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海外

新加坡物價為什麽這麽貴?

2024-03-31海外

來源:貓哥的世界

要說2024年春節旅遊的最熱門目的地,莫過於新加坡了。

幾乎所有去過新加坡的人都有一個感覺,出國了,但似乎又沒完全出,因為到處都是中國人。 新加坡好不好玩,這個話題見仁見智,但幾乎所有人都同意的觀點就是:

新加坡物價太貴了!

隨便一個破酒店,就要1000塊人民幣,隨便一個餐廳,人均都要兩三百人民幣以上,可樂20塊錢一聽,一瓶啤酒要30塊,哪怕一瓶礦泉水,也要十幾塊錢。

已開發國家物價高咱們都知道,但哪怕美國這樣的已開發國家,物價也沒高到這個程度啊。 你看美國的可樂也不到1美元一聽,折算下來也就新加坡的三分之一嘛。

那麽,新加坡的物價,何德何能這麽貴?

來源:veer


1

新加坡物價貴的原因


有人可能覺得,新加坡是個旅遊城市啊! 旅遊城市物價高點不是很正常嗎?

聽起來有道理,不過新加坡的物價貴,可不僅是遊客能體驗得到,本地人一樣能體驗得到。

在日常生活中,哪怕是一個新加坡中產,也經常要被物價壓得透不過氣。

此外,因為新加坡沒有國家養老金制度,只有強制性「公積金終身入息計劃CPF Life」。

這一制度不是「年輕人養老人」,而是「自己養自己」。

結果就是,新加坡的老人面對高昂的物價,根本不敢像中國老人那樣在公園遛彎跳舞,而是要繼續工作掙錢。

你去新加坡逛逛就會發現,到處都是滿頭白發、步履蹣跚的老年人。

他們是出租車司機,或者餐廳服務員,或者檔口小販,這麽大歲數還要出來工作,其實都是高物價的受害者。

所以,根據英國「經濟學人智庫」釋出的全球生活費調查報告,新加坡已經成為全球外派人員生活費最高的城市。

那麽,為啥新加坡物價這麽高呢?

第一個原因,因為新加坡幾乎一切生活必需品,都依賴進口。

一個國家的正常運轉,首先就需要農業提供糧食。 但新加坡國土面積小,可作為農業用地的面積不足1%,根本無法滿足500多萬新加坡人的食物需求。 新加坡人不得不自嘲: 除了空氣能自給,其他都要進口,隨時都有可能沒飯吃。

所以,新加坡的食品結構上,除了30%的魚類、8%的蔬菜可自產之外,其余食品,都要依賴進口。

一開始,新加坡的大部份食品尤其是蔬果和雞蛋都來自於馬來西亞。 後來為了避免單一來源帶來的風險,新加坡搞了食品來源多元化,開始從幾十個國家進口食品。

比如,從美國進口雞肉、鴨肉,從中國進口食用油、魚、蔬菜、豬肉、糖,從泰國進口水果、大米,從法國進口牛肉、牛奶,從巴西進口豬肉、牛肉和羊肉等等。

看明白了新加坡食品來源我們就會發現,除了大米供應地比較近之外,肉類供應地都很遠,需要跨越大洋才能運到新加坡,那麽無疑會大大提高食品的價格。 再加上新加坡對進口食品征收的關稅,最終都要體現在食品價格上,導致食品價格居高不下。

我們都知道,食品價格是決定CPI的關鍵因素,食品價格一漲上去,就一定會傳導到各行各業去。

現在知道為啥會出現2022年的時候,一個中國旅客哪怕自己扛8個行李箱,也要帶226公斤的雞肉、牛肉、豬肉進新加坡了吧? 因為新加坡的進口肉太貴了。

二是新加坡稅收高。

很多人都聽說,新加坡是個低稅國家,所以很多企業都把總部設在新加坡,也讓新加坡有了「避稅天堂」的綽號。

但註意,這僅僅是 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比較低 ,但針對普通民眾的消費稅GST,卻一直不低。

自1994年征收消費稅開始,新加坡稅務局已前後五次增長消費稅稅率。 比如從1994年4月1日開始征收消費稅,起始稅率為3%。 2003年增加到4%,2004年增加到5%,2007年增加到7%,2023年增加到8%,然後在2024年又增加到9%。

