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平津戰役前,48軍幹掉國軍3個團解放密雲,為何還挨了西柏坡批評

2024-05-25歷史

遼沈戰役結束後,蔣介石制定的「東北求穩定,華北求鞏固」的計劃全部落空。

面對即將入關的東北野戰軍,蔣介石和華北「剿總」總司令傅宜生開始盤算起來。

按照一般的戰爭規律,東北野戰軍在經過了像遼沈戰役這樣的大戰之後,全軍休整三個月到半年時間是很正常的。這就是說,國民黨軍仍有時間來調整戰略部署。

因此,南京國民政府「國防部」給蔣介石提供了兩個方案。

第一個方案:

趁華東野戰軍全力進行淮海戰役之際,華北的國民黨軍主力突襲兵力空虛的濟南,然後,華北的國民黨軍主力留在山東地區。

這樣做的好處在於:

其一、奪回戰略要地山東。

其二、牽制華野在淮海戰役的兵力,變相為徐州杜聿明集團提供支持。

其三、華北的國民黨軍隊可以撤出,隨時可以透過海路運到長江以南地區,加強江淮一帶的軍事實力。

第二個方案:從塘沽坐船走海路撤到長江以南。

圖片來自網路

如果僅從單純的軍事觀點來看,國民黨軍的方案還是有可取之處的。

東北野戰軍雖然需要時間休整,但入關是肯定的。到那時,華北將成為前線,早晚也將失去。與其這樣,還不如趁著東北野戰軍沒入關的這個間隙期把部隊撤到南方,增強在江淮一帶的作戰力量。

淮海戰役雙方廝殺正酣,勝負還未見分曉。如果此時華北的國民黨軍突然出現在華東野戰軍側後,將會給華野帶來極大的威脅。

西柏坡之所以要把「小淮海」打成「大淮海」,其目的就是要把國民黨軍主力盡數殲滅在長江以北。可如果蔣介石按照把華北軍隊全部撤離的方案行事,西柏坡不僅實作不了在長江以北殲滅國民黨軍主力的意圖,反而會造成淮海戰役整體戰略的失敗。

既然如此,蔣介石為何不選擇撤退這個方案呢?

蔣介石也有他的「難處」。

首先,放棄華北將使南京國民政府在政治上處於嚴重不利地位。

其次、船只噸位不足使得蔣介石根本無力在短時間內把華北50余萬大軍撤到安全地帶。

再者,傅宜生會同意跟隨中央軍南撤嗎?這是令蔣介石非常頭疼的地方。

在國民黨「國防部」拿出這兩個方案之前,傅宜生就已經在尋找退路了。

在他看來,即便要撤退,他的部隊也絕不能撤到長江以南去。先不說自己的部下大多數都是西北人,不適應南方的氣候,即便真的撤到了南方,以後自己就要面對寄人籬下的窘境甚至於被蔣介石吞並。因此,撤到南方絕不可行。

其實,在傅宜生剛就任華北「剿總」總司令時,老謀深算的閻錫山就給傅宜生設計了三個方案。

一是扼守唐山、塘沽一線,堅決阻止東野入關;二是撤到西北,與閻錫山、西北三馬連成一片;三是「死守」北平。

可一來,當時東北的局勢還未惡化,二來,傅宜生也知道,這是閻錫山為了把自己和他「捆綁」在一起的陰謀,就未予采納。

可是,遼沈戰役打響之後,形勢逼迫傅宜生必須要做出選擇。為此,傅宜生的部下也為他設計了三個方案。

一是,全軍撤往西北;二是,放棄承德、張家口和保定,以一部份兵力控制北平,主力則控制天津、塘沽出海口,以備形勢危急時走海路撤到南方;三是,傅宜生的嫡系部隊撤往西北,中央軍則留在平津地區。

傅宜生經過反復思考後認為,第一方案不可取。西北地瘠民貧,沒有條件養活50余萬大軍;第三方案也不可取,如果按照該方案行事,這豈不就是分裂了嗎?

