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海外

作為密涅瓦第一屆畢業生,回頭看,這所錄取率「比哈佛還低」的學校,值得讀嗎?

2024-07-15海外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

在高等教育界,密涅瓦大學堪稱「破局者」,它不參與任何大學排名,采用線上授課、全球旅遊式學習, 學生規模極小,錄取率比哈佛還低...... 在這樣一所 顛覆傳統教育 的大學就讀四年,究竟是什麽樣的體驗?

正在劍橋讀博的成都女孩小添,作為密涅瓦首屆學生,回憶了這段特別的大學旅程帶給自己的收獲。

文、編丨Jennifer 排版 | 李嘉祺

大家還記得密涅瓦嗎?對,就是那個 完全采用線上授課、卻帶著學生全球遊學 ,一度被稱為顛覆常青藤教育的Minerva大學。

密涅瓦官網

這所神秘的大學,雖然不在任何主流的大學排行榜單上出現,卻被美版「大眾點評」Niche網站,列為「2024年全美最難進入的大學」之首,錄取率僅有1%左右。當然這這也和它每年極少的錄取人數有關。

此外,它還有一套不同於傳統大學的申請標準。比如, 它不看任何標化成績、也不需要復雜的申請材料,更多是透過線上筆試和面試,判斷申請者的綜合能力。

從2014年招收首屆學生至今,密涅瓦已經辦學十載,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背景和經歷迥異的學生,甚至有學生放棄了世界名校的錄取,慕名而來。如今,第一屆學生已經畢業6年。

來自成都的女孩,小添,就是 103位創始屆學生中的一員。

小添正在劍橋大學深造

她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姑娘,中學畢業於成都七中國際部,如今正在劍橋大學攻讀電腦生物專業的博士學位。

從密涅瓦大學畢業後的幾年裏,她不僅應聘上了哈佛大學幹細胞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員,還在科研人員最看重的【Nature】雜誌上發表了兩篇論文。

小添在哈佛幹細胞研究所的合影

回頭看, 密涅瓦值得中國學生選擇嗎? 在越來越激烈的就業市場和學術深造上,這樣一所線上大學,究竟有什麽優勢?

外灘君最近和小添聊了聊。她回憶, 密涅瓦是一段冒險且特別的旅程,它為自己開啟了無數新的可能性。

以下是小添的自述。


(為方便閱讀,下文以第一人稱敘述)

01

踏上一段冒險的旅程

我與密涅瓦的結緣很偶然。在高中讀書時,我無意間看到一位老師分享了一段介紹密涅瓦的視訊:完全采用線上授課、大學四年裏帶學生去6-7個國家......當時就覺得,這學校好酷啊。

巧的是,哈佛大學社會學院前院長、著名的認知心理學專家 Stephen Kosslyn ,正是密涅瓦大學的創始成員。我當時正在學習AP心理學課程,對Stephen的研究很感興趣。他為什麽會離開哈佛,參與創辦一所這麽特別的大學?我著實好奇。

密涅瓦創始人之一Stephen Kosslyn

一番了解後,我發現,這簡直就是我理想中的教育模式。尤其是它的 「全球學習計畫」 太吸引我了。大學四年,我可以在全球6個城市學習和交流,在不同國家的實驗室裏,和來自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員一起做研究。

於是,我嘗試申請這所學校。懷揣醫學夢想的我,同時也申請了一些傳統意義上可能更為安全的大學,比如華盛頓大學聖路易分校、維克森林大學等。

想不到,經過線上申請和面試,我居然在生日當天拿到了密涅瓦的offer,成了為數不多被錄取的學生之一。

小添收到的密涅瓦通知書

當時,我並不知道,密涅瓦是否會是一個好的選擇,但我清楚地知道, 如果我放棄了這個機會,未來一定會後悔。

很幸運,我有一對開明的父母,他們也支持我去體驗自己想去的大學,哪怕是當第一屆「小白鼠」。

就這樣,我去了一所聽上去非常瘋狂的大學。

很快,我就發現, 密涅瓦在課程設定上,比較像美國的文理學院。但是在具體體驗上,又有很多不同。

前兩年,我們都沒有分具體的專業,只有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藝術、商科、電腦科學等大的學院劃分,來自不同學院的學生,都需要上一些通識類的課程。

從第二學年開始,我們會逐漸有一些專業方向的課程,再往後,開始上一些細分研究方向的課程……課程設定上,呈現金字塔模式,內容漸漸收窄。

在密涅瓦,每一節課,都會實施非常徹底的翻轉課堂。

小添和同學的合影

我們按所學的專業分班,一個班最多不會超過20個學生。因為我的專業比較小眾,一個班可能也就五六個學生。


也因此,每次上課都是非常小班化的體驗,90分鐘的課堂,大概有 70% 左右的學生發言和討論時間,在這種情況下,「摸魚」是不可能的。

更何況密涅瓦的網課,還和普通的網課學習不太一樣。 我們有一套學校自己開發的課程平台,每節課都會即時追蹤每個學生的發言時長,給到教授做參考。 如果某個同學在這節課的發言頻率較低,就一定會被教授重點Cue到。

