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嘉靖皇帝在位45年,曾六次大赦天下,為何唯獨不肯放過一個人

2024-06-08歷史

【因為公眾號改版,新規定下文章推播會被刷掉,大家的公眾號首頁就看不到我們的推播了,為了不錯過彼此,動手給我們帳號加個星標

點選上方公眾號卡片→點選右上角...符號→選擇第一個「設為星標 」。

在歷史的記憶中,嘉靖皇帝是一位統治時間之長的君主,他的治世留下了諸多令人津津樂道的故事 。然而,其中最引人矚目的就是他六次大赦天下的舉措。

然而,盡管大赦天下,卻唯獨有一個人,他始終不願放過。這個人,是何等身份,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嘉靖皇帝為何唯獨對他如此堅決?今天就 讓我們一起追溯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一、聰明的小皇帝登基之路

1521年,明朝迎來了一位新的皇帝。這位年僅14歲的少年,正是後來聞名遐邇的嘉靖皇帝朱厚熜。當時,明武宗朱厚照駕崩後,朱厚熜作為儲君,準備進入紫禁城登基。

按照慣例,他應該從東安門進入,居住在文華殿。但這位聰明的小皇帝卻提出了一個要求:我要從午門進入,行天子大禮。這個要求立即引發了內閣首輔楊廷和的不滿。 ..................................................................................

楊廷和認為,朱厚熜應該繼承孝宗朱佑樘的嗣位,而不是自己的親生父親朱祐杬。因此,他堅持朱厚熜應該從東安門進入,以示繼承孝宗的身份。

但是,聰明的小皇帝並不買賬。他微微一笑,說道: "不讓我進午門?那我就不進了,這皇帝我也不當了,我先回家吃飯了。" 面對這位不願意認別人為父的固執少年,楊廷和只能妥協。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嘉靖對自己的生父身份是極其敏感的,寧可不當皇帝也不願意認別人為父。 ..................................................................................................

這就為後來的大禮議事件埋下了伏筆。朱厚熜的這一舉動,不僅展現了他的聰明智慧,也反映了他對自身身份的堅持。

作為一個14歲的少年,他已經具備了非凡的政治洞察力和決斷能力。他不願意被人強加身份,而是堅持自己的立場,這種獨立性和自我意識,為他日後的統治奠定了基礎。

楊廷和雖然是內閣首輔,但面對這位固執的小皇帝,也只能妥協。這說明,即使是最高層的權力者,也無法輕易壓制住一個有主見的君主。朱厚熜的這一舉動,為他日後的強勢統治奠定了基礎。

二、大禮議:你爹不是你爹的爭論

大禮議事件的核心,就是關於嘉靖皇帝的親生父親問題。一派人,以楊廷和父子為代表,認為嘉靖的"爹"不應該是他的親生父親,而是應該是孝宗皇帝。他們被稱為"繼嗣派"。

另一派人,以張璁為首,則認為嘉靖的"爹"就是他的親生父親,被稱為"繼統派"。對此,嘉靖皇帝高度評價:"此論出,吾父子獲全矣!"

這場關於 "你爹不是你爹" 的爭論,可以說是明朝政治史上最激烈的一場論爭。雙方都認為自己的觀點更加合理,因此展開了一場持久的口水戰。楊廷和退休後,由他的兒子楊慎繼承了"繼嗣派"的旗幟,繼續與"繼統派"展開爭論。

楊慎更是發起了著名的 "左順門事件" ,帶領200多名官員前去哀悼,並喊出了 "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 的口號。

這場爭論的背後,反映了明代士大夫內部的復雜利益糾葛。"繼嗣派"認為,嘉靖應該繼承孝宗的嗣位,這樣可以確保王朝的穩定傳承。

而"繼統派"則認為,嘉靖應該繼承自己的親生父親,這樣更符合傳統的"兄終弟及"原則。雙方都試圖透過自己的觀點,來維護自身的政治地位和利益。

嘉靖皇帝聽聞"左順門事件"後,直接下令將這些官員全部挨大板。這場面蔚為壯觀,也彰顯了嘉靖皇帝的強硬態度。他不願意被人強加身份,而是堅持自己的立場。這種果斷的決斷力,也為他日後的統治奠定了基礎。

三、大禮議的余波

大禮議事件的結果,不僅影響了嘉靖皇帝的登基過程,還造成了明代中後期惡性黨爭的開端。在大禮議中被打了屁股的楊慎,傷害沒養好就又被流放到雲南。

當時的雲南可不是什麽好地方,楊慎在那裏度過了三十多年的艱難歲月。即便到了可以回家的時候,楊慎的申請也一直沒有得到批準。最後,他自作主張溜回了老家四川,但四川官員又把他送了回去,生怕得罪皇帝。

嘉靖皇帝在位45年,6次大赦天下,卻始終不原諒楊慎。最終,楊慎客死異鄉,臨終前留下了那首著名的【臨江仙】。楊慎的遭遇,反映了嘉靖皇帝的報復心理。

作為一個強勢的君主,他不願意容忍任何對自己的挑戰。即使是在大禮議事件中被打屁股的楊慎,也逃不脫嘉靖的報復。這種做法不僅損害了朝廷的公信力,也加劇了士大夫內部的矛盾。

除了對中國文學史的貢獻外,大禮議事件的另一個後果,就是開啟了明代中後期的惡性黨爭。在此之前,明代士大夫的爭論多集中在與皇帝的對抗上,還算是一種健康的制衡力量。但大禮議事件後,士大夫的爭論轉向了互相攻訐,沒有了底線。

同時,這種黨爭還常常表現為道德爭論,雙方都舉起道德的大棒,不講是非,而是揪住動機,指責對方是壞人。這種做法不僅降低了爭論的品質,也使得雙方陷入撇不清的泥潭,拉低了行政效率。因此,大禮議事件造成的惡果是長遠的,甚至可以說是明朝滅亡的伏筆。

結語

從一個小小的 "你爹不是你爹" 的爭論,到最終引發明代中後期的惡性黨爭,這段歷史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啟示。政治鬥爭中,不應該過於執著於道德論點,而是要客觀理性地分析問題的實質。

同時,士大夫內部的團結合作,也是維護王朝穩定的關鍵所在。歷史的教訓,我們應該引以為戒。讓我們一起探尋更多鮮為人知的明朝往事,感受這個曾經輝煌的王朝,最終走向衰落的縮影。

明朝的興衰,折射出了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特點和弊端。只有深入了解這些歷史,我們才能更好地認識和改變當下的政治生態,為中國的未來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免責聲明】文字、圖片等素材來源網路,如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