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大學與中國教育有著超過一個世紀的深厚淵源。
從清政府留美幼童計畫開始,哥大就接收了許多中國留學生,它也成為接收庚款留學生最多的學校。20世紀初,哥大教育學院的一批著名教育家如杜威、孟祿、克伯屈和他們的中國弟子們,如胡適、陶行知、郭秉文、蔣夢麟、張伯苓、陳鶴琴等,共同譜寫了美中教育合作的佳話。
在杜威先生誕辰165周年之際,由哥倫比亞大學中國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師範大學國際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市海嘉學校聯合主辦的 「哥倫比亞大學與中國教育現代化暨紀念杜威誕辰165周年研討會」在海嘉學校召開。 研討會匯聚了來自中美教育界的專家和校長,共同探討杜威教育思想對中國教育的深遠影響,以及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的未來。
擇校行受邀出席本次研討會,並就研討會主題和當下的熱點教育問題 采訪了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榮譽教授顧明遠先生,以及哥倫比亞大學中國教育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程賀南教授。
「杜威思想」
如何在一個半世紀後繼續影響教育?
中國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受到杜威教育思想的深刻影響。但他不是簡單照搬杜威的理論,而是結合中國的國情,主張大教育觀,在生活中受教育,一反傳統的學校教育、本本教育。顧明遠教授中學時代就開始讀陶行知,他深受杜威思想的影響。
顧明遠教授表示,「杜威始終主張以兒童為中心,要讓兒童自己在實踐中成長,我也經常強調, 學生應該成長在活動之中,要讓學生自主去參加喜好的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孩子的創新的思維和創新能力。 」
他建議, 學校和教師可以運用人工智慧大數據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並在全面發展的過程中註意學生的個性發展。 有些孩子的邏輯思維比較強,在理科方面可能很有成就,有些學生的形象思維比較發達,他可能在藝術方面有所發展。所以,我們要註意孩子從小就比較喜歡哪些學科,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就是培養豐富多彩的人才,才能讓我們國家人才輩出。
中國教育改革接下來的重點是什麽?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各家庭對教育的訴求極其多樣,學生選拔的方式改革任務也更加細化。
對於中國教育改革的未來, 顧明遠教授認為,課改已經幾十年了,但核心問題仍然是「如何提高教育品質」。 正如他之前所言,想要解決這一問題最重要的就是要改變我們的教育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的意識,創新的能力。因為我們身處創新的時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沒有創新的意識,沒有創新的能力,很難使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
程賀南教授認為, 中國教育現在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要從量的發展過渡到質的提高,她結合本次研討會的主題認為,實作教育現代化的最根本的核心就是提高教育品質,讓每個孩子都能公平的享受優質教育,培養出一些傑出的人才。除了培養技術人才,還要培養一些未來的大師。 教育已經具有大眾化的性質了,要尤其註意發現學生的個性特長發展。
程賀南教授關註到當下「學習困難門診爆火」的情況,她表示家長首先需要明確,受教育或學習新的知識,這個過程其實應該是令人愉快和享受的,如果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並不快樂,甚至感到痛苦,可能是因為他們被迫進行填鴨學習。正因沒有找到興趣點,學生才會痛苦,學習才會困難。
她認為家長對於孩子的癥結要對癥下藥,不能只看到孩子不想上課,還要了解到孩子是否是因為不喜歡這門課的老師,或是因為老師的方式有問題,或是孩子不清楚自己為什麽而學。 學習想要真正發生需要學習者具有主動性,用內驅力推動,才能達到最好的學習的狀態,如果只是刷題這類機械的重復,當然不會讓孩子快樂。
「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 顧明遠教授認為,教育是有規律的,學生的發展還是要順其自然,要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應該把學生從重壓中解放出來,讓學生有興趣、自主地學習。只有培養了興趣,擁有了「內驅力」,學生才能產生不斷鉆研的專業誌向。
12月7日的北京國際化學校擇校展入場門票免費領取:
<
擇校行獨家欄目 >
了不起的同學系列
學霸帶帶我系列
教育幹貨分享
END
關註公號了解更多教育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