新加坡政府估計,到2030年,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將達到四分之一。 為了增加財政收入、減輕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財政壓力,新加坡不排除下一步還會繼續增加消費稅。

這種消費稅的直接影響,就是漲價。 比如,你花100塊錢吃頓飯,除了飯錢,你還要再交10塊錢的服務費,還有9塊錢的消費稅。

新加坡政府的理由,是大部份的消費稅額是由非公民和高收入群體所支付。 這些非公民或高收入群體可以為國家的稅收做出更多貢獻。

為了緩解對貧困家庭可能受到的沖擊,新加坡對貧困家庭進行了消費稅補助券計劃,避免貧困家庭入不敷出。 但問題在於,新加坡的主力人口是中產啊!

衣食住行,吃喝玩樂,各種消費都有消費稅。 消費稅一漲,意味著你不能任性地買買買、吃吃吃,出去吃頓燒烤,可都要仔細地掂量掂量了。

第三是富人湧入帶來通脹。

最近幾年,不時傳出中國富豪移民新加坡的新聞。 比如紅杉資本中國基金人創辦人沈南鵬、高瓴資本集團創始人張磊、華住創始人季琦、海底撈集團創始人張勇夫婦、新希望二代掌門人劉暢、光伏大佬施正榮等等,都被曝出已經移民新加坡。

根據倫敦投資咨詢公司Henley&Partners的統計,2022年有超過2800名百萬富翁移民新加坡,比2019年的1500人要多出87%。 其中就包括字節跳動張一鳴、邁瑞醫療李西廷、冬海集團李小冬等。

為啥中國富人都往新加坡跑呢?

無非就是中美賽局大形勢下,出於 資金避險 的考慮。

本來,中國富人移民的熱門目的地是美國、英國之類的西方國家。 但俄烏戰爭打醒了中國富人,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寡頭的財富掠奪嚇住了太多人。

【胡潤報告】總裁胡吉沃夫表示:「中國富豪意識到將自己的財產轉移到美國、歐洲、澳洲等國家其實並不安全」。

與西方國家相比,同文同種的新加坡似乎更友好一些。 新加坡不僅 沒有遺產稅,而且對外來資金管理比較寬松,只設定了金額門檻。 對資金來源合法性解釋要求不高,天然適合轉移資產的富人們。

而且,新加坡地位超然。 雖然屬於西方國家,但並不屬於昂撒陣營,沒準不會跟著制裁敵國富 人? 你看新加坡就 沒收俄羅斯富豪的錢嘛。 所以中國富豪爭先恐後湧入新加坡。

別說移民了,就連在新加坡申請家族辦公室中國富豪數量更是呈井噴式增長。 2023年底,新加坡有約700個富豪家族辦公室,是2017年的七倍還要多。

富人的到來,必然意味著熱錢湧入新加坡,那新加坡的通脹也就成了必然會發生的事情。 不包括住宿和私人交通費用的核心通貨膨脹率上揚至3.3%,全年核心通脹率則為4.2%,高於前年的4.1%。 新加坡【聯合早報】調查報道稱,逾八成新加坡人相信今年通脹率會繼續上升。

第四是馬來西亞想薅羊毛。

我們知道新加坡是一個很小的國家,淡水資源非常短缺。 雖然年降雨量高達2350公釐,但因為新加坡境內沒有完整的獨流大河,更缺乏體量足夠的湖泊。 所以每年雨季從天而降的淡水無法收集和利用,導致新加坡的人均水資源量僅有211立方米,全世界倒數第二。

19世紀的時候,新加坡本來想打造蓄水池接雨水來進行淡水供。 但隨著新加坡人口的增加,蓄水池根本無法滿足整個城市的喝水問題。 最後只能找馬來西亞,反正那個時候馬來西亞也是英國殖民地,供水不存在問題。

但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開始鬧獨立之後,供水就出問題了。

1961年,新加坡是英屬的新加坡自治邦,而隔壁的馬來西亞也是個半獨立的聯合邦。 在英國人的協調下,新加坡與馬來西亞聯合邦的柔佛州簽訂供水協定。 新加坡擁有可以每天從柔佛河抽取多達2億5000萬加侖水的權利。 同時,新加坡則會提供處理過的凈水給柔佛。

