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下方名片,關註我們↓↓↓
導 讀
正文僅270字!
【 「女麥客王」出征陜甘寧】憑借其「短、實、新」等特點,在 第二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獲評訊息二等獎 。
很難想象,這篇由 通訊員單獨姓名標示采寫 的稿件,最初險些被「斃稿」。
【 「女麥客王」出征陜甘寧】 不僅逃脫被斃稿的「命運」,甚至最後還斬獲了中國新聞獎,原因何在?背後有哪些故事?稿件又有何獨特之處?
【「女麥客王」出征陜甘寧】原文:
6月5日中午,一台桂林2號收割機從長安縣申店鄉何家營村隆隆駛出,「女麥客王」何俊英登上轉戰陜甘寧的征途。
今年43歲的農婦何俊英,前年自籌資金3.5萬元從桂林買回一台收割機。 她聯絡戶縣、周至等地5家收割機戶聯合作業,除在本地割麥外,還轉戰省內和甘肅20多個縣,一天割麥五六百畝。 鄉親們風趣地叫她「女麥客王」。
今年「三夏」開始,何俊英又同戶縣、周至、鹹陽等地10多家收割機戶相約在眉縣一帶集中,上寶雞,下甘肅,到寧夏,搞割麥會戰。何俊英說:「我娘家姐妹5個,婆家勞力也少,嘗過夏忙勞少的苦滋味。我買收割機聯合作業,想讓鄉親們從繁忙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原載【西安晚報】1991年6月7日)
短是這篇稿件最顯著的特征,這也是一篇「以短取勝」的獲獎報道,正文三個自然段,僅270字。
第一段導語,是對新聞事實的高度概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俱全,其中 「隆隆駛出」與「登上轉戰陜甘寧的征途」的用詞與表述很到 位。
第二段是對導語的展開,簡單介紹「女麥客王」何俊英的來歷, 「43歲」「3.5萬元」「20多個縣」「五六百畝」等一連串數位用得恰到好處。
第三段是訊息的主體部份,同時也是訊息的結尾。第三段中的兩句話,前一句實際上是承接第二段內容,進一步介紹「女麥客王」何俊英的情況,後一句是直接引語, 讓新聞主角說話,增強了報道的豐富性、真實性和可讀性。
此稿對關鍵詞的提煉頗有特點。麥客一般都是男的,能稱之為王,並且是女的,這自然會吸引讀者關註。當然,這裏的「麥客王」實際上是對駕駛收割機收割麥子的何俊英的一種形象說法。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是一篇折射和體現時代變化的優秀新聞作品。有人撰文評價: 「這篇訊息寫的同樣是普普通通的一樁小事,但讀者腦海中所聯想到的卻是農村面貌的巨大變化。事情雖小,主題卻很鮮明!」
這篇稿件的作者張寶貴,其成長和發展道路同樣充滿傳奇。他「文革」輟學,當兵退伍,三回農村的經歷,讓他對鄉親懷有感恩情結。滿懷激情寫家鄉巨變的張寶貴,1985年被聘為鄉政府通訊報道員,後被長安報聘為記者。
這篇稿件的線索是 張寶貴 從黨校同學那裏獲知的。一個農家婦女領頭搞收割機收割小麥,讓他興奮不已,甚至顧不上吃午飯,騎著自由車去采訪何俊英。對於這條重大新聞,張寶貴連續采訪一周,直到「女麥客王」帶領收割機踏上轉戰陜甘寧征途時才出稿。
【「女麥客王」出征陜甘寧】一稿是張寶貴的代表作和成名作,更是他的改變命運之作。後來,張寶貴破格轉幹,擔任過縣委宣傳部副部長。他後來還對「女麥客王」何俊英進行了長期持續追蹤。後來,西安市委、市政府破格授予無職稱的張寶貴「西安市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張寶貴分享采寫【「女麥客王」出征陜甘寧】經驗時說 : 「好新聞是跑出來的,誰想寫出新聞佳作,誰就得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生活,同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 這與今天所倡導的新聞工作者要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要求其實是一致的。
張寶貴的這篇稿件,在另一家新聞單位被「槍斃」了,而在西安晚報不僅被采用,還受到重視,以至於最後還斬獲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這是何其的幸運!說明了什麽?
「沒有方老師慧眼識珍珠,這篇稿子怕連發也發不出去。」在
張寶貴
眼裏,西安晚報的編輯方維學是一位「認稿不認人」的好編輯。作者寫稿,期盼遇到慧眼識珠的好編輯;編輯編稿,期盼遇到寫稿紮實過硬的好作者。
(本文摘自朱建華著作【好新聞的味道——中國新聞獎訊息作品賞析】,人民日報出版社2022年版)
文章經授權轉載自 微信公眾號 「長江朱建華」
主編: 劉娟
編輯:蔣婷婷
校對:李媛 毛潔
END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