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從義子牙兵到親兵家丁,古代軍隊雙軌制到底是福還是禍?

2024-05-21歷史

本 文 約 4000 字

閱 讀 需 要 11 分 鐘

在中國歷史上,「親兵」這一概念頻繁出現。他們是隸屬於武將的私人武裝力量。從春秋時期的「私卒」到明末的「家丁」,親兵在中國古代歷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但這類 私人武裝 力量具有潛在 風險,如果發展成難以控制的軍閥勢力,更有可能威脅中央集權。 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穩定,歷朝歷代都 采取了多種措施來削弱或消除 「親兵」 然而,親兵現象卻似乎反復出現,成為一個難以根 除的問題。

那麽,這一現象的根源究竟在哪裏?為什麽解決這個問題如此困難?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先來看一下中國古代軍事制度。 在中國封建社會的軍事制度開發中,征兵制是主要的軍事動員方式。 以秦漢兩代為例 ,秦朝繼承了戰國時期的郡縣征兵制度,而漢朝雖有所變革,但總體上依然維持了征兵制。據【漢書】記載,漢朝的征兵制度規定,男性在20歲時開始傅籍,即登記戶籍,隨後每年需服勞役一月,稱為「更卒」。23歲後,他們開始服兵役,役期一般為兩年,其中一年在本郡、縣服役,稱為「正卒」,另一年則可能到邊郡戍守或在京師守衛,稱為「戍卒」或「衛士」。在這一制度下,軍隊由國家統一管理,武器、鎧甲、糧食和馬匹等均由國家提供。同時,將領帶兵打仗受到嚴格限制,如使用虎符和監軍制度等,保證 國家對軍隊能夠進行有效控制

在王朝的上升期,中央集權制度穩定,軍隊控制力強,資源充足,將領即使沒有私人武裝也能取得軍事成就。 因此,這一制度在歷史上得以長期維持,並在多個朝代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即使在魏晉南北朝這樣動蕩的時期,其核心要素也得以保留。 清代史學家趙翼曾指出: 「秦漢六朝以來有叛將無叛兵。」這正是對這一情況的描述。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制度最終還是迎來了瓦解。到了漢末,中國出現了新的經濟形態——莊園經濟,並開始大規模發展。 莊園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土地兼並問題。 董仲舒在【漢書】卷二十四上【食貨誌】中記載: 「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說明 莊園經濟的擴張加劇了社會不平等, 土地集中於少數世家大族手中 。而這些人 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和地位,開始建立私人武裝力量,即「部曲」—— 後世 將領們私人武裝的雛形。

在戰亂頻發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部曲」等私人武裝力量逐漸壯大,部份甚至演變為軍閥勢力,加劇了社會的不穩定。隋朝統一天下後,隋文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進行了重要的制度改革。在取代北周政權前後,隋文帝下令恢復府兵將領的本姓,取消軍人隨將領姓氏的舊制,並對鄉兵進行整頓,將原本屬於私家的部曲納入國家軍隊的正式編制。

唐代繼承並進一步完善了隋朝的府兵制度,軍事力量得到顯著加強。隨著軍事實力的提升,唐朝也迎來了被譽為「盛唐」「強唐」的繁榮時期。然而,巔峰之後的唐朝遭遇了一場規模巨大的叛亂——安史之亂。而 值得註意的是,在安祿山發動叛亂之前,他就 已經豢養了大批私兵,並收納了許多胡人作為「義子」,這些人後來都成 了他麾下的大 這不禁 引發了人們的疑問: 為什麽安祿山能夠積聚如此大的力量發動叛亂,在他叛亂之前,就 沒有人 試圖 阻止他嗎? 然而事實就是唐朝的府兵制早已經走到了崩潰的邊緣,根本無法阻止這樣一場叛亂發生了。

杜甫就曾借老兵之口描述: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裏正與裹頭,歸來白發還成邊。」

這也說明,由於長年征戰和待遇較低等問題,府兵制根本難以長期維持。

在這種情況下,募兵制應運而生。與府兵相比,募兵制能夠迅速集結起一支有組織且戰鬥力較強的軍事力量 然而,這一新制度的實施也帶來了新的問題: 募兵制下士兵與將領之間往往存在較為緊密的個人關系,這 無疑 親兵制度的興起提供了條件