網課系統還在不斷升級,現在甚至能透過人臉辨識,抓取「課上走神」的學生,對學生的挑戰性也越來越大了。

密涅瓦線上課堂範例

此外,我們每節課的課堂表現,都會被全程錄制。 教授會依據課堂表現,給每個學生打分,納入大學四年的GPA。

回放視訊還有一個很大的好處,那就是,如果我們有沒聽懂的地方,課後可以隨時回看、查漏補缺,還能清楚看到這節課的重點在哪裏,詳細定位到每一個人的發言內容。

為了應對好課堂上70%左右的自由發言時間,我們必須要在課後做好大量的準備工作,尤其是文獻閱讀。這也為我日後的學業和工作中,養成了非常好的自學習慣。

正如在【建立一所有意向性的大學】這本關於密涅瓦大學的書裏,Stephen Kosslyn特別提到, 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引導學生形成有效學習的習慣。 這也是為什麽,密涅瓦會如此強調翻轉式課堂和主動學習。

02

從醫學到電腦生物,

我開啟了新的大門

因為學生規模小,全校100人左右,因此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有針對性的幫助。

我們每到一個國家,學期開始的第一周,學校都會安排一個Orientation week(「方向規劃周」),老師會安排各種活動幫助我們更好地融入當地,去接觸不同的群體。我們可以和老師交流自己對什麽方向感興趣,能否幫忙聯系這方面的實習資源。

學校還有一個專門的團隊叫 Students experience Team ,這個團隊的工作職責就是為學生尋找在不同國家可以合作或者交流的科研、機構。

比如我對科研工作比較感興趣,無論在首爾、倫敦,還是柏林,都會有教授和老師幫聯系對接當地的實驗室和科研機構,讓我在網課之余,可以去到這些實驗室實習。相關的實習經驗,還會成為我大學四年學業成績的一部份。

在密涅瓦, 最難忘的經歷,莫過於在不同國家和城市學習和生活,它甚至改變了我的人生方向。

和密涅瓦的同學一起露營

我們第一學年是在舊金山,接下來的每個學期都換一個國家, 從阿根廷的布宜諾斯伊利斯、南韓的首爾、印度的海德拉巴,再到英國倫敦,還有德國柏林。

當然,每一屆學生體驗的城市不一定相同,學校會綜合多方面考慮,做出靈活調整。比如我們本來計劃在土耳其待一學期,考慮到當時的政治因素不太穩定,就取消了。

一直以來,我感覺自己有點兒像是生活在泡沫裏,因為被保護得很好,缺少很多和真實世界接觸的機會。但是,在密涅瓦, 從第一學年開始,我就有很多機會去接觸原本很難有機會接觸到的人和事。 這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開闊眼界的體驗。

印象深刻的是,在舊金山,我們每周四晚上都和來自不同職業背景的人,聚集在街道的某個角落裏,一起討論詩歌、創作歌曲,還一起表演慶祝。

此外,我們還需要將在課上學習到的內容,在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環境下,落地實踐。

記得大一有一門課,是教我們如何更有效地與別人溝通的表達技巧、以及故事寫作的技巧,於是,我將這門課上學到的內容,運用在了對舊金山當地流浪詩人、街頭藝術家的采訪中,記錄下他們的故事。這也成了我這門課上的作業。

圖源Pexels

線上課程之余,我還在舊金山當地醫院實習。

美國醫療系統在衡量醫院急救行為是否有效上,有一個標準,那就是監測同一個病人是否在一月內住院了兩次以上。如果有,很可能是病人第一次住院時的病情沒能得到很好地醫治。

我就透過電腦數據分析,研究了醫院的醫療數據,探究如何幫助醫院有效地監測病人的病情,更好地去關註高風險病人。

這次實習經歷,恰好運用到了我在大一學習到的電腦方面的通識課程。 後來暑假實習,我又在波士頓的一個藥企做計算生物方向的實習,基於電腦科學和大數據開展醫學研究。

第二學年,我們來到了德國柏林。上課之余,我在當地的一個醫療機構擔任醫生助理,進一步了解當地的醫療系統的運轉模式。

小添和同學們在柏林

大二下學期,學校搬到了南韓首爾。

我在漢陽大學的實驗室,做了一些和免疫相關的科研計畫,這也是我第一次學習怎麽做生物醫學方面的實驗,同時幫助實驗室搭建了一套生物資訊方面的研究系統。

在南韓和實驗室的同事聚會

大三上學期,我們來到印度南部的城市,海得拉巴。


這一次,我選擇在當地一個小醫院進行合作,幫助建立大數據模型,預測什麽時候是病人就診的高峰,如何合理規劃病房,減少病人的等單時間。這相當於又是一個偏向電腦方面的計畫。

