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有星空:中国古画中的天文世界】 限时特惠包邮 ¥ 84.5 ( 原价¥169 ), 2024年4月17日活动结束。
科学和艺术,都是人类文明这棵参天大树上的绚烂硕果。当然,这棵树上还有许多别样的果实,例如哲学、军事,乃至体育运动······
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人类掌握的知识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刻,知识的门类也划分得越来越精细了。渐渐地,人们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在这棵文明之树上,不同枝杈上的果子彼此是互不相干的,故而不免有人会想:天文学家研究遥远的星球,同画家创作一幅人物肖像能有什么共通之处呢?
其实,从源头上说,参天大树的枝叶无论如何繁茂,终归是从一个根上滋养成长起来的。须知,在很久远的古代,人类已经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已经依稀领悟到万事万物——包括人类自身——的演变应有规可循,并以种种不同的方式再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科学、艺术、哲学······无一例外,都是这样孕育、诞生、成长的。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教授在他主编的【科学与艺术】一书中开宗明义地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他还说:「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关的。对艺术的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随后的感受升华与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和促进,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吗?而没有智慧的情感能够达到完美的境界吗?所以,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
2020年国庆将至时,我的天文同道余恒君忽寄来【画中有星空】书稿一叠,要我提点意见。我浏览之后,觉得蛮有意思的。此后我们多次沟通,他表示:「编写这本书,只是一种尝试,希望能做出新鲜感。倘蒙不弃,可否为之作序?」
对我来说,这也是一件新鲜事。全书通读两遍,足可肯定这确是一次有思想、有勇气的尝试。书中共含15个单元,每单元介绍中国古画一件,并讲述与此相关的文化历史背景,阐释与之相关的天文知识和科学内容。这些古画的时代,从西汉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形帛画到清代的图册【升平乐事图】,前后跨越约两千年;品种包含帛画、壁画、画像石、绢本画、纸本画,乃至挂毯等,都是有格调、富情趣的精品。余恒君的解读,科学上深入浅出,文字言简意赅、简约流畅,有道是「干货满满,没有‘水分’」。
诚然,这只是一本小书,但是其路子走得正,便颇显大气。我觉得,它可以作为广大社会公众的趣味通俗读物,人人皆可从中享受到阅读的愉悦。
卞毓麟
2021年8月10日
星空看上去很遥远,但日月星辰每日东升西落,从未缺席;天文听起来很神秘,但它一直在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饮食起居、耕种渔猎,到建造出行、祭祀年节,我们都能找到源自天文方面的传统与习俗。所以,仰望星空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且无用的事。
事实上,在我国古人的生活中,天文是作为常识性的知识存在的。古人习惯于利用太阳的高度来估计时间,根据月亮的形状来确定日期,还会通过星座来判断方位和季节变换,甚至还要依据天上的异常现象预测世间的人事变迁······现代科技创造出的各种便利工具让我们远离了这些原始但直观的手段,不过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古代的艺术作品,看到古人眼中的星空,重拾我们的文化传统,收获一份跨越时空的感动。
本书收集了15幅精美的中国古代美术作品,并讲述了它们的故事。该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引入了现代天文学知识来诠释古画中的天文元素。这些故事和知识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我们发现,古人对待这些天文细节也是非常认真且写实的。只有当我们注意到这些细节,并品味出其中的意蕴时,我们才算没有辜负创作者的用心,没有低估这些历经沧桑流传至今的文化瑰宝。
本书的内容是这样设计的。选取的美术作品按创作时间从古至今排序,每幅作品的讲解分为图像中的故事、名画记和天文志三个部分。其中故事是对作品内容的导览和说明,使读者形成对画面本身的直观印象;名画记是从历史和艺术的角度出发,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艺术价值;天文志则是着眼于画面中的天文元素,从现代天文学的角度出发,为这些古画赋予全新的历史和科学含义。
这本书的创作过程对于我来说就像是一场冒险,因为这是一项完全在我计划之外的工作。在我翻译完【宇宙图志】一书之后,有一天策划人赵静找到我,建议我结合中国的古画讲讲我国的传统天文知识,我觉得值得一试。在傅鸿雁、于水等人的积极推动下,在人民邮电出版社的支持下,这个想法终于变成了这本书。因为涉及的学科跨度很大,包括了天文、艺术、历史等诸多领域,本书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如果它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启发和乐趣,我们的付出就没有白费。
余恒
2021年8月26日
图书为硬壳精装,大12开本,内页采用 120克风筝超感纸,全彩印刷,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适读年龄16岁+。
文字:卞毓麟 余恒
版式:山海相隔
以上内容包含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