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傘,見字如面。
不合群不是原罪,害怕不合群而假裝合群才是。
以前的我,被落單會郁郁寡歡,哪怕強顏歡笑,也要讓自己融入人群。
後來才發現,那是因為我沒有學會與自己相處,才會這麽害怕被拋下。
其實啊, 想要擁有蝴蝶,不用滿世界去追,在後院種滿鮮花,蝴蝶自己就飛來了。
我的意思是,當你敢於不合群,你反而會擁有更多的夥伴。
1、擁有獨處的能力
大學是我最孤獨的時光,因為從小到大,我都有穩定的朋友關系,從來沒被友誼這個課題困擾過。
但上了大學才發現,原來看到別人三五成群,自己孑然一身,這種滋味這麽難熬。
也嘗試過用力融入人群,但卻感覺更孤獨了,索性放棄,看看怎麽樣讓自己成為自己最好的朋友。
於是,我一個人去圖書館,從白天看到黑夜,一泡就是一整天,一天能看兩三本書,書籍為我開啟了另一扇世界的大門。
我一個人融入到暗夜裏,在操場上一圈一圈的跑,耳邊的風呼呼的吹,呼吸聲一起一伏,我從2公裏跑到21公裏。
跑步治好了我的內耗,在完成半馬那一天,我覺得內在的力量又堅韌了一點,果然身體越痛苦,精神越自由啊。
慢慢的,我好像沒那麽害怕不合群了。 比起無意義的社交,我更想要把時間都花在對內在世界的探索,對外在世界的認識上。
畢業工作以後,我也選擇了一條少有人走的路——成為一個自由職業者。
漸漸的,當我不再刻意追求合群,學會了與自己相處,朋友卻從四面八方聚攏過來。
她們有的是相隔千裏的網友,有的同在一個城市,線下面基後發展成了交心的摯友。
我已經無暇顧及合群與否,生命卻把很多朋友輸送到我的身邊。
2、主動選擇同行的人
選擇與誰同行,融入什麽群體,並非只能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網路上的圈子,也是圈子。
前幾天看到一個喜歡的老師,對自己的內心進行了一番剖析。
他說:現在大環境不好,所以就算自己做的差一點也沒關系,能活下來已經很不錯了。
但他又說:雖然不想承認,但這是在為自己找借口,所以會主動選擇說「大環境差」的內容來看,去安撫焦慮情緒。
人要警惕自己選擇融入什麽群體,因為會被反向塑造。哪怕是手動攝入的資訊,也在給自己築起圍墻。
我因為開放留言的緣故,有些文章被推流了,留言區會湧入一批惡意謾罵的人。
觀察下來發現了,其實那些人只是尋求認同罷了,如果你說的不是他們想聽的,就會罵你,因為你讓他無法心安理得躺平。
選擇裝睡的人,無法被任何人叫醒。
如果攝入的資訊永遠是那些討好自己的,相處的人都是奉承迎合的,那只能從某個角度看世界。
不要為了尋求合群及認同,而成為烏合之眾。保持開放,主動選擇滋養自己的圈子,哪怕這樣做會面臨成長的陣痛。
▽
最後,分享楊絳先生的一句話:
「我已經沒有興趣給每個人留下好印象,你所見即是我,好與壞我都不反駁,我不想解釋,也懶得解釋。
你能懂我幾分,就是幾分,你覺得我是怎麽樣的人,你就配怎麽樣的我。
至於你怎麽看我,無關緊要,也沒有必要。」
你的好運已載入100%,請點 【 贊和在看】 確認接收!
*此號全網唯一 禁止抄襲二創 違者必究
/End.
勇敢加我(是本人)圍觀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