小添和同學在印度學習期間

最後一個城市是英國倫敦。

已經確定未來在電腦生物方向發展的我,透過學校介紹,在劍橋郊外的一家英國基因組學和遺傳學機構實習。這個非盈利研究所,以諾貝尓獎獲得者Frederick Sanger命名,不僅對人類基因組計劃做出了重大貢獻,而且自成立以來,就保持數據共享政策,它的使命感、文化及科研氛圍,都讓我很動心。

正是這段實習經歷,讓我決定未來要回到英國繼續深造。為此,我還放棄了哈佛大學的博士offer。

當然,我也有考慮到一些政治因素的影響。博士畢業後,不管是留在學術界,還是投身工業界,都讓我覺得英國的科研環境會更適合我。

就這樣,我從傳統的醫學方向,一步步轉向電腦與生物醫學的交叉領域。可以說, 如果不是大一有機會透過通識教育接觸到CS學科,以及沒有這兩次實習機會,我就不會走上這樣一條全新的道路。

小添從劍橋大學電腦生物專業碩士畢業

說起電腦生物專業,其實這是一個偏基礎科學的領域,也是一個十幾年前甚至都不存在的新興專業。

具體研究什麽呢?比如,它可以透過大數據預測蛋白質模型,利用人工智慧進行一些基礎生物原理的研究,再實作在醫學上的運用,比如進行藥物開發、預測某位病人更適合的治療方式,以及對某種疾病的機率預測等。

所以, 未來如果我想從這個專業再轉向套用醫學,也不難。

而與不同國家科研人員打交道的經歷,對跨文化合作與溝通能力的鍛煉,讓我不管實習還是工作時中,都更遊刃有余。

在哈佛醫學院工作期間,

小添和實驗室導師的合照

求職中我接觸過的所有面試官,也都會評價說,我的求學和實習履歷是最特別、最豐富的,也是他們最想看到的。

可以很自豪地說, 現在將我放置在世界任何角落,我都有信心獨立面對新環境。

03

僅有100人的大學,

導師就是我的 「人生合夥人」

大學四年裏,這個超小規模的線上大學,還給我帶來了 認知思維的重塑 。這裏的很多課程,目的都在於培養學生系統性思考的能力。

特別是 大學第一年,我接觸了很多和認知工具、認知思維有關的課程。

為了提煉出課程的精華內容,學校曾派老師采訪了全世界100多位有智慧、有創造性的傑出人士,將他們的思維共性,以及對未來學生的期待,進行了系統梳理。

最終,形成了獨具密涅瓦特色的 「四大基石課程」 ,分別是:

Formal Analyses(形式分析)

Multimodal Communication(多元模式溝通)

Empirical Analyses(實證分析)

Complex Systemsanalysis(復雜系統)

密涅瓦第一年被稱為「基石年」,

主要提供四類基石課程

畢業回頭看,我越來越發現,當時所學的內容,對我今天的溝通方式、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以及系統化思維,都有很好的訓練。

比如, Complex system 這類課程,所強調的系統化思維,讓我意識到,想要為某類遺傳疾病開發一種新藥,就不僅僅需要去研究這類病患群體,也需要了解病人自身免疫系統的運作能力、他周圍的環境,還有他身體器官的耐受性等等。

這樣的系統化思維,在生活和工作中非常重要。

還有 Multimodal Communication 多元模式溝通,其核心是有效溝通,讓我掌握了一些非常底層的溝通邏輯。

比如,我作為電腦生物領域的科研工作者,經常要去不同場合介紹研究成果。當我向生物學家介紹時,我需要多解釋一些電腦科學方面的原理;而向電腦科學家介紹時,則要更多地解釋生物方面的原理。

除此以外,大量和閱讀、寫作相關的課程,也為我在日後撰寫科研報告、學術論文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更重要的是, 這樣一所僅有100多名學生的超小型大學,還讓我找到了寶貴的「人生合夥人」 ,他們可能是大學同學、老師,以及摯友。

每當我做一些非常重要的決定拿不定主意時,比如換工作、申請博士計畫、換新的城市生活,他們總能給我非常暖心的建議。

我在密涅瓦的導師,也是我們學校自然科學院的院長。她是一位非常令人敬佩的遺傳學家,曾經被歐巴馬總統任命為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的成員,負責為總統和國會提供一些科學政策的建議。

