枝逸出,妙趣横生,其实更接近我个人的阅读趣味。 在这个意义上,偏爱此不怎么「少」的「少作」(准确说是「旧作」),也是有道理的。
陈平原
2023 年11月21日于京西圆明园花园
【明清散文十家: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脱胎于陈平原教授在北京大学开设的研究生选修课「明清散文十八家」,希望借助李贽、陈继儒、袁宏道、张岱、傅山、黄宗羲、顾炎武、全祖望、姚鼐、汪中等明清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的文章,呈现300年间(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中国散文发展的大致脉络,并引发大家对这一古老文体的兴趣。不避口语、原汁原味的现场氛围使普通读者也能借阅读身临其境地感知高校讲堂、学术动态及前沿问题。
全书以这些文人、学者的为人与为文为研究个案,分析其创作特色与风格路数,既凸显这些散文家的人生轨迹与文学世界,又会通勾勒出文学史脉络与风貌,同时对文学生产、社会背景、市民生活这些影响、制约文学发展的因素也有精到的描述或阐释。 在每个人物的介绍评点之后还加入了其代表作,方便读者对照阅读。
全书为 16开本,硬壳精装,内页采用80g本白胶版纸,纸质柔和,排版优美,正文文字较大,能提供舒适的阅读体验。 推荐高二及以上年龄段读者阅读。
文字:陈平原
版式:山海相隔
以上内容包含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