說實話,這個協定,是新加坡占了大便宜。 原因很簡單,水從生水到自來水,也是需要生產的! 新加坡有凈水生產裝置,柔佛州沒有! 所以這就相當於新加坡低價從柔佛州買水,然後高價賣回柔佛州,這之間有巨大的價差。

供水協定規定,新加坡買柔佛州生水的價格是每1000加侖3馬分(相當於不到1美分)。 但賣給柔佛州的時候呢? 是50馬分。

後來,新加坡曾短暫加入馬來西亞,但因為政治沖突宣布獨立。 有關獨立協定明確,馬來西亞政府必須確保柔佛州政府遵守兩項水供協定的條款。 同時新加坡政府也必須確保公用事業局恪守相同條款,該協定也在聯合國備案。

但是新加坡在李光耀的帶領下實作經濟騰飛後,馬來西亞就不平衡了,憑啥你低價買水,高價賣水? 如果說60年代3馬分的價格可以接受,那麽幾十年過去了,這價是不是就不合適了?

所以馬來西亞一直就指責,供水協定是在英國殖民者影響下簽署的,內容條款過於偏袒新加坡! 幾十年了都是3分錢不漲價,實在說不過去! 必須漲價!

新加坡這邊呢? 一方面說,協定期限是99年,只要時間沒到,馬來西亞就必須遵守協定。 另一方面又說,自來水生產成本早就漲了,我繼續50分賣給你已經是我倒貼了! 你還不滿意?

雙方談不攏,所以這些年一直在打嘴仗。

2018年的時候,馬哈蒂爾再次上台後,又拿這個事說事了。 「3分錢,要是在1990年代,或1930年代,這還說得過去。 但是現在,3分錢能買到什麽? 他表示要對部份條款重新談判,希望把水價提高10倍。

水這個東西是萬物之源,水價如果提高了,那麽不僅物價會受影響,各行各業都將帶來顛覆性的成本上升。 目前雖然馬來西亞還沒有提水價,但是新加坡必須未雨綢繆了,出台了「國家四大水喉」計劃。

簡單來說,就是降低90%用水依賴馬來西亞的局面,實作本地雨水、馬來西亞進口水、新生水和淡化海水四大支柱並立。 但問題在於,本地雨水收集需要蓄水池,杯水車薪。

無論是新生水(處理水)還是海水淡化,都有相當高的成本,比進口水價格要高得多。 所以,新加坡為了用水安全,反而推高了水價。

近年來新加坡搞了一系列漲價措施,2023年9月27日,新加坡未來兩年新加坡的水價將上漲約18%。

漲價將分為兩個階段,2024年4月1日起和2025年4月1日起分兩次上調,每月用水量超過40立方米的家庭使用者,則須付更高水費。 而且還將形成漲價機制,在後續幾年中,新加坡還會繼續上調水價。

也許新加坡是為了避免馬來西亞提高水價後受到的沖擊太大,讓民眾提前適應高水價?

2

新加坡與上海和香港的對比

對於大中華文化圈的大城市來說,上海、新加坡和香港,因為都以經濟發達而聞名,所以也是很多人喜歡比較的地方。

那麽,三個地方,在生活水平差不多的情況下,哪個消費最高呢?

我們不妨從衣食住行四個角度去對比一下。

我們先看看衣。

上海人以穿衣品味而聞名全國,但衣服真的不貴,有錢人可以去各大商場買衣服,一般的家庭想買便宜衣服,也有很多地方可以買。 比如七浦聯富服飾市場,從上到下買一身衣服,如果你會砍價的話,也只要一百出頭。 你如果連跑都不想跑,那完全可以網上買。 價格絕對讓你感覺到地大物博、工業發達的好處。


香港呢?
香港雖然消費比上海高很多,但因為背靠大陸,想買便宜衣服很容易,大部份香港人會選擇價格適中的快銷品牌。 比如優衣庫、Zara、Hollister等,一件衣服的均價大部份不會超過500港幣左右。

更重要的是,香港一年中有兩個大型的打折季。 一個是夏季快結束時的夏季購物季,從6月底開始到9月; 一個是冬季購物季,從11月底、聖誕節、新年期間一直到來年1月,最大折扣甚至能到三折。 很多香港人都在這個打折季瘋狂掃貨。

