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1949年,林彪邊走邊回軍禮自信滿滿,他身後的五位將軍分別是誰?

2024-05-15歷史

這是一張拍攝於衡陽解放後的照片,畫面中四野司令員林彪邁著自信堅定的步伐從容地走在最前面,看著站在街道兩側的威武雄壯的解放軍戰士,他敬起了軍禮。

在林彪司令員的身後,五位將領同樣自信滿滿,他們按照職務站成兩排,舉手投足間,盡顯英雄氣概。

那這五位將領都是誰呢?

其中,位於畫面中央的是譚政,時任四野政治部主任,在譚政左側的是參謀長蕭克,前者主管政工工作,後者更是能文能武。

在二人的身後並排而行的則是解放衡陽的主力軍46軍的三位軍政首長,從左到右依次是軍長詹才芳、政委李中權、副軍長楊梅生,正是在他們的指揮下,我軍迅速擊垮了盤踞在衡陽一帶的國民黨軍白崇禧部。

彼時,三大戰役已經結束,南京也已獲得解放,全軍將士個個意氣風發,革命取得最終勝利指日可待,林彪和身後五位將領的從容自信便是那時全軍指戰員心態的縮影。

接下來,就帶大家感受一下這五位傑出將領的革命風采。

譚政:"政治大將",立黨為公

譚政是五人中軍銜最高的,1955年,他被授予了大將軍銜,位次僅在陳賡大將之後,當時人們普遍流傳著這個說法:如果說羅榮桓元帥是"政治元帥",那譚政就是名副其實的"政治大將"。

1928年春的一天,年僅23歲的譚政因為革命意誌堅定、文筆突出,便在宛希先的介紹下來到了時任前委書記的毛澤東身邊當秘書。

他參與制定了毛澤東關於"三大紀律六項註意"的指示,後來,在"古田會議決議"的形成過程中,譚政同樣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可以說,井岡山的那段歲月,譚政從毛澤東那裏學到了很多的政工經驗,並且自己也逐漸成為了一位能力突出的政工幹部。

譚政大將政工工作最濃墨重彩的一筆,當屬1944年4月他在西北局高幹會議上所作的【關於軍隊政治工作問題】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這份被一些學者譽為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報告】充分體現了譚政的政工思想。

譚政在【報告】中多次強調要在軍隊中加強黨的領導,他說:"沒有共產黨的領導,就不可能有徹底擁護人民利益的軍事工作與政治工作。"

這是對毛主席"黨指揮槍"原則的進一步闡述,是對古田會議以來,中國共產黨政治工作經驗的一次系統性總結,有效地推動了政治工作的進一步發展,毛主席對此高度認可,並且命令立即印發,供全軍學習。

譚政大將做政治工作不僅強調理論的重要性,他也註重在具體的實踐中對理論進行套用。

1946年1月,譚政擔任東北民主聯軍(四野的前身)政治部主任,來到東北後,他與林彪、羅榮桓密切配合,為加強部隊的思想教育做出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當時,遼東軍區第三縱隊某連出現了戰士因為受不了苦私自逃跑的現象,更為嚴重的是,就連連長也跟著跑了,面對這一嚴重問題,連指導員隨即帶領剩下的戰士們進行了訴苦教育。

透過對個人悲慘遭遇的吐露,加上指導員的思想教育,戰士們弄懂了"為誰而戰、當兵做什麽"的問題,部隊的戰鬥力因此大大提高。

這一獨特的教育方式立刻引起了譚政的重視,他隨即把相關經驗寫成了報告,在東北民主聯軍全軍推廣,後來,毛主席對此很是重視,這一經驗又被推向了全軍。

而在四野南下湖南時,譚政更是林彪的得力臂膀,他提出的" 貫徹軍事打擊與政治爭取並舉,以爭取民心,最大限度地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 "的方針,在湖南和平解放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革命年代,戰場上指揮千軍萬馬、殺敵立功更容易被人們熟記,但主持政工工作、解放戰士思想、從根本上提高部隊戰鬥力,同樣不容忽視,譚政被授予大將軍銜當之無愧。

蕭克:"千軍之帥仍具書生意氣"

