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某名裁缝为一名御史缝一件圆领服,先问询了对方的年纪与资历。在常人看来,此问题似乎多此一举。其实,问题并不简单。
裁衣的学问在于量体。平面的布料穿在人身上,一律直剪难以适应有方有圆、有凹有凸的人体。越考究的缝衣,曲线、弧线越多。或严谨或随便的心态,也可以通过肩线的弧度、袖口宽松、裤管大小、腰身肥瘦等来表达。京城这个裁缝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寻找对象的个性差异,把握人的不同意气形态,最后落实到顾客所需要的衣服上。
以个性度量人身,同样适用于度量人心。 有了这把尺子,就可以减少或防止不识人心所产生的后果。三国时,魏国名将钟会文才武略超凡,被称为「非常之人」,其私下也表现出「不屈人下」之心态。司马昭根据其个性,断定其有才智可破蜀,又料有异志而须防之。后来,果真如司马昭之预料 。
测人之心的难度在于由表及里,真正看清内心世界。由此,决定了把握个性这把尺子也是有一定难度的,要有一套制度和机制。为此,古人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如庄子的「九观法」、孔子的「知人三法」、李悝的「识人五法」、孟子的「知人四程序」等。
曾国藩在吸收前人有益见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借助相面观,提出了「七看识人法」,即「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 语言中」。
观察言行举止 :曾国藩强调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来洞察其为人。他认为通过仔细观察,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真实性格和品德。
推重长辨: 曾国藩认为长期的观察和交往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人。他鼓励通过长时间的接触来推测和判断一个人的本性。
认觅说留: 曾国藩主张要认真寻找那些与自己立场和价值观相符合的人。他认为与那些志同道合的人建立合作关系,可以更好地追求共同目标。
先用后明: 曾国藩主张在真正完全了解一个人之前不要轻易信任他们。他认为我们应该先观察其行为,然后再做决定是否信任他们。
量材情受: 曾国藩认为我们应该根据每个人的能力、潜力和性格特点来安排工作和责任。尊重他人的个性和优势可以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潜力。
知错就改: 曾国藩鼓励在观察和交往中发现他人的错误时,及时纠正并给予改进的机会。他相信人们有悔过和改变的能力,而 非永远都固守在错误的行为和观念中。
这其中,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唯心因素,但大体彰显了曾国藩处世从政、识人用人之老道。他虽处于社会动荡多变之际,但应变自如、事业顺利,一定程度上可归功于善于用个性这把尺子度量人心,而终无识人之大误也。
就我们普通人而言,首要的是自身必须身正心纯、头脑清醒,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