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能檢測主人情緒的神奇衣服,可以人手一件了?

2024-04-22情感

*本文為「三聯生活周刊」原創內容



屬於未來的好物,不應該是冷冰冰的智慧機器的產物。



口述| 張娜

記者|卡生

從改造舊衣到探索生物面料的多樣性,這個過程我花了許多年。2011年,我帶著改造的舊衣在維也納霍夫堡皇宮辦了一場秀,那是「舊衣再造」系列的第一次亮相。 我一直在反思,服裝設計師的作品到底在講述什麽?物與人之間的聯結又到底是什麽?我們總說,身處於科技時代,要擁抱未來,然而未來又意味著什麽呢?

時尚產業正在制造著你想象不到的龐大汙染。 有一組數據,到2030年,人類在時尚產業的消費量將從6200萬噸增至1.02億噸。 這意味著,時尚產業將趕超石化工業,成為地球上汙染排行榜的第一位。 尤其是在快時尚消費主義盛行的今天,據中國迴圈經濟協會的數據顯示,中國每年都有超過2600萬噸舊衣服被扔掉。這些被扔掉的快時尚服裝即使透過填埋的方式,也需要上百年以上才能降解,其中的化學物質還會對土壤以及地下水造成進一步汙染。

插圖 |Jessie Lin

疫情之後,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再造衣銀行」這件事情上。 2017年,我與RECYCTEX科技紡織共同建立了環保面料實驗室Re-fabric Lab,實驗將那些無汙染材料做成可降解、再生、迴圈的面料,「再造衣銀行」也逐漸生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迴圈體系。這些環保面料已經達到幾百種。每一個系列的設計我都會做一些碳足跡,邀請權威的第三方去測算,可以讓大家更加直觀地看到每一件究竟節約了多少碳、水以及電。我也曾經用回收的塑膠瓶、海洋幽靈網、農作物肥料和水果殘渣,透過科技手段將它們轉變成為再生面料,做出適合人們穿著的日常服裝。在傳統的想法裏,環保是昂貴的,是枯燥的。我想用再設計的方式讓這一切變得生動與日常。近些年,在材料的研究上我們也做了很多的更新叠代,今年成立的菌絲實驗室,已經成功研制出了各種奢侈品牌都在關註的菌絲(蘑菇)皮革,接下來就是要解決相對標準化量產問題。過去,我是根據靈感挑選材料,現在我的思維倒置了,拿到一個塑膠瓶,我想知道的是它能被我變成一件什麽樣的衣服。

在這一兩年,我開始思考,大自然是由動物、植物、礦物和人這四個部份組成的,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我們的力量過大,其實侵占了太多,所以某種程度上我能不能從改變一件衣服開始,進而改變一片陸地和一片海洋呢?人類如何與其他的物質友好互動,這實際上是一個不斷解決科技與傳統之間關系的過程。

為了尋找材料,我去過很多偏遠的地區,然後發現,我們通常會把「過去」作為「未來」的反義詞,它意味著落伍、遺忘以及被丟棄。2014年,我開始和青海的牧民合作社合作制作手工牦牛氈,你會發現,這些古老的非遺手工藝已然成為一種符號,它與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是完全割裂的。剛開始合作的時候,那些織物十分厚重,還散發出一股濃濃的牦牛膻味,無法想象哪個昏了頭的時尚人士會披著這身出門。傳統和現代之間有一個巨大的鴻溝,跨過去,也許我們就能抵達那個未來。

2018 年 10 月 12 日,2019 春夏上海時裝周 Reclothing Bank 品牌秀場(郭長耀 攝 / 視覺中國 供圖)

所以,當我們談論未來感時,我們談論的是什麽? 我認為,科技的過度使用,讓我們身處於一種現代幻術中。我們或許會越來越沈迷於虛擬現實中。 所以我提出一種「善道」科技的概念,這其中包含著人對歷史的敬意以及對情感的尊重。 實際上,永續環保就是多了一種對待過去的選擇,我們應該用自然的方法來解決自然的問題。