小添和自己的學術導師

大學期間,我在學遺傳學課程的時候,所參考的很多論文、文獻,都是她寫的。能聽她授課、成為她的學生,我感到非常榮幸。

直到現在,我和她一直保持著聯系。退休後,她每年會來劍橋大學參加學術會議。只要有機會,她都會和我在校園裏見面聊一聊,關心我的學業和生活。

我很珍惜這段因密涅瓦而結下的師生緣分。

密涅瓦這樣一所顛覆傳統教育模式的創新大學,不僅吸引了很多從頂尖大學退休的知名教授, 還能給到教授很多自由,比如選擇在不同的地方生活。

就像我很喜歡的一位電腦科學老師,他其實一直在非洲生活,但是並不妨礙他每周為我們線上授課,為我們提供非常高品質的課程體驗。

盡管是線上授課,但是我感覺師生之間的關系,並不疏離。 每到一個國家和城市,學校都會為我們組織和當地老師的聚會,平日裏我們也有很多與世界各地的老師見面的機會。

同樣, 學生之間的聯系,也比想象中要緊密得多。

每到一個城市,學校會為我們租一棟公寓或者酒店作為宿舍,大家住在一起,溝通非常方便,而且一定會保證我們有公共社交區域。

在密涅瓦,我們每周都需要交一份大作業,截止時間是每周五晚上10點。因此,每到周五晚上10點以後,大家就會聚在大的公共廚房裏,一起做好吃的,慶祝交作業。

這樣一種大家庭的親密感,讓我至今都很懷念。

印度學習期間,舍友為小添慶祝生日

來密涅瓦讀書的學生,也是五花八門,非常有趣。他們中有沖著顛覆性的教育模式而來,已經在創業開公司的年輕人;有服過幾年兵役的退休學生;也有人放棄其他知名大學、甚至藤校offer,中途轉學過來……

很幸運的是, 我也是在這裏,結交到了人生的摯友。

04

並非每個人都適合密涅瓦

說起我是怎麽成功申請上密涅瓦,成為錄取率極低的首屆學生?

其實,並不是我的學業成績有多麽搶眼、做了多少活動,因為密涅瓦基本不看標化和個人背景。

相比較,學校更傾向於用線上面試,來選拔認為適合自己的學生。 它的整個申請過程,也和常規的大學都不太一樣。

作為第一屆學生,我申請時,壓根沒有人可以分享經驗,只知道按照官網上提供的申請流程走,兩眼一抹黑。

學校官網上會有一個申請表,需要填寫基礎申請資料;還會有一個申請系統,申請者需要線上上答題,題目都是學校自己設計的。完成之後,還會有面試環節。

初面不僅考察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比如讓申請者聊一聊自己的故事,也會考察邏輯思維能力。 其中有一些題目,需要線上用文字作答,內容還有點像腦筋急轉彎:

比如,給你一根繩子,看你能用這根繩子做多少種不同的事情,把這些都寫下來。這既在考察英文寫作能力,也在考察思維方式。

這樣的筆試和面試可能會有好幾輪,全程都會被錄制和打分。

至於 這所錄取率比哈佛還低的創新大學,是否值得每一位學生體驗? 我覺得也不盡然。

如果你喜歡按部就班的學習方式,更為傳統的大學校園環境,那麽每學期都在不同的國家、沒有固定教學點、甚至沒有自己教室的密涅瓦,可能會讓你覺得很慌。

此外, 如果你希望畢業以後直接留在當地發展,或者說,想長時間在一家公司、一個實驗室連續實習,那麽,這種 「流浪式」的學習體驗 ,就不太適合你。

而對我這樣一個更喜歡擁抱未知可能性、看重教育體驗勝過名校光環的學生來說,密涅瓦確實是一段不可多得的經歷。

更別提, 密涅瓦的學費真的很香,只有每年不超過2.8萬美金的學雜費 ,還有足夠多的獎學金和助學金提供給有需要的學生。

黑格爾有一句格言, 「密涅瓦的貓頭鷹,只在黃昏時飛行。」 只有當人們回顧已經發生的事件時,才能洞察、產生理解,就像只有到了黃昏才能回顧白天發生的事一樣。

同樣,密涅瓦是否值得體驗,或許也就只有踏上這段旅程的人,才有深刻的體會。

來源: 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聚焦中國K12國際化教育,致力於專業、前沿、有高度、有溫度的內容。幫助學校和家長實作融合、創新、有效、以人為本的教育。

編輯: 李嘉祺

統籌:劉潔

終審:姜乃強

入駐光明網、網易、騰訊、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各大平台

聯系我們

後台私信聯系留學君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聯系電話:010-67071542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