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傷害,到底有多可怕?

2024-03-11情感

情路坎坷、談不好戀愛、總是遇見人渣、經常分手被甩 ...... 大機率不是因為你運氣不好,而是你的原生家庭影響了你的擇偶和戀愛模式。因為人是環境和關系的產物,一個人早年間與他父母關系的模式是哪一種,那他與這個世界和他人的關系就會基本復制這個雛形。

就比如一個孩子,如果他從小生活在一個比較壓抑的家庭環境中,父母有一方或者雙方情緒很不穩定,易燥易怒,那這個孩子長大後,可能就會變得極度順從和討好。

因為他從小就恐懼父母突然爆發的情緒,於是為了自保,他就學會了察言觀色,對父母情緒的感知力極強,做什麽事都小心翼翼,只為了討好他的父母,不被拋棄,慢慢在這種環境下,他可能就會形成「討好型人格」,並在內心深處產生嚴重的不配得感。

而之後在進入親密關系,他也很容易變成戀愛腦,極度貪戀一個人的情緒價值,一旦有人對他噓寒問暖,釋放出溫柔的訊號,他就會毫不猶豫地陷進去,並在之後的關系裏,依然保持討好的動作。

為什麽?因為他害怕沖突,潛意識深處覺得自己沒有什麽是值得被愛的,但凡自己有哪件事沒有做好,對方可能就會拋棄他,於是為了讓對方能持續愛自己,他就會選擇忍氣吞聲,壓抑自己的需求來滿足對方,甚至還可能會無底線包容和原諒對方。

再比如,一個孩子,如果他的父母內在是比較虛弱的,他需要不斷去承接父母的情緒,照顧父母,那這個孩子可能就無法跟原生家庭分離,長大後也無法活出自我,去追求幸福的新密關系。

我之前有個朋友,他是家裏的獨生子,從小父母離異,跟媽媽一起生活,他媽媽很愛他,也非常依賴他,經常在他面前說他爸爸怎麽對不起他們,而他也認同了媽媽,覺得媽媽很可憐,並行誓長大後一定要好好照顧媽媽。

但當他長大後,每次當他交女朋友,把人帶回家裏時,他媽媽都會表現出一副可憐的樣子,並且還會抱怨他女朋友不尊重她,這個時候,我朋友就會因為他媽媽的感受選擇分手,於是至今為止,他依然單身。

所以在一個家庭裏,如果父母總是向孩子尋求安慰,並把自身缺失的情感全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將孩子視為自己的「小配偶」,不斷向他索取情緒價值,那這個孩子一旦認同了,他可能就會很難長大,並且無法與原生家庭做切割,即使進入婚姻,也多半都是什麽爸寶女、媽寶男這種。

因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父母的這種認知失調,將孩子視為「小配偶」的角色行為, 其實 就是 屬於對孩子的情感虐待與剝奪 ,他們在無形中掠奪了孩子童年該有的安全感,剝奪了他發展出真性自我的權利。

當然還有一種比較糟糕的原生家庭,就是那種表面上看起來很正常、很有愛,但實際上卻充滿了隱性的、間接的控制和精神上壓迫的原生家庭。

比如我們常見的焦慮型依戀,焦慮型依戀的本質,就是他們既渴望與人親密,但又害怕被人拋棄,因此才會陷入焦慮之中。而他們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心理,根本原因就在於焦慮型依戀的父母就是那種看上去能給孩子提供很多陪伴、關心,但同時,他們內在的情緒又極不穩定,一旦孩子沒有達到他的要求或者期待,他可能就會表現出失望、拋棄等傷害孩子的行為。

而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小孩,內心就會極度混亂且焦慮,因為他得到的愛是不穩定的。於是他在長大後,進入一段親密關系時,就會變得患得患失,缺乏安全感,甚至還會對伴侶產生很強烈的控制欲,原因就在於,他需要這種控制來緩解自己焦慮的情緒。

這也是為什麽有些人,明明原生家庭很正常,父母也很愛他,但他依然極度渴望親密關系,渴望能有一個人時刻關註他、愛護他,就是因為他的父母表面看上去非常愛他,盡全力給他最好的物質生活,但同時他的父母也會用語言不斷打擊、控制他們。

而這種兩極分化的態度和養育方式,就會讓他非常恐懼親密關系中的變化,於是他才會不斷焦慮,想要控制別人,以達到一種內心世界的穩定感。

所以明白了嗎?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最大的傷害,從來都不是什麽貧窮、物質匱乏,而是對一個人的人格塑造產生巨大的影響。任何一個充滿暴力、指責、忽視、情感勒索的原生家庭,都會慢慢侵蝕掉一個人內在的心智模式系統。

如果你學不會滋養自己的內在小孩,讓自己盡可能地擺脫原生家庭帶給你的負面影響,舊的問題依然沒有被看見和解決的話,那它就會一直存在那裏,終其一生地影響你,甚至是你的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