反觀現代人引以為豪的消費主義,盡管它可以帶動經濟發展,讓我們處於便捷、快速的通道,但我們的精神卻感到匱乏。今天,我們對於人工智慧替代人類的創造力憂心忡忡,AI替代人類寫詩、畫畫、做藝術,我擔心最終的結果就是科技讓人退化掉精神,只剩下原始本能的欲望。 屬於未來的好物,不應該是冷冰冰的智慧機器的產物,它應該具有一種讓人「天真」「無畏」的精神。

未來好物單


溫感、防放射線服裝

我在看【沙丘2】時,特別關心這部科幻片裏的黑科技「蒸餾服」。據說當時電影的服裝團隊從國際太空站的水迴圈利用系統獲得靈感,由內到外填充了不同材質的面料,讓它成為親膚吸水的面料,組合成了一種恒溫、蓄水的服裝裝置。我認為,這一類功能性的服裝在未來不僅僅會出現在科幻片中。事實上,服裝的功能性在現在的面料研究中已經相當成熟。比如具有溫感、防放射線功能的服裝面料,適用度還不廣,現在主要用於嬰兒的貼身設計,因為加入了溫感材料之後,如果孩子生病發燒,衣服上的圖形和顏色就會變化,這樣家長就可以第一時間觀測到孩子的健康狀態。防放射線的面料則被很多懷孕的媽媽用來遮擋腹部,保護胎兒不受電腦放射線影響。

有一些喜歡研究面料的設計師稱這樣的面料為熱敏變色印花,增加了服裝的趣味性。當外界環境低於設定溫度,產品現實為有色,如果高於設定溫度就變為淺色。比如聖馬丁畢業生Pip Pazhowlett透過溫變印花的人手圖案,營造一種舞池中擁抱的情緒。這是一種非常強調個人化、自我感受以及環境互動的概念。我認為,這樣的面料不僅能夠成為保護人類的第二層肌膚,也是設計師審美情緒的表達。在未來,這樣的面料應該會被越來越多的品牌使用,為人類身體制造一個良性的監測系統,或許它的變色會比你的iPhone手表對身體的監測更為直觀。 目前這類服裝沒有大面積推廣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價格依然昂貴,另一個是外部環境還沒有糟糕到讓人們有使用的緊迫性。

未來好物單


鳳梨皮革

任何一種技術的發展和變革,都源自人們意識的覺醒。 我們大多數人都依稀知道動物皮革背後是殘忍且鮮血淋漓的,但只有真正身臨其境的人,才會對人類犯下的罪過感到由衷的抱歉。 所以,可降解的「素」皮革替代方案才在近些年如此迅速地更新叠代。其中,用鳳梨葉制造皮革的技術是一位50歲的西班牙老奶奶Carmen Hijosa在2009年研究出來的。Carmen和丈夫一直在做傳統的皮革生意,某一天她收到來自菲律賓一家公司的邀請,請她幫助升級皮革產品的設計。在菲律賓的那些日子,她親眼看到了因為生產皮革所帶來的環境汙染,動物皮革廠的環境讓她難以置信。之後她發現當地有一種傳統的襯衫叫作巴龍塔龍(Barong Talong),是由鳳梨葉制作而成的,這種襯衫彈性適中,舒適感很好。雖然在當地不是什麽稀奇的玩意兒,已經有400年的歷史,但啟發了她新的認識。她決定著手研究鳳梨葉的纖維,考慮是否能夠做成皮革,為此50歲年紀的她進入大學開始學習紡織。

在全球,鳳梨產業每年會有4萬噸的鳳梨葉被廢棄,處理方式只能是燃燒或者掩埋,給環境帶來嚴重的汙染。透過技術處理,將鳳梨葉纖維和玉米基聚乳酸混合,最終加工成了鳳梨葉皮革。根據外媒報道,大概480片鳳梨葉可以制作出一平方米鳳梨皮革,它的成本遠遠低於動物皮革,且是天然可降解的,並適於印刷與縫合,可以按卷生產,是動物皮革的優秀替代品。

未來好物單


蘑菇皮革

動物皮革,一直以來都是時尚備受「批判」的重災區。幾乎每一年國外的時裝秀場外,都會上演動物保護組織抵制軔物皮革的呼籲以及行為藝術。甚至,倒逼著很多原來大量使用動物皮革的品牌將目光轉到人造皮革。但人造皮革的主要成分是塑膠,依然不可降解。所以在尋找替代物上時尚界可謂煞費苦心。

