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不要試圖改變一個人,有些人格是天生的!

2024-03-26情感

你相不相信自私跟基因有關,一個人的人格不是你說改就能改的。你觀察下你周圍的人,有的人個性像爸爸,有的人像媽媽,有的人像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因為有些東西是骨子裏天生的。

這個天生的東西就是基因,什麽是基因,在生物學上叫去氧核養核酸,在心理學上我們所說的人格,跟三個東西有關,第一個就是前進演化心理學裏討論的基因

英國的前進演化心理學家道金斯教授寫過一本書叫【自私的基因】,他說個體是基因的載體,基因影響著每一個人,我們經常說有些人骨子裏就壞,為什麽說是骨子裏,其實就是附著在它DNA上,你比如說有些極端人格,反社會人格,誰也治不了,因為我們心理學發展的再完美也改不了他的DNA,這是生理上的,心理學只能打輔助去幫他,碰到了你只能把這樣有人格問題的人篩選掉,你不要想著用愛去感化他,根本感化不了。

第二個,人格跟你原生家庭父母的人格特質有關系。

人格也具有代際遺傳的特點,常常是媽媽把焦慮傳給女兒,爸爸把回避傳給兒子,人格也是父母人格一定程度上的復制,往往是,爸媽是什麽人格,孩子也是什麽樣的人格。

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總在模仿父母長大,孩子先模仿父母當中的一方,成為他的相似人格,那麽另一方父母可能就是他的互補人格。這個點非常神奇,比如說媽媽是焦慮型,女兒也是焦慮型。或者媽媽是焦慮型,女兒是回避型。要麽是相似人格,要麽是互補人格。

焦慮型母親和回避型父親,要麽養出一個焦慮型孩子,要麽養出一個回避型孩子,再或者就是焦慮+回避型孩子,不是在相似就是在互補,幾乎不可能培養出一個完全的安全型。

這個人格幾乎是命中註定,你想改一時半會也改不了,因為你爸媽就是你的教科書,是你的鏡子,所以說你談戀愛或者結婚,一定要先看對方原生家庭情況怎麽樣,父母是不是比較安全的人格型別。

如果他原生家庭裏爸爸媽媽都是比較自私的人格,那麽他大機率也是一個自私型的人格,你指望他改變自己變成一個無私的人來迎合你,你會累死。

第三個,人格還跟什麽有關呢,跟養育者的撫養方式有關。

有些人格問題是後天遭受情感創傷造成的,但有些人格問題是特定的養育方式養成的。

一個孩子用什麽樣的方式養大,決定了他會形成什麽樣的人格。

如果父母整天吵架,根本沒有什麽養育孩子的概念,只是去滿足孩子生理的需求,不去滿足他心理的需求,那麽這個孩子一定會形成不健全的人格。這種不健全不是說能輕易去改變的。

比如說父母生出一個孩子來,天天用愛澆灌,那麽孩子快樂長大後大機率人格也很健全,但如果父母對孩子非打即罵,或者幹脆生出來就拋棄,這個孩子從小就沒有得到過愛,長大後他甚至都不知道真正的愛是什麽樣子的。

他在自己的家裏面學到的是什麽呢,是打壓和貶低,還有表演和撒謊,虛榮和拜金等等,每天想著讓別人服務自己,工具化別人,沒有愛可言,就容易形成人格問題,比如自戀型人格,回避型人格障礙等等

再舉個例子,比如說原生家庭裏爸爸冷漠,整天不著急家,媽媽焦慮自我,怨天尤人,爸媽都不能提供足夠的認同和愛給孩子,可是孩子又需要認同和愛去給養自己的人格,那麽怎麽辦呢,他從小就要學會忽視這倆親近的人的情緒,並且自己給自己足夠多的關註,我自己去愛自己,我不去愛別人,這是他保護自己的機制。

那麽長大後他談戀愛會怎樣呢,同樣是忽視親近的人的情緒,自己只在乎自己的感受,你如果想要強調你的感受,對不起他不適應,因為他從小就是那麽長大的,他靠自己的保護機制才長到這麽大,你想讓他改,不行,他會跟你說我就是這樣的人,你非要勉強我那我們不合適,遇到這種人你付出再多也覺得無力。

因為你已經無法去改變他父母養育他的那個過程了。那是過去的事兒了。

老一輩人經常會說找物件要先看爹媽,看對方家底,其實就是去看對方的原生家庭,看他原生家庭裏父母的基因,父母的性格,還有父母怎麽把他養大的。

老人們的經驗告訴了我們,你不要去試圖改變一個人,因為骨子裏有些東西就是天生的,如果你非要去改變,那是你的問題,不是他的問題,你需要自己去承擔失敗的風險,別人不會幫你去承擔。

每個人都得自己去面對自己的人生課題,他人的人格我們改變不了,那我們能改變的是什麽呢,只有我們自己,改變自己對別人的控制,或者遠離不合適的人,這樣我們才能獲得松弛感。很多時候我們只要做好我們自己,結果自然會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