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鄧公的父親不幸病逝,留下妻子夏伯根以及一個年幼的女兒鄧先群。彼時身在延安的鄧公對這一噩耗還渾然不知,夏伯根曾兩度寫信給鄧公,但因為山高路遠、交通不便,信始終未能送到鄧公手上。無奈之下,夏伯根只得獨自料理丈夫的後事,並全權擔負起撫養幼女的重任。
彼時的鄧先群剛滿周歲,還是個懵懂的稚童,對於世事不甚了解,一直到5歲之後,她的心智才慢慢成熟,她意識到自己生活在單親家庭,而母親是她唯一的依靠。在那個時代,女性想要生存下去實屬不易,要養孩子更是難上加難,夏伯根為了謀生計,每天起早貪黑,一刻也不敢停歇。懂事的鄧先群見母親如此勞累、繁忙,便主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幫母親分擔一部份生活壓力。
在成長過程中,鄧先群總是會聽母親提起素未謀面的大哥,也就是鄧公,母親直言鄧公是個大英雄,他正在做一件開天辟地的大事,如果成功的話,那全國的窮苦百姓就都能過上好日子。鄧先群因此對鄧公產生了濃厚的崇拜之情,同時也對革命萌發了好奇心,這為她以後走上革命的道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時間來到1948年,一支解放軍遊擊隊在轉移過程中遭到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十幾名同誌當場被打死,另有兩人被流彈擊中要害,生命垂危。遊擊隊接下來還要轉移,沒辦法帶著傷員一起走,只得找附近的老鄉收留傷員。可老鄉們都害怕國民黨施加報復,所以沒人敢收留遊擊隊的傷員,就在此時,夏伯根站了出來,她冒著殺頭的風險收留了受傷的遊擊隊員。
鄧先群看著母親將遊擊隊員帶回家,起初是有些害怕的,畢竟她還從未經歷過殘酷的戰爭,對於鮮血和硝煙保持著敬畏。但後來,母親告訴她這些人和鄧公一樣,都是為窮苦人鬧革命的英雄,她這才放下心裏的恐懼和戒備,開始和母親一起照顧受傷的戰士。
次年,解放軍進軍川渝,很快便解放了重慶和成都,等到西南地區的局勢稍稍穩定一些後,鄧公便派人去找夏伯根和鄧先群,並將他們母女倆帶到重慶和自己團聚。這是鄧先群第一次和傳聞中的大哥見面,未免顯得有些羞澀,鄧公見狀,便主動和鄧先群打招呼、攀談,努力拉近兩人的關系。最終,在鄧公的努力下,鄧先群內心的陌生感被一點點消解,她很快和鄧公熟絡起來,兩人的感情愈發深厚。
1952年,鄧先群跟著鄧公去了北京,並進入北京某幹部子弟學校讀書,1959年,18歲的她即將高考,考前鄧公咨詢了她的報考誌向,她斬釘截鐵地回答道:我要考軍校!後來,鄧先群果真以極為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哈軍工,主修飛彈專業。
就在鄧先群入學後不久,國家便進入困難時期,各類物資供應極度匱乏。哈軍工雖是國家重點單位,但後勤仍無法得到保障,學生們普遍都吃不飽肚子,每天餓得頭昏腦漲 。鄧先群本就貧血,長期的饑餓讓她的病癥進一步加重,她時常無故暈倒,晚上還會頭昏腦漲、意識模糊,好似在「神遊」一般。可即便如此,鄧先群還是咬牙堅持學習,靠著驚人的毅力完成了學業。
在學校期間,鄧先群也遇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栗前明同誌,兩人家世相當、興趣也相近,因此很快便互生好感,繼而談起了戀愛。1963年,兩人舉辦了婚禮,正式結為夫妻。婚後兩人還沒度完蜜月,便在黨組織的安排下開始工作,然而僅僅過了三年時間,鄧先群兩口子便遭到政治風波的牽連,被革職下放,在基層農場足足勞改了8年時間。一直到1975年,兩人才雙雙重回部隊,繼續開展戰略武器研究工作。
動蕩結束後,鄧先群被調離科研單位,轉往總政部任職,主要負責幹部管理以及組織工作。1993年,她因為功績突出而被授予少將軍銜,而她的丈夫則在同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95年,鄧先群離開部隊,轉入療養生活,晚年的她定居在一條小胡同裏,過著閑適、自在的生活。後勤部的同誌曾經想為鄧先群換一套大一點的房子,這樣她住起來也舒心,可她卻婉拒了後勤部的好意,直言自己在老房子裏住習慣了,不想「挪窩」。現如今,鄧老已經年近九旬,在此我們也祝願她長壽康寧、余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