蕭克在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作為一位率部參加南昌起義的我軍傑出將領,他的一生參加了革命年代各個階段的戰爭,甚至有些大將的資歷都在他之下,軍中也流傳著"蕭克鎮上將"的說法。

與一般指揮打仗的將軍不同,蕭克可謂是能文能武,骨子裏有一股俠義之氣在。

早在蕭克小的時候,他每每讀到【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傳】都會淚流滿面,拳拳愛國之心可見一斑。

蕭克的軍事指揮能力,在此不再贅述,這從他29歲時就擔任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就可以窺見,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戰火紛飛的革命年代,蕭克依然沒有忘記寫作。

1937年5月,蕭克參加完延安的一次會議後,在返回駐地的路上,一行人聊起了長征時的崢嶸歲月,期間,蕭克向他們談起了蘇聯革命小說【鐵流】。

蕭克讀了幾遍,始終覺得裏面的蘇聯工農武裝的革命故事要比我們紅軍差上許多,他說:"我們紅軍的故事要寫出來一定比他們好!"

這時,一位幹部便打趣道:"你怎麽不寫一篇呢?"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蕭克便開始了創作,其實,早在紅軍長征結束時,他就有了這一想法,只是因為革命任務繁多,一直擠不出時間。

幾個月後,被任命為120師副師長的蕭克便跟隨部隊前往了抗日前線,面對日寇的入侵,他必須時刻指揮戰鬥,用於寫作的時間就更少了,但蕭克既然決定要寫,他就會一直寫下去。

那時,在日寇的封鎖下,根據地條件非常艱苦,沒有電,蕭克只能靠煤油燈的光亮,沒有草稿紙,他就讓警衛員四處搜羅,無論找到什麽紙他都滿懷熱情地創作。

因為要指揮戰鬥,他往往在夜裏和清晨才有時間,有時候寫得正在興頭上的時候,敵機卻飛了過來,面對空襲,蕭克淡定自若,似乎飛機的轟鳴聲都在為他寫作伴奏。

就這樣,歷時兩年多的時間,蕭克在槍林彈雨中完成了20多萬字的初稿,後來又經過幾年的增補刪改,最終一部40余萬字的【羅霄軍】被創作了出來。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蕭克將軍工作實在太過忙碌,加上種種客觀原因的影響,這部作品直到1988年的建軍節前夕才得以出版,而這部藝術性極強的現實主義作品,更是榮獲了第三屆茅盾文學獎榮譽獎。

除了革命和寫作,蕭克的高尚品德同樣值得我們學習。

1981年12月,年逾古稀的蕭克將軍回到了故鄉,這距離他離開時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蕭克的父母也都相繼離世,望著父母的墳塋,老將軍流下了淚水,當即吟詩一首:

"五十年前上戰場,忍教白發倚門望。歸來唯見雙親冢,含淚栽松作瓣香。"

一天早上,蕭克將軍要去家鄉的珠泉亭參觀,鄉間的小路上,一行人遇到了一位40多歲的中年漢子提著一擔谷子迎面而來,因為路窄,警衛員便準備去讓漢子讓路。

蕭克見狀連忙制止,自己則主動下到了下路邊排水溝的垠頭上,當對方從他身旁經過時,蕭克面帶笑容,還用手扶住了漢子的籮筐,等他走過去後,蕭克才繼續前進。

原來,在來之前,蕭克就多次強調不能打擾鄉親們,不能搞特殊,那位農民自然沒有認出身穿便服的老人竟是共和國的上將。

晚年的蕭克還一直關心著家鄉的發展,聽說當地孩子上學難,他就親自出面聯系企業家捐款捐物,在當地蓋起了教學樓,而對於有困難的鄉親們,他也總是自掏腰包幫助。

值得一提的是,晚年的蕭克將軍還始終盼望著祖國的統一,2003年5月,老人登上了武夷山,舉目東望,淚流不止,提筆寫下了"海峽兩岸東西相望,炎黃一家世代同根"。

2008年10月24日,蕭克將軍在京逝世,終年102歲。

詹才芳:"我幹革命不是為了這個"

