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現在的年輕人為什麽不談戀愛了?

2024-03-16情感

*本文為「三聯生活周刊」原創內容



和18歲的年輕人談論「穩定的戀愛」,並不意味著談論「婚姻」這個稍顯沈重的話題,更多是讓人學會在戀愛中成為更好的自己。



文|吳淑斌

如果你是一個喜歡愛情片的人,一定聽說過被影迷奉為愛情圭臬的「愛在」三部曲。這一系列分別是1995年的【愛在黎明破曉前】、2004年的【愛在日落黃昏時】和2013年的【愛在午夜降臨前】,講述了主人公從渴望愛情到理解愛情的故事。

在第一部裏,男女主角傑西與賽琳娜相遇在一列火車上,閑聊中,兩人之間似乎存在著某種重力,對許多共同的話題感興趣。火車停靠在維也納時,他們決定一起下車,去了小涼亭、摩天輪、酒吧,彼此間相互試探、不斷拉扯,有說不完的話,度過了極其浪漫的一夜。第二部裏,傑西與賽琳娜再次重逢已經是9年後,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傑西結了婚,賽琳娜還苦苦奔赴在藝術之路上。但愛情的火花再一次被點燃。到了第三部,傑西與賽琳娜已經結婚9年,生了一對雙胞胎。生活瑣事逐漸將昔日的浪漫美好消磨殆盡,他們為子女教育、工作和生活爭吵不休。但在一地雞毛中,兩人最終發現,雖然激情褪去,彼此依然是最親密、最合拍的人,傑西告訴賽琳娜: 「這就是愛,這就是生活,不完美但真實。」

【愛在午夜降臨前】劇照

這幾乎是大多數愛情的發展過程: 從最初的曖昧流動、飄忽不定,慢慢過渡到穩定卻稍顯乏味甚至疲憊的階段。

追求穩定的戀情是人的「趨利性」。 1987年,丹佛大學的兩位社會心理學家辛迪·哈贊與菲利普·謝弗發表了一篇題為【浪漫的愛可以看作依戀過程】的文章,其中提到,成人會向他們的伴侶表現出一種依戀的範式,這與孩子向父母表現出來的依戀非常類似,是本能地尋求安全感的一種辦法。還有一種生物學角度的研究是這樣解釋的:熱戀期的人腦中會分泌出一種被稱為「愛情荷爾蒙」的物質,不斷刺激大腦,使人產生上癮的感覺。但人本身是「節能」的動物,無法長期處於高度興奮的狀態中,因此會慢慢尋求讓關系穩定。

但許多人的困擾在於, 「為什麽我很難進入到一段穩定的戀情裏?」

【天然子結構】劇照

難以獲得穩定戀情的人可能陷入了不同的困境。 這首先和每個人的「依戀模式」有關。 辛迪·哈贊和菲利普·謝弗的研究顯示,成人的「依戀風格」(或者說在戀愛中的感知與反饋方式)與兒童十分相似:安全型、焦慮型以及回避型。安全型依戀的人群非常享受親密行為,而且通常都溫暖而有愛。焦慮型依戀的人群十分渴望親密,常常對戀愛關系全情投入,但是又非常擔心伴侶是不是同樣地愛著他們,因此可能做出試探、控制伴侶的行為。回避型依戀的人內心深處會覺得,自己不能在需要的時候得到重要他人的照顧,對親密關系容易有消極的態度,因此會盡可能地減少親昵。相比之下, 安全性依戀人群能更平穩地過渡到穩定戀情裏。

不同依戀型別最早和人在幼年期的親密關系有關。 李青蔓是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主要研究情感心理學,她解釋,人對於親密關系的學習最早來自於嬰兒期與母親的相處,從小生活在穩定、有愛的環境裏,人更容易形成安全性依戀,「如果一個人在母嬰分化階段過渡得不好,比如母親突然上班,把孩子交給別人帶;或是一個人從小的生活環境不穩定,今天在奶奶家住兩天,明天在姥姥家住兩天,左右橫跳,這都很容易讓人形成焦慮型依戀或回避型依戀,影響他/她在親密關系裏深入下去的能力。」

【我的解放日誌】劇照

另一種情況是, 有的人難以處理依戀與獨立的關系。 法國社會學家伊娃·易洛思在【愛的終結】一書中提到,處於戀愛關系中的人容易被兩種相互沖突的邏輯困住:一方面想維持自己的自主性和自我價值,另一方面又想要依戀他人。穩定關系難以獲得的原因之一是,親密雙方都有自己獨特的觀點、行為和信仰,兩個人之間常常會產生分歧,這種自我反思、妥協和適應的過程會讓人感到不舒服。有的人會選擇結束關系,這似乎是解決自我價值和依戀之間的沖突最簡單的辦法。

