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為什麽別人不回應你,你就會變得焦慮,甚至是情緒失控?

2024-05-11情感

如果你在感情中總是渴望他人的陪伴,表現得非常粘人,但凡對方沒有回應你,你就會感到焦慮不安,然後控制不住地想要聯系他,瘋狂地給他發訊息、打電話,反復確認他到底還愛不愛你。那麽,你可能正在經歷一種童年時引發的常見心理缺失,叫做「客體恒常性」缺失。

什麽是客體恒常性? 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客體恒常性」是我們在大約在 2 3 歲時獲得的一種認知能力,是指一個人能夠理解,他看不見、摸不著或者感覺不到的物體,其實仍然存在。

就比如,當你的伴侶不在身邊時,一個擁有客體恒常性的人,他不會感到痛苦和焦慮,因為他堅信自己與伴侶之間的聯系是一直存在的,即便對方不在,也不意味著消失或拋棄,兩個人也只是暫時的分離,因此,當對方沒接電話、沒回訊息時,他也不會感到沮喪。

而一個 「客體恒常性」缺失 的人,他沒有能力將別人視為一個恒常的整體。因此他們在與人交往時,可能會將伴侶當成「部份的人」,而不是一個「完整的人」,但凡伴侶表現出來一丁點的敷衍和冷淡,都會讓他產生焦慮,或者覺得愛在漸漸消失。

因為在他的潛意識裏,他無法理解一個人是具有多面性的,就好比小孩子很難理解,一個時而獎勵、時而懲罰自己的媽媽,其實是同一個完整的個體。他們無法理解,每個人都是復雜的,並且每個人都兼具好壞兩面。

其次,一個「客體恒常性」缺失的人,他們對關系的感受,也極易受到外界因素或自身情緒的影響,比如,當他們心情好時,可能會看到關系的積極面,因此,即使伴侶沒能給出及時的回應,他們可能也不會有太大的反應。

但如果心情不好,他們就可能會過度關註到關系的消極面,並且如果此時伴侶不在身邊,他們就會感到對方已經消失或者不再關心他們,從而產生一種強烈的被拋棄感。而這種感覺會讓他們變得焦慮、易怒或情緒失控,當他們無法忍受時,就會觸發一種「求生應對模式」,采取否認、粘人、回避或者拒斥他人的方式,在關系中猛烈地傷害對方,來減輕內心的分離恐懼和被拋棄的感覺。

所以明白嗎?為什麽別人不回應你,你就會變得焦慮,就像一個 2 歲的孩子被獨自丟下,然後你內心強烈的恐懼、憤怒和絕望就被觸發了?原因就在於,你沒有形成一個穩定的自體,你的內在缺乏「客體恒常性」。

那我們為什麽會缺乏「客體恒常性」呢?

這還要追溯到嬰兒時期。也就是說,在一個人生命的頭兩年,當孩子開始做出尋求依戀的行為,即餓了、渴了、不舒服了,需要父母照顧時。如果父母能夠及時做出回應,那麽,這個人就能發展出安全感和信任感,他會相信這個世界是友好的,明白當他有需要時,就會有人來幫他,因此,難過的時候,也通常能夠自己安慰自己。

但是,如果他的父母反復無常,情感上缺席,又或者養育環境混亂,以至於給孩子造成了嚴重的早期依戀創傷。那麽這個人的情感發育就可能會遲緩,會過多停留在一個非常脆弱的時期,會覺得世界是不安全的,人人都不可靠,導致他對不確定性、失望以及承受關系波動的能力就會變低,並且可能再也沒有機會發展出客體恒常性。

那麽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他是沒有辦法安全地依戀他人的。因為對他們來說,任何的分離,哪怕是短暫的、溫柔的分離,也會觸發他們再次體驗到舊有的被丟下、被拒斥,或者被貶低的痛苦。

所以如果你感覺自己是一個客體恒常性缺失的人,該如何自救呢? 首先, 你要明白,人生並非只有黑白兩面,每段關系和每個人都有其復雜性。

其次, 盡管生活中沒有絕對的確定與安全,但如今你已經長大 了,曾經的弱小和被拋棄的恐懼已經無法傷害你了,你有權也有能力選擇不再「被拋棄」、「被拒絕」。而一段關系的結束,只是需求和價值觀的不同所導致的自然結果。與你本身的價值和是否值得被愛無關。

最後, 你要學會在與他人交往時,即使面對不確定性,也不要逃離、不要回避和防禦。而要安撫內心深處那個受傷且年幼的自己。要認識到自己已經是一個完整且獨立的個體。要明白,愛你的人不會離開,而不愛你的人,你也留不住。當你能夠擁有這種順其自然的心態時,就算真正成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