新加坡就麻煩多了。 服裝價格冠絕全球,最繁華地帶的衣服售價是紐約的1.5倍還多。 烏節路上的高價格的商場和精品店,都是歐洲的奢侈品牌。 就算來自馬來西亞的衣服也貴得要死,所以新加坡一度被稱為全球買衣服最貴的地方。

再看看食。

上海被稱為美食之城,三星米其林也有,便宜的路邊攤也有。 如果你不想出去吃,自己買菜做飯會更便宜。 因為靠著全國的冷鏈,河北張北壩上的散花菜、西藍花、蕓豆等,內蒙古的棗椒、圓椒、牛椒等以及內蒙古、甘肅、吉林、寧夏產區的番茄等可以走綠色通道直達上海。 而且上海還有崇明島這個蔬菜生產基地,所以上海吃飯並不貴。

香港吃飯比上海要貴一些,比如在上海吃一碗面,或吃個蓋澆飯,便宜點的花個二十元就可以了。 但香港,一碗面和蓋澆飯,至少要35元起。

當然,這個主要原因是香港的人工和房租貴,從食材成本來說,其實並不比大陸貴多少。

如果逛逛香港的菜市場,乍一看也覺得比內地貴,但香港的計量單位和內地不一樣,內地是十兩制,香港是十六兩制。 再算上港幣和人民幣匯率,所以菜價也就不算貴得離譜了。 至於海鮮和肉類,也基本和內地差不太多。

香港作為一個高消費城市,為什麽菜價反而便宜呢?

這主要因為中央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港澳市場農副產品穩定供應和品質安全。 在50多年前就開通供港「三趟快車」,後來又發展到廣東、湖南、湖北、河南等8個主供基地。 以湖南永州的主供基地為例,早上在1200畝蔬菜種植基地新鮮采摘的蔬菜,12點就能裝車完畢,中午12點半,供港蔬菜專車發車。 6個半小時後,蔬菜冷鏈車到達深圳文錦渡口岸。 過關後,香港的配送車將蔬菜配送到各個超市店鋪。

這些菜從農藥殘留到化肥施用量都有嚴格的標準,標準也一直都比國內的高。 且有嚴格的檢測作為保障,所以價格要比內地蔬菜要貴一些。 但是再貴,也比新加坡的便宜多了。

在新加坡蔬菜肉類非常貴。 一斤豬肉差不多要人民幣4、50元,青椒也要20元,馬鈴薯9元苦瓜14元,隨便做頓飯,可能100元人民幣就出去了。

那麽出去吃呢? 更貴。 新加坡很多房子是沒有排煙管道的,這就意味著很多家庭是沒法在家煎炸烹煮,要吃飯只能出去吃。 下館子就不要想了,隨隨便便都要一兩百新元(1新元約合5.3人民幣,大概600-1000人民幣),所以只能去食閣。

食閣是新加坡的一大特色,你可以把它理解為社群食堂或者大排檔。 很多新加坡人一日三餐都會在食閣解決,堪稱平民餐廳。 但是哪怕這樣的平民餐廳,近年來漲價也非常厲害。 以最便宜的雜菜飯為例,過去只需要20多塊人民,但現在已經漲到了將近40元人民幣。 如果你想吃碗拉面再點幾個羊肉串,那對不起,已經沖著300人民幣去了。

再看看住。

在住的方面,上海、香港和新加坡三個地方都比較貴。

當前上海住宅平均月租金為每平方米111.44元,按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7.46平方米計算,外來人口在滬平均租房支出約為每月4170元。 當然,合租會便宜一些。

你以為這很貴了? 不,和香港、新加坡相比,已經是小巫見大巫了。

在香港,大部份人如果申請不到公屋,又買不起私人房的話,那只能租房。 一般來說,在市區居住,月租1.5萬港幣只能租到實用面積大約30-40平米的房子。 此外,還有20多萬戶香港居民是居住劏房裏面,根本談不上居住品質可言。

新加坡雖然曾經以組屋制度而被人吹捧,但租房價格也一直高得離譜。 根據【2023年ULI亞太住宅可及性指數報告】顯示,2022年,新加坡公寓和組屋的租金中位數高達2586美元,同比上漲了30%! 以前,在新加坡中心區域租一套房子只需要5000新元(2.6萬人民幣左右),但現在,7000(3.7萬人民幣左右)也租不到。 如果是高級公寓的話,房租直逼11500新元(6萬人民幣左右)。