第二方案基本可行。可要放棄張家口和保定,傅宜生又覺得在遼沈戰役局勢尚未明朗的時候就放棄這兩塊戰略要地不劃算。

因此,傅宜生部份采用了第二方案,即把華北的軍隊一分為四,在北起張家口,南至保定的平、張、津、保地區分兵把守,形成了一座一字長蛇陣。尤其在天津和塘沽地區集結重兵,並把陳長捷從西北一個本是肥缺的聯勤總部第八補給區司令給調到了天津做警備司令。

華北的國民黨軍經傅宜生這樣一布置,就有了向西、向南、向東三條逃跑路線。

另外,傅宜生還準備了隱蔽的一手,即與共產黨和談。

西柏坡的眼睛是「雪亮」的,即便傅宜生想要和談,但偉人仍然擔憂傅宜生會南撤。

雖然說南撤是傅宜生在萬不得已下的選擇,但也不得不防。

圖片來自網路

為此,西柏坡確定了與華北國民黨軍的作戰原則:

「抑留傅宜生部隊於平、津、張、保地區,待到東北部隊入關後,協同華北部隊徹底殲滅該敵。」

在這個戰略原則的指導下,華北野戰軍第3兵團包圍了綏遠省省會歸綏(今呼和浩特市)、冀中軍區第7縱隊向保定發起進攻、華北野戰軍第2兵團準備隨時向張家口發起進攻。

這就意味著,華北野戰軍要從西、南兩個方向封堵死華北國民黨軍逃跑之路。如果戰役目標實作,華北的國民黨軍就只剩下向東走天津、塘沽這一條路線了。

可就在華北野戰軍第3兵團準備向歸綏發起進攻之時,楊成武突然接到了命令,停止攻打歸綏。與此同時,對山西太原和保定的攻擊也停止。這是為什麽呢?

原來,偉人認為,如果攻占了歸綏,很有可能會促使傅宜生主力提前西撤。以華北野戰軍第3兵團一個兵團的力量是無法完成既攻城又打援的任務的。

當下最好的辦法是,對歸綏、太原和保定三地采取「圍而不打」的策略,只要這三地的國民黨軍存在,傅宜生勢必不能撒手不管,他只能一面要求守軍堅守,另一面派出援兵,這樣就會起到既拖住華北國民黨軍,又使其兵力分散的目的。

在圍困國民黨軍的同時,東北野戰軍也要快速入關,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因為以當時華北野戰軍的實力,是無法單獨戰勝華北國民黨軍的。一旦傅宜生強力突圍,無論是在哪個方向上,華北野戰軍都沒有必勝的把握。

為此,西柏坡給東野提了兩個意見供其參考:

其一、東野於11月25日入關。

其二、東野按照原計劃休整到12月中旬。傅宜生要撤退就讓他撤退。待到東野入關後沿著平漢路南下再尋機殲滅之。

在東野接到電報的第二天,西柏坡給東野又來了一封電報,命令東野結束休整,立即入關。

為了給東野入關爭取的時間,並進一步抑留傅宜生部主力部隊於華北地區,西柏坡決定,首先攻擊由傅宜生部駐守的張家口,迫使其派兵西援,進而拖住整個華北地區的國民黨軍。

其實,為了把傅宜生抑留在華北,西柏坡早就做出了安排。遼沈戰役結束不久,10萬人馬的東野先遣兵團就已經秘密入關,駐紮在河北省薊縣(今天津市薊州區)地區,待機而動。

先遣兵團由東野4縱(41軍)和11縱(48軍)組成,又加強了三個獨立師和一個騎兵師,堪稱是兵強馬壯。

11月27日,平張線作戰部署確定,華北野戰軍第3兵團向張家口守敵發起進攻,吸引傅宜生派兵來援;華北野戰軍第2兵團集結於易縣以北地區待機;先遣兵團在北平東北的平谷地區集結。

