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资讯

疯魔了?一张电子图片卖上万元!

2024-03-30资讯

你听说过「数字藏品」吗?闭着眼买一张虚拟图片,过几分钟卖都能翻几倍,甚至几十倍价格。

没听过不要紧,这两年国外大火 NFT 概念总有耳闻吧。以区块链技术为载体,通常支持二级市场交易,具有较强的金融属性。

其实,数字藏品就是 NFT 在国内的演变,可以理解为中国特色的「 元宇宙+区块链 」。因为受制于严格监管,只能去金融化,所以取了这么个名字。

这两年元宇宙没有搞出什么名堂来,数字藏品却因为门槛低而先火了起来。

因为这是个新生事物,又以文物为中心,延伸非遗、音乐、潮玩等多个板块,深受年轻人的追捧,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潮流。

然而这种「看得见,摸不着」的藏品,却编织着最新的暴富神话,让无数人深陷泥沼。

2021 年,NFT 概念进入国内。与此同时,唯一艺术、十八、iBox 为代表的新一批数字藏品交易平台应运而生。

与大厂们相对正规的鲸探、幻核等交易平台不同。他们胆子更大,设立了二级交易渠道,直接从中抽取 4% 到 5% 的综合服务费。

这样一来,就为炒作提供了很大的操作空间。

其实,数字藏品和 P2P 本质上没啥区别,只不过被各种概念包装得高大上。

web3,元宇宙、非同质化代币,一堆概念先给你搞晕。然后再强调独一无二、不可分割、不可篡改、稀缺性……

接下来的重点就是编故事,某个藏品一夜升值几倍,卖出几百万、几千万的神话广为流传。

姚明、周杰伦等各界名流都在买,大厂们也都开始布局,吹得神乎其神。

风口已经来了,这是普通人为数不多可以实现逆袭的机会,再不上车就来不及了。

事实上真是这样吗?

为了防止恶意炒作,国家对于数字藏品管控一向是非常严格的。

像那些第一梯队的正规平台,会要求锁定一定天数之后才可以「转赠」,流动性很差,炒作空间也并不大。

不过,经历了两年的野蛮生长,数字藏品平台越来越多。一时间国内涌现出了上千家,可谓鱼龙混杂,乱象丛生。

其中,热度最高的当属一家名为 iBox 的平台,官方称注册用户达 1000 万以上,藏品总流通市值一度逼近百亿大关。

注册一个账号、手机号验证,再绑定银行卡,就可以在平台买卖,比炒股可方便多了。iBox 玩家中,投资金额少则数万元,多则上百万元。

微信群、QQ 群里,玩家不时分享着暴富故事,仿佛遍地是黄金。

这些玩家大多数都非常年轻,以 90 后、00 后为主。有的还在校读书,有的刚刚步入社会,甚至有未成年人。

一开始他们并不太懂,藏品发行又少,见到就是买买买。

有人为了为买藏品借钱休学,打工还债;有人不惜丢掉工作,花完了两代人的积蓄,十几个网贷 APP 来回借。

本来是奔着赚钱来的,最后怎么都赔得血本无归?

因为很多数藏平台都在搞「老鼠仓」的套路,就是自己发行,自己掏钱买入,不停地把价格往上推。

偶尔给玩家们放点「福利」, 时不时发布内幕消息「这个图明天必涨」。 钓更多的鱼儿上钩,造成交易火爆的假象。

还会联合收藏「大户」们操控价格,平台会建立「共识群」,里面都是一些投入了上百万元的「大户」。

他们坚信没人卖,自然就涨了。并呼吁群里的伙伴不要抢着卖出,一起把「供」给控制住。

其实和炒鞋没啥两样,只不过换成了虚拟图片。虽然每个藏品下面,都煞有介事地写着:「请谨慎购买,严防炒作」。

当投机和炒作的浪潮褪去,这种数字资产的狂欢终究会走到尾声。

随着监管的越来越完善,相关部门开始严厉打击数字藏品存在的诈骗、洗钱、传销、非法集资等风险行为。

从 2022 年开始,国内数字藏品平台陆续爆雷,其中多个平台跑路、注销。不少玩家血本无归,群里只剩下了谩骂。

2023 年 3 月,iBox 也宣布关闭寄售功能。

公告一出,在数藏圈引发巨大震动。「崩盘、退钱、维权」之声在各群中此起彼伏,不少玩家组队跑到海南维权。

随着更多的玩家投诉,iBox 背后的公司海南链盒不断「变身」,最后销声匿迹了。

到如今,归零的归零,跑路的跑路,经营不善的躺平。很多玩家斥资几十万,几百万买了很多,但都变成了一无是处的「 电子垃圾 」,更确切地说是「 数字垃圾 」,摸不着,也卖不掉。

其实,数字藏品从始至终,都是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也不是所有人都赚不到钱,那些跑得快的早就赚得盆满钵满了。

一个艺术家在现实世界的作品不一定卖得出去,但是做成 NFT 就成限量香饽饽了,这个世界简直太魔幻了。

即便已经知道了真相,仍然有很多玩家选择留下。希望能够抄底,把赔掉的钱再赢回来,这就和赌博一个心理。

新事物,加上起点极低,等于暴富基因。他们相信每年都有新的韭菜,还有很多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毕业生接触到这个行业。

只要吹得好,总有人上钩,就还有机会复制一波当年的辉煌。

参考资料:

红星新闻、南方周末、知乎

编辑: 茶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