就連新加坡的廉租房——組屋,租金也一直在飆升,一口氣漲了28.5%,成保路上一套4房組屋,月租已經高達6200新元(3.3萬人民幣左右)。

此外還有行。

雖然上海地鐵被很多人吐槽為全國最貴,但其實,上海地鐵只是起步價貴。 12公裏以上就已經達到了國內均價,超過18公裏,價格在國內算便宜的了。 打車也基本上沒超出一線城市水準,滴滴的起步價為14元,按照後續公裏數不同收取不同價錢。

香港的公共交通相對來說,比內地貴,但在全球來看還可以。 起步價格在4港幣左右,最高費用在三四十港幣左右,香港人每月交通總花費約在500-700港幣之間。

不過如果你打車的話,可能就貴很多了。 紅的起步價27港幣、綠的起步價23.5港幣、藍的起步價22港幣。 不止過隧道要給回程車費,後備箱放行李也要收費,不過算下來,還是比新加坡要便宜。

新加坡擁車證非常貴,一個牌子都要15萬新元(80萬人民幣左右),所以絕大部份人是乘坐公共交通。

但近年來,新加坡公共交通一直在漲價。 去年年底,地鐵和公共巴士車資整體調高7%,這已經是地鐵巴士連續3年上調收費。 巴士地鐵漲了,德士(出租車)自然也跟著漲。 新加坡4大德士公司都已在去年年底把打車費上調,不論是起步價還是公裏價,都有較大漲幅。 調高後的普通出租車起程車資為4.60元(24人民幣左右)。

有人可能說我不出門,也不租房,吃飯只吃清水煮面,那哪個地方生活成本高呢? 問題是,你哪怕再節儉,水電也要用吧?

上海每噸水5.99元,每度電0.54元。

香港呢? 水價分級制,第一級首12立方米的用水量是免費的,第二級次31立方米的用水量,每一立方米的收費是4.16元,第三級次19立方米的用水量每一立方米的收費是6.45元; 第四級用水量超過前3個級別合共62立方米的用水量以後每一立方米的收費是9.05元,整體算下來並不貴。 電費比內地稍高,要1.54港元一度。

新加坡就更高了,水價從2024年4月1日起要漲到2.94新元(約15塊錢人民幣)一噸。 電費從2024年1月1日起,也從28.70分漲價到29.89分,差不多1.5元人民幣一度。

此外,新加坡其他的消費品也比較貴。 比如新加坡的香煙價格全球第六,煙貴了,酒也不便宜,雪花啤酒都要30元人民幣一瓶。 一瓶最普通的葡萄酒也要24美元,是巴黎的一倍,你去酒吧喝酒,隨隨便便都要花上萬人民幣!

衣食住行這麽算下來,香港的綜合生活成本,要比上海高一些,但遠遠低於新加坡。 為啥?

因為香港和上海都背靠一個強大且供給能力強大的國家。

上海,每天上千輛貨車,走綠色通道供給日用品。 上海用的電來自西電東送,用的水來自長江水廠,用的天然氣來自西氣東輸,任何物資都可以低成本送達。

香港市民「菜籃子」中九成新鮮蔬菜來自內地,由全國600多個備案種植基地和100多家企業生產。 僅廣東一地,每天有450輛貨車和十多艘船舶將各類鮮活產品和食品等生活必需品運往香港,能保證香港吃到價格低廉的食材。

香港的水電,也全部都有內地供應,水價和內地差不多。 電價雖然貴不少,但主要是因為香港的電主要來自大亞灣核電廠。 核電廠的建設和營運成本比較高,這些都要算進電費中去。

這樣一算,保證了香港物價雖然比上海高一些,但其實和人均收入是相適應的。

所以別看亂港分子天天嚷嚷著港獨,真要獨立了,那未來物價一定會大振幅上升。

生活物資和水電都依賴國外的新加坡,就是前車之鑒。

3

新加坡的困境

二戰之前,全世界大概有五十個國家。

二戰之後,大國崩塌,全世界變成二百多個國家。

大國分裂成小國的後果就是小國經濟風險大。 即使是和平時候,小國物價都比大國更高,更別提遭遇經濟波動了。

美聯準加息時期,東歐小國物價上漲都遠超西歐。 同樣,美聯準的加息,中國人感覺不到什麽物價上漲(相反卻便宜了),但新加坡卻實實在在地被拉動了一波通脹。 根據益普索(Ipsos)的調查,當被問到是否存在通脹時,有89%的新加坡人表示認同。

有人很奇怪,新加坡物價漲這麽厲害,為啥新加坡的老百姓還能甘之如飴?而不是起來造反?

