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真正厲害的父母,從不用瑣事內耗孩子

2024-07-09情感

一位心理學家講過一個故事:

3歲時,公園裏,孩子一路狂奔摔倒了,正一臉痛苦時:

父母趕過來:「我說什麽來著,慢點跑慢點跑,你不聽,又角力了吧?」

5歲時, 孩子吃飯不小心把餃子掉在衣服上,正不知所措時:

父母圍過來:「你怎麽這麽不小心啊!剛穿的新衣服又弄臟了!」

7歲時, 孩子上學時忘了帶作業,被老師批評了一頓。

父母晚上又是冷嘲熱諷:「叫你昨晚不收拾,這回長記性了吧!」

10歲時,孩子有次考試沒考好,父母又在飯桌上嘟囔:

「養你有什麽用」、「你看看別人的孩子」......

結果12歲那年,孩子被確診為中度抑郁。

父母一臉不可思議:「怎麽會這樣?我們明明什麽也沒對他做!」

一個家庭最可怕的,就是像這樣—— 不斷在小事上內耗孩子。

分明是無心到可以忽略不計的過失,卻始終揪著不放,喋喋不休、可著勁地指責孩子。

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會心力交瘁、如履薄冰,活得痛苦且壓抑。

之前微博上有個熱門話題,叫「糟糕的家庭,總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事情有多小呢?

就是哪怕鞋子放的位置不對,吃飯掉了一塊肉,衣服上弄了汙漬、默寫錯了一個字……父母都要挑孩子毛病,給孩子講一堆大道理。

前幾天,網友@黑尾鷗1998爆料了自己的經歷:

她在吃火鍋等位,旁邊有一對父子也在等位,順便商量等會兒要吃什麽。

父親很「貼心」地讓孩子選一道自己愛吃的菜。

兒子選了紅糖糍粑,結果被一口拒絕,爸爸的理由是:「點一些能涮的。」

孩子有點不高興,但還是辯解:「是你說點我想吃的!」

爸爸又反駁:「就你自個兒樂意吃,吃不完,回回剩下還浪費。」

孩子有點想擺爛:「隨便吧,你看著點。」

結果爸爸不樂意了:「說好每人選一個,就差你了。」

兒子有點急了:「我要點糍粑,你又不讓!」

接著爸爸又是一通理論,還建議兒子點個「小酥肉」。

孩子這會兒已經徹底擺爛,選單一扔,「什麽都不想吃。」

爸爸慢悠悠地撿起選單:「不就是個糍粑嗎,行行行,讓你點,行了吧?」

一邊說一邊往選單上打勾。

孩子瞬間暴走,高聲嚷嚷著:「我不要我不要!我不想吃了行不行!」

爸爸也不樂意了,開始指著孩子教育:

「你咋呼什麽?你看看周圍,誰像你似的,那麽沒素質?」

男孩不說話了,憋紅了臉,眼淚劈裏啪啦地往下掉。

一旁的媽媽和外公外婆等家人聞訊趕來,在爸爸的指控下,齊心協力地「教育」起男孩來。

我非常能體會男孩那種崩潰的心情。

明明一盤紅糖糍粑就能解決的小事,卻用各種理由拒絕孩子、控制孩子、指責孩子,給孩子套上道德的「枷鎖」。

最後孩子情緒失控,飯也沒吃好,還可能因為這件事陷入陰影,難以自拔。

一個家庭最怕的不是貧窮,而是因為一些小事不斷消耗孩子。

看過一個視訊:

小男孩不小心打翻了西瓜汁,滿滿一杯飲料,灑得一桌子都是。

看著滿桌狼藉,爸爸第一時間拿來了紙巾擦拭。

看著小男孩愧疚不安的眼睛,媽媽馬上安慰孩子:「沒事的,馬上就好了。」

聽了媽媽的話後,男孩的臉上馬上恢復了笑容。

接著,媽媽把自己的西瓜汁分給了孩子,爸爸把自己的倒給媽媽,而懂事的男孩,又把自己碗裏的分了一些給爸爸。

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吃起了飯來。

看到之後,不少網友紛紛表示破防:

「淚目了,原來做錯事情是不用被責備的。」

「記得有次和小朋友一起玩,不小心頭撞到了墻,後腦勺撞破了,趕來的爸爸不僅沒有安慰,反而先責備起我來,真的超級難過……」

這其實就是家庭氛圍的差距。

如果在小事上不斷內耗,只會讓家庭氛圍變得緊繃,讓孩子變得焦慮壓抑。

只有情緒穩定、心態樂觀,營造一種平胡、愉悅、松弛的家庭氛圍,才能給孩子滿滿的幸福感。

有一次考試,樊登老師的兒子寫錯了一個字,還是樊登的「登」字。

樊老師沒有批評他,反而誇他:

你這種做法在古代是很高級的,叫「為尊者諱」,古人在寫爸爸的名字和皇上的名字時都不直接寫,要寫錯一點才可以,是忠孝的表現。

不僅寬慰了兒子,還讓他對「登」字記憶深刻。

誰都有粗心大意、馬虎犯錯的時候,如果把一件小事無限擴大,只會將後果嚴重化。

只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孩子才更容易翻篇,親子關系也更和諧。

摔碎了碗碟就一起收拾,走錯了路就當是多看了一道風景。

家人之間,多一點包容和理解,少一些苛責和挑剔,才能把日子越過越好。

心理專家劉禾粟在采訪了100個家庭後發現:

一個家庭處理事情的態度,直接決定了這個家庭的幸福程度。

幸福的家庭,從不在小事上內耗,而是做到了這幾點:

1. 允許孩子犯錯

一位朋友曾經跟我傾訴,從小到大,只要跟媽媽待在一起她就非常緊張。

「小時候吃飯不小心掉了幾粒米,媽媽就會指責我浪費糧食;

走路不小心絆了一下,媽媽又會說我做事馬虎;

上廁所忘了關燈,媽媽又會指責我半天;

所以,每次在家我都格外小心謹慎,生怕犯了什麽錯。」

可家庭,應該是讓人放松、治愈的地方,而不是讓人緊繃的地方。

有位網友回憶道,自己小時候踢足球,不小心將鄰居家的珍貴蘭花踢碎了。

沒想到,父親給鄰居賠禮道歉後,居然笑著安慰他:

「你腳勁兒挺大呀!以後沒準能踢進足球隊!」

「爸爸知道你不是你故意的。」

接著,父親就帶著他找了一處適合踢球的地方,還陪著他玩了一個下午。

長大後,每當他想起那個下午,心裏都覺得特別溫暖。

一個家最大的松弛感,是允許孩子犯錯。

你的一句「沒關系」,是理解、是關懷,會給孩子滿滿的安全感和愛。

2. 不用自己的情緒汙染孩子

博主@張桐分享過個人的成長經歷。

從他記事起,父母就經常會為了一些瑣事吵得不可開交。

父親買的菜貴了,或是打牌輸了幾十塊錢,回家會被母親各種數落。

母親飯菜做得不合口味,父親一邊吃飯,一邊嘟囔,惹得母親一臉不快,有時候甚至連無辜的他也要一起責備。

在這種氛圍下,他的童年總是感到特別壓抑、恐慌,生怕母親的情緒落在他身上。

要知道,家不是情緒的垃圾場,孩子也不該為父母的負能量買單。

每天進門前,記得彈彈身上的灰塵,提醒自己「要把壞情緒留在門外」。

千萬別讓垃圾情緒,傷害了孩子的脆弱心靈。

3. 不用言語無心打擊孩子

網上看過一個女孩分享她的經歷。

她從小聽到最多的話就是:我怎麽生了你這個不中用的東西。

她好不容易考了第二,滿心歡喜地報喜,媽媽卻皺著眉頭說:「怎麽不考第一。」

有次,她鼓起勇氣想要參加歌唱比賽,媽媽卻諷刺道:「就你這公鴨嗓,報名也是浪費錢。」

在媽媽一句句言語打擊之下,女孩變得越來越自卑、焦慮。

在孩子長大過程中,那些父母無意中傷孩子的話語,就好比一根根針插在孩子心頭。

所以,父母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

多給孩子捧場,給他贊美和鼓勵,才能不斷滋養他,給予他前行的力量。

4. 給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權和選擇權

很多的家長都有類似的困惑:

「晚上你想吃什麽?」「都行。」

「周末自然博物館去嗎?」「隨便。」

「大學想選什麽專業?」「都可以。」

於是很多父母常常抱怨孩子沒主見、不好溝通。

卻沒有進一步探究,孩子是真的沒想法,還是被逼無奈的無聲妥協。

其實,很多孩子,不是不會做選擇,也不是逃避做選擇,而是習慣了被父母「否定」之後,開始擺爛,慢慢放棄了選擇。

要知道,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存在,他們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也不是父母的風箏。

放下自己的控制欲,尊重孩子的思想和感受,孩子才能越發自信、有主見。

有人曾說過:

孩子就像一棵小樹苗,家庭環境就是澆灌的水。如果水質過差,樹苗不僅不會成為參天大樹,還會枯死。

父母是孩子的領路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生活環境。

如果在小事上不斷消耗孩子,會影響孩子的能量和活力。

只有父母不糾結、不焦躁、不打擾,孩子才能樂觀豁達,積極向上,越走越遠。

點個 「在看」 ,為孩子提供一個和善、自由、松弛的環境,讓他無憂無慮地成長。

也願每個孩子都能長成一棵棵枝繁葉茂、充滿生命力的大樹。

十點讀書開視訊號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鏡,帶你重讀經典

從唐詩宋詞到中外名著,短視訊裏學知識

歡迎 點贊關註

本期解讀: 蘇軾 【記承天寺夜遊】

作者 | 小番茄 ,來源:新東方家庭教育(ID: xdfjtjy)。

主播 | 絳染 ,電台主播、愛配音,神秘的愛貓人。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