還有一種很常見的現象,當戀情進入穩定期,荷爾蒙褪去,人們會感到「無聊」,認為愛情已經終結。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一段令人「無聊」的感情恰恰可能標誌著它的健康。 1985年,美國心理學家勞勃·斯騰伯格提出「愛情三角理論」,認為各種不同的愛情都是由三種成分組合而成:親密(包括熱情、理解、溝通)、激情(怦然心動和性的欲望)和承諾(投身於愛情和努力維護愛情的決心)。三種成分構成「愛情三角形」的三條邊,可能形成不同形態的愛。而美國心理學教授羅蘭·米勒調查發現,隨著人們變老,激情會消退,但親密和承諾都會增強,相伴之愛比浪漫之愛更為穩定。

【最普通的戀愛】劇照

不過,對於剛跨入成人門檻的年輕人來說,追求穩定的戀愛關系並不容易。李青蔓解釋, 能過渡到穩定親密關系,要求一個人在面對親密關系中的不確定性時(比如「他是否在乎我」),能夠克服焦慮,理解和接納、容忍不同的情況。 這和一個人的人生閱歷有關,「經歷太少的人,很容易把愛情裏的一點矛盾無限放大,或是將網上他人的經驗往自己身上套,迅速對自己的伴侶做出審判」。況且,「18歲的人還不到直面婚姻的時刻,此時正是迷戀愛情荷爾蒙所帶來的刺激和興奮感的階段」。

李青蔓說,要求18歲的人去追求平穩的戀情為時尚早,但可以多了解親密關系的發展過程,幫助年輕人建立正確的戀愛觀,最終,穩定的愛情將會是水到渠成。「每個人可能都會經歷很多次失敗的戀愛,但它並不意味著這個人本身是失敗的。相反,可以在失敗的戀愛裏尋找關於‘自我’的答案,比如,我是不是每次失敗的原因都相似?我的依戀型別是什麽?有可能調整嗎?在親密關系中,我真正想獲得的是什麽?」

【你好,之華】劇照

有幾種簡單的方式可以作為嘗試,讓自己的戀情變得更好,或是幫助自己尋找一段真正適合的親密關系。

做一些能創造積極性的事情。 這是致力於婚姻研究的戈特曼研究所提出來的,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他們一直在研究關系滿意度,心理學家給出了一個簡單的辦法:每天想辦法贊美你的伴侶,無論是表達你對他們所做的事情的贊賞,還是發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這項練習讓伴侶的自我感覺良好,也助於提醒自己為什麽選擇那個人。

把伴侶當作最好的朋友。 紐約州立大學心理學家亞瑟·阿倫建議,培養與愛人之間的友誼,把握住每一個與配偶共同進行新奇探索的機會,穩固的友誼會是相伴一生的基礎。我向兩位從18歲一直相戀到30歲最終結婚的情侶請教了他們的相處模式,這或授權以作為平穩戀情總讓人覺得無聊的「解藥」。他們將相處時刻分為兩類,一種是共同體驗新鮮的事物,比如去非洲大草原上自駕,去給朋友精心設計一場求婚。但這種令人振奮的新奇時刻很少,更多的辦法是將瑣碎的日常變得不一樣,比如舍棄離家最近的電影院、特地去一家新店;下館子不看任何推薦軟體,盲選出門後遇到的第20家小餐館。

【初戀】劇照

溝通與回應,告訴伴侶自己需要什麽,不要讓他們猜測。 談論自己的需求並不容易:一方面,很多人沒有花足夠的時間思考,在一段關系裏什麽對自己是真正重要的;另一方面,談論它可能會讓人感到脆弱、尷尬甚至羞愧。但當你真的花時間做了,也是正視自己的需求和審視這段關系的好機會。從你伴侶的角度來看, 為所愛的人提供安慰和理解是一種樂趣,這也能起到「榜樣作用」,讓伴侶也敞開心扉。

本文選自【三聯生活周刊】2024年第11期 參考資料:羅蘭·米勒著,王偉平譯,【親密關系】;阿米爾·萊文、瑞秋·赫爾勒著,李昀燁譯,【關系的重建】;伊娃·易洛思著,葉晗譯,【愛的終結】)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 布雷克 / 稽核:小風


招聘|實習生、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 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 未經授權,嚴禁復制、轉載、篡改或再釋出。

大家都在看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