詹才芳將軍雖然在1955年授銜時只被授予了中將軍銜,但他卻是全軍少有的從紅軍時期到抗戰時期,再到解放戰爭時期,一直擔任軍級幹部的將領。

也就是說,當初很多他的老部下在之後都成為了他的上級,授的銜也比他高,比如紅軍時期在他手下當兵的陳錫聯和許世友在建國後都被授予了上將軍銜。

曾有將領就此事提出了疑問,他認為按照詹才芳的資歷完全可以被授予上將軍銜,但詹才芳聽說後卻對妻子說道:"我幹革命不是為了這個(軍銜)。戰爭年代死去多少戰友,他們授什麽銜嘛!"

是的,詹才芳將軍的一生就是這麽的謙遜和低調,不論是戰時,亦或是和平年代,但凡與他共處的人們,沒有不稱贊他品德高尚的。

那是不是說詹才芳將軍在革命年代並沒有立下太多軍功呢?當然不是,打起仗來,他不僅有著超高的指揮才能,而且在沖鋒時同樣勇敢無畏。

在攻打天津的戰鬥中,詹才芳所在的46軍被劉亞樓安排在了津南一帶,負責切斷敵人的後路,阻擊有可能從北平方向增援的援軍,按照任務規定,46軍只需要守住陣地就可以了。

但是詹才芳在充分研究敵情之後,當機立斷,留下主力部隊堅守陣地,自己帶領一部投入到了攻城的戰鬥,果然,敵人防守的重心都放在了北面,詹才芳帶部隊攻了進去,還活捉了國民黨天津市市長杜建時。

天津解放後,劉亞樓邀請了各位軍長吃飯,席間,他笑著對詹才芳說道:"想不到, 你們也打進市中心來了。我們可擔心著呢。要是城裏的十幾萬人一下子壓到津南,你們壓力可就大嘍!"

詹才芳自信地回答道:"在這樣的大戰面前,誰甘落後呀!"這就是一代名將的底氣。

渡江戰役結束後,詹才芳繼續帶領46軍進軍中南,在林彪的指揮下,連續打了一個又一個勝仗,不到半年的時間裏,該軍就解放了湖南等地的數十座城鎮,深得林彪的賞識。

而作為一名身經百戰的將軍,詹才芳從來不居功自傲,相反,他對自己有著嚴格的要求,這種要求更是延續到了對子女的教育上。

在詹才芳的言傳身教下,五個子女都當了兵,而且都沒有依靠父親的幫助,從基層做起,任勞任怨,並且都榮立了三等功。

詹才芳的女兒詹小晶後來回憶起父親的教育,仍記憶猶新地說道:"父母養育和培養了我們,教會了我們怎樣做人,怎樣做事。父親既是慈父又是嚴父。"

1992年12月2日,詹才芳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

楊梅生:毛主席的第一個警衛員

1927年9月19日晚,秋收起義前夕,身為起義總指揮的毛澤東來到了文家市召開會議,誰知,剛走到門口,就被一個年輕的衛士給攔住了,說什麽都不肯放他過去。

"營長,門口有個姓毛的找你。"衛士立即向營長做了匯報,營長見是毛澤東來了,趕忙放行,並且笑著對衛士說道:"這是中央派來的毛委員。"

衛士得知後,連連向毛澤東道歉,因為他早就聽說過毛澤東的革命事跡,對他很是敬佩,這人就是楊梅生,毛澤東見他工作負責,還當面誇獎了他,就這樣,楊梅生成了毛主席的第一個警衛員。

1934年10月,由於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紅軍被迫進行了長征,此時,擔任警衛營營長的楊梅生染上了嚴重的瘧疾,但他卻依然堅持著與部隊一起行動。

1935年3月,警衛營行進到了茅台鎮一帶,突然,三架敵機呼嘯而來,不多時,好幾名戰士就倒在了血泊之中,楊梅生見狀立刻站起身來,指揮機槍連朝著敵機射擊,果然,其中的一架因為飛得太低被機槍擊中,事後,楊梅生因指揮有功受到了部隊首長的表揚。

縱觀楊梅生將軍的一生,他一直都是臨危不亂、沖鋒在前的,解放戰爭時期,他更是指揮所屬部隊從黑龍江一直打到了湘南,轉戰萬裏,戰功無數。

1955年,楊梅生將軍被授予了中將軍銜,他和老搭檔詹才芳、李中權一樣保持著軍人的本色,建國後一直低調謙遜,任勞任怨,在新的崗位上為國家和人民做著貢獻。

1978年1月9日,楊梅生因患肺癌在廣州軍區總醫院病逝,終年73歲,向他致敬!

