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我與女兒關於死亡的討論

2024-02-18情感

六七歲時,處於死亡敏感期的女兒多次哭訴:「為什麽要生我?沒有生就沒有死,我寧肯從來沒來過,也不願意死!」

30多年前的一個除夕夜,在母親的一再催促下,我和弟弟終於不情不願地離開「春晚」,從明亮溫暖的房子裏踏入漆黑陰冷的夜幕中,去給素未謀面的姥姥、姥爺、爺爺,以及幾無印象的奶奶燒紙。我心裏帶著對母親的怨氣,以及錯過精彩節目的遺憾,默默跟在母親身後。當踩著嘎吱作響的積雪走過西門時,驀得腦子裏閃過一個可怕的念頭——如果有一天,不是媽媽帶我們去燒紙,而是我們去給媽媽燒紙……我不由打個激靈,緊跑兩步追上步履匆忙的母親,挽起她的胳膊。

當晚,我做了一個夢。夢裏母親過世了,我意誌消沈,把自己關在房間裏誰也不見。那壓抑的心情十分逼真,沈重得令人透不過氣來。有一天我打算走出房間,於是去照鏡子,想對自己笑一下,沒想到鏡子裏的自己卻在哭。醒來後,枕頭濕了一大片,我哭著跑到父母房間,發現母親笑意盈盈地坐在床上,那種失而復得的感覺終生難忘。

【結婚禮服】劇照

又過了若幹年,老公的姥姥過世,我們去奔喪。跪在一群孝子賢孫中間,我想著終有一日我的母親也會離開,哭得肝腸寸斷。可是誰承想,我的母親竟在一年後,真的撒手人寰。

當夢境變為現實,才知道現實比夢境殘酷太多。 從未目睹至親離世的我徹底垮了,無邊的黑暗、淒涼、無助,像一張大網從天而降。 我既絕望又神經質,時而躺在床上悔恨交加,時而像打了雞血一樣查閱資料,「到底哪裏做錯了」「有沒有時空隧道」「死後有靈魂嗎」「生命的本質是什麽」 ……

【人世間】劇照

一年後,因閉門不出而內分泌失調、身材嚴重走樣的我終於活著走出家門。在與「死亡」的漫長對峙中,我「敗下陣來」,接受了「人固有一死」的千古真理。自此,我不再安慰有喪親之痛的人,只是告訴他(她)「時間會撫平一切」。

這段慘絕人寰的經歷也讓我深刻體悟到中國的死亡教育多麽匱乏。生與死是人生最大的兩個命題,「除生死無大事,出鴻宇盡微塵」, 但由於國人對「死亡」的忌諱,使得死亡教育一直缺席,很多人都是在至親死亡或自己死亡的過程中才首次接觸死亡,那種恐懼與茫然可想而知。

翻看母親的回憶錄,她們兄弟姊妹九人對死亡的認知也源自姥姥的驟然離世。當14歲的大舅在悲憤中連夜用架子車把姥姥的遺體從西安醫院拉回馬嵬坡老家時,9個大大小小的孩子扶棺痛哭,「死亡」給他們上了此生最殘酷的一課。沒有任何緩沖,9個孩子就這樣硬碰硬地受到「迎頭痛擊」,他(她)們終其一生都在消化這種痛楚,直到晚年才逐漸與命運和解。

【人生大事】劇照

母親過世時,好心的ICU大夫安慰我,他雖然見慣生死,但在父親辭世後依然悲傷良久,直到兒子出生,他才幡然醒悟,「 我們只是人類繁衍不息的鏈條上,一個小小的鏈扣而已,這才是生命的真正意義」 。經過歲月滌蕩,我發自內心地理解並認同了這句話。對絕大多數人而言,平凡一生的最大價值,就是將生命、文明和愛的火種生生不息地傳遞下去。同歷史長河與宇宙洪荒相比,個人的悲苦與不幸確乎不值一提。

因此,當女兒兩歲多時,剛剛跨上人生巔峰的老公突發重疾,「在人生的高速路上一腳剎車停了下來」,我並未覺得太多驚慌。當時有人不懷好意地說,這種病的結局就是「三失」——老人失養,配偶失業,孩子失學,我偏不信邪。現在十年過去了,我們過得有模有樣,除了老公在家靜養,每日聽書修煉心智之外,其他人都各司其職,充實且快樂。生活如常地向前滑行,就是給所有人最大的呵護與底氣。

與此同時,我也不避諱「死亡」,開始對女兒進行死亡教育,讓她知道死亡是自然規律,並不可怕。 生與死,正如晝與夜,因為有黑夜,白晝才顯得絢爛多姿,也正因為有死亡,生命才被賦予了豐富的意義,才有了不容虛度的理由。