待到第3兵團抓住敵軍之後,先遣兵團立即超越密雲、懷柔、順義地區的敵軍,向延慶、懷來地區靠近並相機作戰。

果然,在楊成武兵團向張家口之敵發起進攻之時,傅宜生派出了以35軍為主力的援軍。

待到第35軍攻占萬全,接近張家口的時候,東野先遣兵團迅速出動,直撲懷來和南口,切斷北平胡懷來之間的聯系。

圖片來自網路

民國時期的軍閥,尤其是一些小軍閥們都有個特點,那就是對自己的部隊愛逾性命。因為他們都知道,部隊就是他們能夠生存下來的本錢。

這就意味著,只要把傅宜生在張家口的第105軍、來救援的第35軍、懷來的第104軍拖住,傅宜生就一定不會逃跑。

第35軍雖然是傅宜生的「王牌」部隊,但也僅是個半美械部隊而已,其戰鬥力雖然很強,但也沒強到能夠和整編第74師、整編第11師這樣的部隊抗衡的地步。

但35軍卻是傅宜生的「心頭肉」,是他在軍界安身立命的本錢,一旦有失,他不僅失去了在軍界立足的本錢,還失去了和共產黨討價還價的資本。

因此,無論攔截第35軍也好,殲滅其也罷,都不是根本目的,讓傅宜生徹底失去希望,老老實實地坐在談判桌前才是根本目的。

可就在東野先遣兵團向懷來急進的時候,一樁意外發生了。

原來,在本應繞過而行的密雲縣城發生了一場激烈的戰鬥。

按照作戰部署,東野先遣兵團應對密雲縣城視而不見,或者僅用後續部隊解決即可。因為他們的任務是趕到懷來,封堵死第35軍和第104軍的撤退之路。

可東野先遣兵團司令員程子華認為,如果不拿下密雲,就不能控制潮河和白河交匯之處的渡口。不控制渡口,先遣兵團後續的載重車輛和物資將無法順利透過。因此決定拿下密雲。

以先遣兵團的戰鬥力來看,打下密雲是很容易的事。據戰前偵察,密雲城內僅有一個保安團和警察,最多不過兩千人,負責攻打密雲的第11縱(第48軍)僅需要派出一個師就可以拿下。

先遣兵團入關時每個軍約有5萬人,一個師就有15000余人,用1個師打1個團,那還不是手到擒來的事?

可戰鬥一打響,程子華和兵團參謀長黃誌勇就發現之前的情報有誤,密雲城內的敵軍已經增至四個團。

原來,傅宜生此時已經開始收縮兵力,北平外圍的一些小據點紛紛被放棄。原本駐守在外圍的第13軍464團、465團和890團都撤到了密雲,再加上密雲原有守軍,敵軍共有4個團7000余人。

敵情有變,原來部署的以11縱第31師攻城的計劃也隨之改變,已經渡過潮白河的第32師回轉頭來加入到攻城戰中。

經過一天血戰,密雲被11縱拿下,殲滅敵軍6千余人。

可是,由於耽誤一天了時間,就給西柏坡部署的殲滅第35軍的計劃帶來了很大的變數。

由於懷來的口子沒有被封住,第35軍很有可能在敵懷來守軍第104軍的接應下逃跑。

因而,雖然11縱在密雲打了勝仗,一天之內殲滅了敵軍四個團,但仍然遭到了西柏坡的嚴厲批評:打草驚蛇。

密雲失守的訊息令傅宜生大吃一驚,立即加大了對北平周邊的空中偵察。偵察的結果更令傅宜生吃驚,空軍報告,東野的部隊正從東、西兩面向平張線調動,這就意味著東北野戰軍已經提前入關了。

為此,傅宜生緊急下命令,張家口的第35軍和104軍第258師迅速脫離張家口向北平靠攏。

一次由西柏坡精心部署的計劃,卻由於11縱擅自攻打密雲的而被破壞。

幸虧華北野戰軍第2兵團第12旅的頑強抵抗,為第2兵團大部隊的趕來爭取了時間。再加上第35軍軍長郭景雲一次次莫名其滅的低階失誤,耽誤了撤退時間,華北野戰軍第2兵團才得以把懷來這個口子給紮上。

不然,從東野先遣兵團11縱再到華北野戰軍第2兵團,都是要鑄成歷史大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