李中權:"革命就是讓天下窮人都過上好日子"

李中權將軍在抗戰以後,大多數時間是作為詹才芳將軍的副手,一同指揮戰鬥的,他同樣為革命的勝利做出了貢獻,不過,與別的將領不同的是,他全家人都參與了長征。

李中權出生在四川達縣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家中排行老三,還有兩個哥哥、兩個弟弟和兩個妹妹,從小飽受地主的壓迫,生活困頓。

1928年,14歲的李中權在全家人的省吃儉用之下,來到了達縣第五高小讀書,在這裏,他從老師張愛萍那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從此堅定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畢業後不久,李中權就加入了紅軍,跟隨部隊打土豪、分田地,很快就成長為了一名年輕的指戰員,不過,也因為他表現得太過突出,成了當地國民黨反動派的眼中釘,上了通緝名單。

李中權對此毫不在意,他不僅自己參加革命,還動員全家人一起加入紅軍。

在他的影響下,大哥李忠泮緊跟著投身革命,成了紅三十三軍赤衛團政委,二哥李忠池和父親一起參加了當地的農會,妹妹李中珍擔任了碑牌河場蘇維埃政府婦女部長,妹夫石映昌還當了紅軍連長。

1934年秋,受到國民黨反動派的圍剿,紅軍離開了達縣,踏上了長征之旅,李中權也跟隨部隊一起轉移,只是讓他沒有料到的是,他的父母及四個兄弟和兩個妹妹都跟著部隊一起出發了。

原來,敵人早已把李中權當成了重點的抓捕物件,李中權的家也成了敵人的光顧之地,為了生存,也為了革命取得勝利,全家人共同參與了長征。

然而,長征路上,不幸卻一再降臨到了這個多災多難的家庭。

大哥李中泮因為一次意外不幸遇害,緊接著,二哥李忠池也在一次撤退的行動中,不幸與敵人遭遇,最終力戰身亡。

父親李惠榮原本是沒有參加紅軍的,他只是跟在隊伍的後面一起走,可有一次,他發現了紅軍的一名通訊員正在被敵人追捕,於是,他果斷和通訊員換了衣服。

結果,通訊員得救了,李惠榮卻被追上來的敵人無情地殺害,至於妹妹李中珍則犧牲在了紅軍過草地的時候,被沼澤無情地吞噬。

1936年3月,紅軍再次進入草地,途中,李中權遇到了病重的母親,此刻,他多麽想帶著母親一起走,或者留下來照顧母親,但是他不能,已經成為紅軍師級幹部的他為了把部隊帶出去,只能含著淚與母親分別。

幾個月後,母親在長途的奔波下病逝,臨終前,老人家還握著李中權弟弟妹妹的手囑咐道:"你們不要放棄,跟著紅軍走,一定要找到三哥。"得知訊息後的李中權失聲痛哭,但為了革命,他還是咬著牙走了下去。

後來長征勝利了,1937年的春節,李中權和幸存的兩個弟弟、一個妹妹在延安的窯洞裏團聚,此時,一家9口人只剩下了他們4個,其中,最小的妹妹只有9歲。

晚年的李中權每每想起長征時的經歷,都忍不住落淚,當記者問起他為何要當紅軍,為何要鬧革命時,老人家激動地說道:" 那時出來參加革命也好,參加長征也好,還不就是為了求生存圖解放,讓天下的窮人都能過上好日子。

真理往往是樸素的,李中權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革命的意義,2014年8月4日,李中權將軍在京病逝,享年100歲,向他致敬!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台或媒體的文章,本平台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本公眾號只用與學習、欣賞、不用於任何商業盈利、如有侵權,請聯系本平台並提供相關書頁證明,本平台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