【入殮師】劇照

六七歲時,處於死亡敏感期的女兒多次哭訴:「為什麽要生我?沒有生就沒有死,我寧肯從來沒來過,也不願意死!」學校的防震、防火、防暴演練,也給女兒造成了很大壓力,睡前焦慮成了家常便飯:「如果發生地震了怎麽辦?如果著火了怎麽辦?如果有壞人了怎麽辦?」我百般安撫,她還是會在「爸爸怎麽辦呀?」的憂慮中進入夢鄉。

雖然很心疼女兒,但這是人生的必經階段,作為母親,我只能盡力用愛和陪伴來化解她的不安與恐懼。我們一起反復誦讀【爺爺變成了幽靈】【不要哭得太傷心】等兒童繪本,就是想讓她明白,死亡是全世界小朋友共同面對的人生課題。 這個年齡段,害怕死亡是正常現象,而且「貪生怕死」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 隨著年齡漸長和自我保護能力的提升,對死亡的恐懼會逐步消退。

最終女兒順利度過了死亡敏感期。因為有活生生的教材擺在面前,女兒自小就深刻領悟到「人生無常、健康無價」「世態炎涼、自強不息」「生命短暫、光陰寶貴」等道理,心智成熟度遠超同齡人。這也是「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倚」的生動寫照。

【人生大事】劇照

我告訴女兒,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只有活得健康、長久,才能把一生抱負和終生所學施展出來,真正造福於人類社會。對於「舍生取義」,我無法達到聖人的高度,於是向女兒強調:「除非關乎民族大義、國家興亡,‘不得不死’之外,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足以令你舍棄自己的性命。你要對自己有信心,‘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你有能力用余生創造更大的價值,以彌補因為沒有‘舍生取義’而給他人帶來的損失。」

我和女兒也坦誠地討論過生命終末期的抉擇,因為誰也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個先來。我告訴她:「如果有一天,要透過極其痛苦的方式來延長媽媽的生命,請放棄媽媽,這才是真正對媽媽好。」女兒哭著說:「我不能沒有媽媽,我無論如何都要救你!」我告訴女兒:「人在肉體的極度痛苦之下,會不由自主變成一個自私暴躁的人,你救的那個人已經不是你的媽媽了,所以茍延殘喘對雙方都是傷害。從古至今,每個人都會失去親人,都得學著從喪親之痛中走出來,過自己的人生。」

【再見,李可樂】劇照

女兒也告訴我,萬一天有不測風雲,她希望把自己的器官捐獻給有需要的人,這樣生命會以另一種方式得到延續;她崇尚道家的生死觀,「生則樂生,死則樂死」,「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賫送」,死後不要立碑,將她的骨灰撒於樹下,滋養萬物;假使她事業有成,也不會給子女留錢,「自古富貴多紈絝」,倒不如把遺產全部捐獻給祖國的科研事業。

所有「後事」都交代完了,我們相互擁抱,讓愛與希望在心中滋生。 死亡無需成為「談虎色變」的話題,因為死亡,我們更加心心相印,珍惜當下的美好時光,也因為死亡,我們更加勇往直前,不負這僅有一次的生命。

【遺願清單】劇照

回首過往,我感到十分慶幸,女兒對生命充滿了敬畏,對生活充滿了熱愛,時刻沐浴在父愛母愛的春光裏。相信這份愛,會跨越千山萬水,無懼風霜雨雪,陪伴女兒度過不同的人生階段,直抵生命長河的終點。

【少年新知】是【三聯生活周刊】旗下的原創青少年雜誌,我們的自我定位是人文思維啟蒙。我們希望這本雜誌能夠陪伴青少年一起直面真實復雜的世界,讓他們意識到,看待世界不是只有一種方法。

自2020年6月創刊,【少年新知】已經推出34期雜誌。我們的主題涉及時間、魔法、友誼、家庭、偶像、未知、運動、冬日、海洋、傾聽與表達、網路生存、像偵探一樣思考、歷史、成長的煩惱、微觀世界、寫作實驗室、清單、博物館、愛情、野外、情緒、音樂、美食、建築、物理、秋日、漫畫、流行、故事等。

許多願意為青少年寫作和繪畫的成年人加入了這本雜誌的創作。科學、遊戲、哲學、文學、心理學、藝術專欄的創作者不斷地輸送著前沿的研究和對日常生活的思考,試圖回應青少年對現實世界的困惑。

點選圖片,一鍵下單

【少年新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