原因也很簡單,大部份新加坡人的收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沖高物價帶來的沖擊。

2023年,新加坡全年實際GDP同比增長1.1%,人均名義GDP水平達到了84714美元。

這是啥概念呢?

2023年日本人均名義GDP預計為3.39萬美元。 也就是說,要是按人均GDP來算,新加坡是日本的2倍多! 如此高的人均GDP推高了新加坡人的收入。

2023年,新加坡人每月稅前平均薪資為5197新元,大約折合2.8萬人民幣左右。

註意,這是平均了那些底層打工人的,新加坡的中產平均收入更高。 所以,新加坡人的收入,能承受得住高昂的物價。

但問題在於,新加坡人的收入,到底是從哪裏來的? 不是因為他們工作努力,而是運氣好。

新加坡有三大支柱產業, 第一就是金融。

金融賺錢大家都知道,但為啥新加坡能以金融業興盛? 我們看看地圖就會發現,世界幾大金融中心,紐約、倫敦、香港/新加坡,剛好把地球分成三部份。 這樣倫敦下班,紐約接棒,紐約下班,香港/新加坡接棒。 如此資金可以一天24小時在全球流動賺錢。

近些年,隨著西方國家對香港的打壓,香港的金融功能受限很嚴重。 很多金融機構遷移新加坡,助推新加坡成為了亞洲最大的金融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投資和資本流入,為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第二是國際貿易。

新加坡自然條件很好,近海水深25公尺到150公尺之間,世界上最大的貨櫃貨輪可以輕松航行和靠泊。 天生就是做轉口貿易的好地方,這一點上,臨近長江出海口的上海都比不上。

再看看新加坡周邊,其他國家的港口沒有一個比得上新加坡。 所以東南亞國家的出口很多都是從當地運到新加坡,然後在新加坡換上大船出口。 這讓新加坡成為了亞洲最重要的轉口貿易中心,相關的轉口貿易關稅和服務費用就屬於躺著賺錢。

第三是制造業。

同樣是因為港口優勢,新加坡可以靠泊大型油輪,這就為新加坡開展石化工業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現在新加坡已成為世界三大煉油中心之一、第五大成品油出口國,石化產業成為新加坡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石化行業占全國生產總值的34%。

除此之外,高附加值的電子制造和旅遊業,也是新加坡賺大錢的支柱產業。

看完新加坡的產業我們就會發現,新加坡的發達,主要是因為新加坡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巧妙利用國際大形勢,而不是因為新加坡人真的有多能幹。

但這種毫無根基的經濟結構,也讓新加坡的發達和高物價,完全建立在了一座沙丘之上。 一旦國際大形勢有個風吹草動,那麽新加坡的經濟就會很快崩潰

對新加坡來說,要永保富貴,有三個前提。 國際法,航行自由,團結的東協。 這是李顯龍在2016年8月國慶大會上說的。

國際法這一點很容易理解,大國是國際法的制定者,而小國只能依靠國際法的保障。 當時整個國際秩序是美國主導的,所以強調國際法就是強調美國的主導地位。

航行自由是因為新加坡瀕臨馬六甲海峽,是國際重要航道。 如果航行自由沒有了,新加坡可能就無法生存。

團結的東協則是因為東協是新加坡的立身之本。 新加坡第二任總理吳作棟就說,新加坡是一條小魚,只有存活在魚群當中才能夠保證安全。 光靠新加坡一個小國是無法應對威脅的,必須拉著周邊進行聯防自保。

這三點如果歸納和昇華一下,可以總結為: 美國建立起的世界秩序。

在這個世界秩序下,新加坡依靠特殊的地理位置實作經濟騰飛。 同時也因為這個地理位置受到美國的「重視」以及美國在政治、軍事等多方面的保護。 新加坡獲得了安全,獲得了發展,也獲得了聲望和地位。

本文來源貓哥的視界,新通移民做了部份刪減,版權屬於原作者,如有侵權或來源標註錯誤,請聯系我們刪除。謝謝。


熱文推薦



點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