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輩子,想要成就大事,就要學會遵守戒律,嚴於律己。就像晚清名臣曾國藩,從一介布衣到成為「千古第一完人」,他所堅守的剛柔並濟、方圓兼備的大智慧,被後世名人所推崇。
富書作者:幸運星
來源:富蘭庫林讀書俱樂部原創
收聽音訊見留言區
聽說過這樣一則故事:
兩名信徒去聽佛法,因為道路遙遠,又逢旱季,口渴難耐。
正在危困之時,他們看見路旁有處積水,可是細蟲甚多,佛戒不可取飲。
一個人說:「且當飲之,救得我生命,然後見佛聞法。」
另一個人說:「既破佛戒,見佛又有何裨益。」遂忍渴而死。
後來飲水之人見到佛祖,佛祖對他說:「你不奉我戒,雖見我聞法,有何益處?」
人這一輩子,想要成就大事,就要學會遵守戒律,嚴於律己。
就像晚清名臣 曾國藩 ,從一介布衣到成為 「 千古第一完人 」 ,他所堅守的剛柔並濟、方圓兼備的大智慧,被後世名人所推崇。
他所悟出的勸誡良言直到今天,對我們仍然有著巨大的啟迪和教育意義。
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曾國藩在【治兵語錄】中說道: 「 利可共而不可獨,獨利則敗;謀可寡而不可眾,眾謀則泄 。」
這句話的意思是, 一個人只顧獨享利益,註定會招來怨恨,無法做成大事 ;
與之相反,謀劃計策只需與幾個專業的人討論即可,人多反而會易生事端。
深以為然,生活中,我們很多人在這兩方面都吃過虧。
有的人不懂得與他人分享利益,最終被孤立;有的人做事沒主見,最後隨波逐流,一事無成。
曾國藩年輕時,以為只要有道義就能感召他人,但結果使那些一開始投奔自己的人,都轉去投奔了別人。
在曾國藩困惑不已時,幕僚趙烈文告訴他: 「 集眾人之私者,可成一人之公 。」
曾國藩恍然大悟,從此之後他對下屬十分慷慨。
在軍隊,他論功行賞,加官晉爵,還常常把作戰之功讓給將士。
自此之後,每次湘軍招兵,都是人滿為患,很多高級將領都紛紛加入曾國藩的軍隊。
現實中,人與人合作,利益是基礎,更是動力, 只有對待錢財大氣,才能積聚人氣。
縱然道義可以感化人,但留不住人。一個人唯有懂得讓利,才能獲得更多的人脈和資源。
與此相反, 一個人只有懂得謀不言眾,才能掌控做事的主動權 。
根據【戰國策】中記載,商鞅在勸說秦孝公變法時,秦孝公想召集大臣們商議此事。
但商鞅勸說道:「成大功者不謀於眾。」後來,商鞅變法在秦國順利展開。
生活中,一個人,想要謀劃重要的事情,只需要和有真知灼見的少數人討論即可。
因為,眾說紛紜不一定能提供好計策,反而可能會動搖你的意誌,打擊你的信心。
正如【淮南子·人間訓】中所言:「 今萬人調鐘不能比之律,誠得知者,一人而已矣 。」
很多時候,參與決策的數量並不等於品質,數量太多,難免會被泄露機密,讓他人捷足先登。
只有低調去謀劃,阻力和障礙才會更小,成功的機會才會更大。
所以, 利以共享,謀不言眾,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大智慧 。
縱觀古今,凡是成大格局者,都懂得把金錢當工具,舍小利而賺大利,從而取得成功。
同樣,凡是成大事者,都善於藏智於身,謀不言眾,勇於自主決策,最終成就一番事業。
久利之事勿為,眾爭之地勿往曾國藩在【六戒】中說道:「 久利之事勿為,眾爭之地勿往 。」
意思是, 不要參與追求長期利益的事情,也不要去爭鬥激烈的地方 。
古往今來,有多少人為爭奪利益而滿盤皆輸,有太多人因卷入是非之地而遺失性命。
常言道,利字旁邊一把刀。
人生路上,放下爭利之心,切勿與人爭鬥,才能更好地前行 。
春秋時期,齊桓公當政之初,齊國衰敗,魯、梁兩國強大,齊國的處境非常危險。
為了扭轉局面,宰相管仲向齊桓公獻計,命令所有國民都穿魯、梁兩國比較擅長織作綈料的衣服。
這個計劃一實行,齊國就從魯、梁高價買入這種布料。
魯、梁百姓看到有利可圖,便荒廢了農業,大家全都忙於大量織綈,並沈醉在獲取暴利的喜悅中。
而與此同時,齊國一方面繼續購買綈料,一方面大力發展本國農業,囤積糧食。
到了一定時機,齊國突然命令所有國民,只穿帛料衣服,不再穿綈料衣服,並且宣布齊國閉關,不再與魯、梁兩國通商。
十個月後,魯、梁兩國糧食供不應求,只得以高價向齊國買進糧食。三年後,魯、梁兩國國庫虧空,不得不臣服於齊國。
有句話說:「 把利益奉為神明,他就會像魔鬼一樣降禍於你 。 」
魯、梁兩國只看到利益的好處,便去爭搶,結果被齊國牽著鼻子走,最後淪為其附屬國。