第一代的替代品使用玉米稭稈、麥稭稈等農業廢料可降解材料制作「素」皮革,這類平替將碳排放量減少了89%。第二代動物皮革替代品同樣來自農業廢棄物,如由鳳梨葉、香蕉葉提取出來的纖維制作而成的皮革,防水防火,其皮革質感也十分柔軟。近幾年,時尚「素」皮革材料又有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蘑菇皮革。相比對農業廢棄材料的加工制作,蘑菇皮革最大的特點是具有「生命力」內容,就像是生長出來的皮革。

想象一下這樣一個場景,將菌絲體放置在培養皿裏,菌絲靠吸收木屑或者其他有機物為生,隨著時間變化,菌絲體在顯微鏡下所呈現的微觀結構,相比植物更接近動物。它不僅具備了柔軟、耐用的皮革特質,更讓人感到興奮的是,這樣的天然有機生長材料可以像動物皮革一樣進行生物降解,使用壽命結束後還能做堆肥,對土壤有著天然的改良作用。可以說,這是一種充滿了想象力和療愈感的再生面料。西班牙國家微生物研究中心稱,菌絲材料的天然成分賦予了這種織物天然抗菌的功能。目前,已經有多家品牌使用蘑菇皮革作為生產原料,比如Stella McCartney、Hermès、Lululemon、Gucci以及Balenciaga等。這種面料的問世,勢必將掀起時尚界的一場綠色革命。

未來好物單


真菌家具

菌類似乎在近些年給人類開啟了一扇大門,除了替代動物皮革之外,它在建築和家具設計方面也展現了其超材料的特殊性,它的網狀結構讓它還具有強度高、抗腐蝕、防火保溫的功能,這讓建築師和家具設計師們趨之若鶩。 比如,英國的家具設計師Sebastian Cox利用真菌的特性設計出了極有自然美感的燈具,其質感介乎於皮革和紙張之間。設計師將這個制作過程稱為「種植燈罩」,他將廢棄的黃花柳木切成了薄片,將它們編織在一個模具中,再加入了一種叫木蹄層孔菌的真菌材料,之後的幾日,燈罩上的真菌在不停地生長,每一天都會呈現出不同的樣貌,而中斷其生長定型的過程,只需要將成品幹燥處理,便可以形成所需要的形態。以此類推,真菌系列可以做成任何一樣日常生活器物或者家具。真菌家具在審美上很像是「自然造物」,所以充滿了原始、自然的風貌。真菌家具的另一個優勢還在於好塑性,方便工業設計的量產。

2024年IF DESIGN AWARD的獲獎作品便是一款名為「生命搖籃」的真菌骨灰盒,為寵物而設計,將盒子埋到地下之後,寵物和骨灰盒最終會降解為有機堆肥,促使骨灰盒裏的種子生根發芽,形成可迴圈的生命形態。這是我聽到過的對於死亡最有希望感的美好描述。 死亡,變成了一種和諧且有意義的註腳,這就是我一直在說的,未來感的實踐應該具有的那種天真與無畏的精神。

未來好物單


骨灰鉆石

美國2003年已有主營骨灰鉆的公司成立。技術人員透過提取死者的遺體和毛發中純凈的碳元素,經過高溫和碳萃取的方式制作成鉆石。這項技術已經存在了20多年,並且經歷了3次技術上的叠代和最佳化,在不同壓力、溫度和工藝加工之後大概會有5種不同的顏色。客製一顆骨灰鉆石並不便宜,在國外專業的骨灰鉆石方提供的服務中,最低也需要2萬元人民幣左右,如果體積更大、純度更高,價格還會一路攀升。

以成立於2017年的ETERNEVA公司為例,短短一年內,公司的銷售額達到了100萬美元。這樣小眾的殯葬方式,一直以來都處於爭議之中,所以,這項技術雖然已經存在多年,但在國內還算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原因是我們對於「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讓很少的人會選擇把親人的骨灰變成鉆石。 但從未來看,骨灰鉆石的套用會越來越普遍,這也反映出人們對於死亡的認識在發生著變化,死亡既是結束也是開始。

(本文選自【三聯生活周刊】2024年第16期)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初初 / 稽核:楊逸


招聘|實習生、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 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 未經授權,嚴禁復制、轉載、篡改或再釋出。

大家都在看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