早的「牙兵」出現在安史之亂後的藩鎮中。至於為何稱為「牙兵」,歷來說法不一。有人認為牙通「衙」,古代大將出征時通常建有牙旗,因此他們的官署被稱為牙 (後作衙) 。所居之城稱為牙城,所居之屋為牙宅,朝見主帥稱為牙參,親信將領為牙將,衛隊為牙隊,而親兵則被稱為牙 兵。也有人認為,「牙兵」之名來源於「爪牙」中的「牙」,因為古代的親信常常被稱為「爪牙」,所以親衛隊也稱作「牙兵」。無論哪種說法,可以確定的是,親兵制度在安史之亂後得到了顯著的發展。當時的河朔三鎮——魏博、幽州 、成德在戰爭中遭受重創後,為了自保,也都采取了募兵的方式來加強軍事力量。其中,魏博鎮的田承嗣很有代表性,據【舊唐書】記載:

「(田承嗣)雖外受朝旨,而陰圖自固。重加稅率,修繕兵甲;計戶口之眾寡,而老弱事耕稼,丁壯從征役,故數年之間,其眾十萬。仍選其魁偉強力者萬人以自衛,謂之衙(牙)兵。」

有了這支精銳部隊後,田承嗣不久便攻占了相、衛、洺三州,聲 大噪。 王夫之曾言:

「藩鎮之強,始於河北,而魏博為尤,魏博者,天下強悍之區也。」

甚至當時還有「長安天子,魏府牙軍」一說。然而這樣一支精銳部隊卻有一個巨大的隱患,那就是「歲久益驕」。隨著時間的推移,魏博牙兵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利益集團,代代相傳,幾乎無外人加入。田承嗣在世時尚且能夠控制他們,一旦他去世,牙兵們的忠誠度便會大打折扣。果然,在田承嗣死後,牙兵集團開始頻繁更換主帥,如史憲誠、何進滔、韓君雄、樂彥禎等人都曾被牙兵集團所立,但均未能長久保持其權威。 最終,宣武軍節度使朱溫利用其軍事和政治手段,消滅了魏博牙兵這一勢力。 盡管魏博牙兵的歷史在此告一段落,但類似的問題並未完全解決。 新任魏博節度使楊師厚創立了銀槍效節軍, 然而,銀槍效節軍同樣表現出難以駕馭的特性,他們後來「兵變降晉」,最終也未能逃脫悲慘的命運,被「全軍處斬」, 史載「永濟渠為之變赤」。

唐末至五代十國的動蕩時期之後,北宋的建立為解決牙兵問題提供了新的機遇。盡管有觀點認為宋朝對武人的壓制是導致其頻繁遭受外敵侵擾的原因之一,但這種政策實際上也是基於對之前戰亂歷史的反思和對未來穩定統治的追求。為了有效遏制武將私養親兵的現象,宋廷采取了一系列嚴格的措施。例如,乾德四年 (966) ,宋太祖頒布禁令,明令禁止中央禁軍將領設立親兵隊伍,即「詔殿前、侍衛諸軍及邊防監護使臣,不得選中軍驍勇者自為牙隊」,並對違反者嚴懲不貸。據記載,宋太祖時期,曾有禁軍都虞候張瓊被史珪、石漢卿誣告私自蓄養百余親兵。宋太祖大怒,最終將張瓊賜死。然而,事後發現這完全是誣告,張瓊家中實際上僅有三個仆人。面對宋太祖的質問,石漢卿辯稱:「瓊所養者一敵百耳。」盡管這一解釋並不充分,宋太祖卻接受了這一說法。可見宋太祖更想借此警示他人不要觸碰這一禁區。

宋太宗繼位後,也采取了禁止邊將通商的措施,從經濟層面限制了私兵的維持。放棄幽雲地區後,他又將更多註意力轉移到內政上,並對牙兵問題進行了更為嚴格的管控。在他的努力下,牙兵的數量大幅減少,幾乎絕跡。然而,隨著宋仁宗的繼位和宋代對外戰爭的頻繁失利,牙兵制度再次被提及。一些官員認為,將領缺乏忠誠的親兵是導致戰敗的原因之一,因此建議恢復牙兵制度以增強軍隊的戰鬥力。例如,禦史中丞賈昌向仁宗上書,要求:

「願鑒藝祖任將帥之制,邊城財用一切委之,專使養勇士為爪牙,而臨戰自衛,無殺將之辱;募死力為覘候,而坐知敵來,免陷兵之恥也。」

即主張恢復太祖時期的軍事策略,並將邊城的財政權委托給將領,以便他們能夠招募和維持一支忠誠的親兵隊伍。宋仁宗接受了這一建議,但設定了限制條件,規定陜西、河東等地的將領只能擁有70至150人的親兵隊伍。盡管如此,親兵的規模仍然逐漸擴大,「五路伐夏」時期,李憲等將領的親兵人數均超過了二百人,到了宋徽宗時期,童貫所招募的私兵數量更是高達萬人以上。而盡管這時親兵隊伍規模龐大,但由於管理不善,他們不僅不能有效履行保衛國家的職責,反而成了財政的負擔。在金軍南下時,這些親兵部隊還表現混亂,有時甚至會對友軍造成傷害。不過,也並非所有親兵部隊都表現不佳。在抗金鬥爭中,韓世忠的「背嵬」、張俊的「親隨」、劉光世的「部落」等親兵隊伍均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紹興和議」 (南宋與金之間的和議) 簽訂,南宋統治者再次收緊政策,逐漸解散了各路武將的親兵部隊。最終導致宋軍的戰鬥力受到削弱,面臨了嚴重的國家危機。

在明代,將領私兵問題又出現了新情況。此時當兵成為一種終生的職業,士兵的身份被固定化、世襲化,形成了所謂的「軍戶」。但這也間接導致了軍戶衰敗的問題。為了提升軍隊的戰鬥力,明代將領開始重視「家丁」這一特殊的私兵群體。這些家丁吃得好,裝備好,待遇 「過額兵十倍」,他們的戰鬥力也遠超於那些普通的軍戶兵。在戰鬥中,他們往往能以一當十,以至於經常出現一個將領帶領幾百個家丁,就能在草原上追著成千上萬敵軍跑的「壯觀」場面。對此,【明史】記載這種情況為:「出奇制勝,得士卒死力,雖古名將何以加焉。」

遼東軍舉例, 萬歷三十六年 (1608) ,熊廷弼對遼東總兵直轄的部隊進行了統計,數據顯示當時的遼東軍家丁已占據總數的六成,表明親兵已經成為遼東邊軍的絕對主力。然而,這種親兵的擴大也導致了軍閥化傾向的加劇。在明末的大混戰中,許多部隊逐漸演變為軍閥,不聽號 令,甚至危害百姓。這一狀況也為清軍入關提 供了絕佳的機會。

縱觀中國歷史上的親兵制度,親兵制度的演變與王朝的興衰密切相關。在王朝的上升期,中央集權穩固,朝廷能夠有效地控制軍隊,資源分配合理,將領們通常不需要依賴私人武裝如牙兵或家丁來建立功勛。在這種情況下,親兵制度的問題並不明顯。然而,當中央集權相對弱化,一些地方將領為了維護自己的勢力和軍事實力,便開始招募親信,建立私人武裝力量,如義子牙兵或家丁親兵。這種做法往往導致地方勢力的擴張,最終可能引發「群雄割據」的局面。在整個中國歷史中,如何平衡中央與地方的力量,是歷朝歷代都要思考的問題。親兵制度,尤其是牙兵和家丁等私人武裝的存在,正是這一問題的具體體現。

參考文獻:

班固: 【漢書】,中華書局,2016。

祁、歐陽修等: 【舊唐書】,中華書局,2000。

脫、阿魯圖等: 【宋史】,中華書局,1985。

廷玉、 萬斯同等: 【明史】,中華書局,1974。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END

作者 | 郭歆

編輯 | 胡心雅

排版 編輯 | 鄭美玲 (實習)

校對 | 火炬 李棟 張斌 古月

國歷好物

足不出戶暢讀

【國家人文歷史】雜誌

點選下方圖片或

長按下方圖片辨識二維碼

把歷史私教裝進口袋裏

在看 」的永遠1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