一味去追求利益,往往會導致長遠的損失,同時,過分投入到鬥爭中,會大大消耗個人的精力和資源,甚至會帶來負面的影響。
曾國藩曾因創立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而名揚天下,但這也引起滿清權貴的猜忌和防範。
曾國藩久經官場,深刻領悟朝廷和社會的復雜,也看透了官場權力鬥爭的殘酷。
因此在功成之後,他主動裁撤湘軍,急流勇退,從而遠離是非之地,保住了整個家族的平安。
自古以來,眾爭之地往往都是危險之地,牽涉的利益越大,爭鬥越多,雷區險灘也就越多。
若要想擁有長久的幸福和平安,就要避免爭名奪利,學會主動放棄和退讓。
古語中有言:「 利害之心生,而是非之心昏矣 。」
真正聰明的人,不管利益的誘惑有多大,爭奪的地方有多少價值,都不會把它放在眼裏,記在心上。
因為他們明白: 不為世俗利益所累,才能守住內心的純凈;遠離是非困擾,方能享有自然的安寧 。
很多時候,與其醉心於追逐名利,倒不如拋開雜念,讓心靈得到洗滌和昇華。
當你學會了遠離是非爭鬥,頭腦自然會更加清醒,人生也會更加輕盈 。
說人之短乃護己之短,誇人之長乃忌人之長曾在網上看到一個提問:「 人活著,為什麽有那麽多的不滿足? 」
有個高贊回答說:「 因為有太多的人不懂得自省 。」
曾國藩曾在【六戒】中說:「 人之短乃護己之短,誇人之長乃忌人之長 。」
意思是談論別人的短處,是為了掩飾自己的缺點;誇耀自己的長處,內心卻嫉妒別人的長處。
生活中,喜歡談論別人的短處,誇耀自己的長處,不僅是不懂自省的表現,還會給自己招來禍患。
漢高祖劉邦,曾經在與韓信喝酒時,閑談各位將領的才能。
劉邦問韓信:「像我自己,能帶多少兵?」
韓信回答說:「多多益善。」
這句話給了劉邦很大的啟發,他意識到,只要能夠掌管更多的士兵,就有可能成為真正的強者。
於是劉邦繼續追問韓信,想知道自己能帶多少兵,他希望能夠媲美韓信,展現自己的能力。
韓信卻回答道:「您最多只能帶十萬兵。」
這個回答讓劉邦心中頓生失落,於是他繼續問韓信:「那對你來說呢?」
韓信驕傲地回答道:「像我,就越多越好。」
雖然韓信後面意識到自己言語有失,急忙補充道:「大王不善用兵,而善用將。」
但忌憚的種子在劉邦的心裏已經埋下,他內心充滿不安全感,強烈感受到自己的權力地位受到威脅。
他害怕韓信日後的能力和威望超越了他的預期,於是選擇采取措施限制韓信發展。
而韓信最終被劉邦置於死地, 就是因為他不懂得收斂鋒芒,驕傲自大導致自己死於非命。
著名的魯恩尼定律告誡我們:「 做人要保持一顆平常心,不驕不躁,不狂妄自大,才能為日後長久的生存積攢幸運的果實 。 」
人到了一定年紀就會發現,所謂的榮光和成功,並不一定能夠給自己帶來好運。
倘若一味沈溺其中,有可能會為自己的成長之路增添障礙,帶來無法預知的隱患。
只有懂得收斂反省,不斷自我完善,才能全面進步,成為更好的自己 。
人生下半場,學會清醒看待自己,友好對待他人,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順。
【華嚴經】中有言:「持戒而行,方得始終。」
人活一世,難免會有不如意,只有懂得堅守戒律,才能所行皆有度,所得皆有喜。
守戒,是一種自律,也是一種智慧。
學會利益共享,謀不言眾,才能成就一番事業 ;
懂得遠離利益和紛爭,才能保住自己永享平安 ;
正確看待自己,與人友好,才能活得清醒自在 。
點個 在看 , 願你不被名利所擾,不被是非所困,做一個真正通透的人,過好屬於自己的安穩人生。
作者簡介: 幸運星,富書作者, ,一個人要想成功,你都需要一種能力來支撐你做好自己,不被阻撓,不被誘惑,這就是遮蔽力, 富書第4本新書 【遮蔽力】正在熱銷中, 你的生活,需要遮蔽力 , 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知乎、微博@富書,本文先發公眾號:富蘭庫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 責編:雷利,排版:斜陽葉,校對:聞溪、夏夢之
免責聲明:部份圖文來自網路,僅供學習與交流,非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聯系即刪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點選 關註富 書
👇 點選閱讀原文進入 「創業8年,富叔真面目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