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被誤解了千年的古話,後兩句更是鮮有人知!

2024-05-25歷史

【因為公眾號改版,新規定下文章推播會被刷掉,大家的公眾號首頁就看不到我們的推播了,為了不錯過彼此,動手給我們帳號加個星標

點選上方公眾號卡片→點選右上角...符號→選擇第一個「設為星標 」。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孝道是非常重要的一部份,孝是我們為人處世的一項基本準則。

孝為德之本,百善孝為先。

很多時候我們評價一個人的人品,首先要看的就是他對於父母的態度。

............................................................................................................

日常生活中大家經常會聽到這麽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

大多人以為是說最大的不孝順,就是沒能為家族續上香火,傳宗接代。

............................................................................................................

但事實是什麽呢?你知道三大孝都是什麽嗎?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

............................................................................................................

原意是:不孝的表現有很多,以不盡後輩的本分為最,舜娶妻子的時候沒有告訴父母,是沒有盡到後輩的責任。

............................................................................................................

古時候常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大事要一切聽從的父母的安排,舜結婚沒有稟告父母就是沒有盡到自己的本分,也就是「不孝」。

............................................................................................................

古文中的「三」並不是指的有三件事,而是表示一個虛數,形容很多。

「無」的意思是:沒有盡到……的責任。

沒有盡到作為後代的責任,這叫無後。

那為什麽現在人們都會把「無後為大」理解為沒有後代呢?

漢代學者趙岐在【十三經註疏】中說:

於禮有不孝者三。

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

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

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

這裏就是趙岐把孟子的意思給曲解了,很明顯,趙岐把「無後」理解為了「沒有後代」,並表示沒有後代是最大的不孝順。

今天我們所認為的「無後為大」,也大都是如此意思,在如此重視傳承與孝道的民族文化熏陶之下,也稱得上是合情合理。

那麽,另外兩個又是什麽意思呢?

阿意曲從,陷親不義

意思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

這體現了孝道在中華傳統思想中的進步。

孔子【孝經】上說:「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

就是說要順從、唯唯諾諾,哪怕明知道長輩有錯,也要認可,不能指出。

而到了孟子時代,儒家思想已經開始反思,對於這種情況,孟子的儒家思想認為這就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即不孝。

這是一種思想上的進步,因為父母也是人,父母也會犯錯。

特別是在現代社會,由於父母們有時候未必有機會接觸到社會上的新鮮知識,比較容易上當受騙。

這時候,就需要子女幫助父母們多多學習,多多提高。

家貧親老,不為祿仕

意思是: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

古時候,寒門子弟通常只有透過仕途才能出人頭地,若是胸無大誌,無法照料好父母,便是不孝。

放到現代來說,在父母年邁,家庭比較貧困的情況下,做子女的如果不好好工作,讓父母過上不愁吃穿的生活,這也是一種不孝。

因為父母為了孩子,也一定付出了很多辛苦,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才讓孩子們能健康成長,衣食無憂。

為人子女,若不能讓父母安享晚年,那必然是一種不孝順的表現。

雖然趙岐與孟子對於「無後為大」的理解有所分歧,但是弘揚孝道精神,在現代社會也是必須的。

我們應註重的是如何盡好孝道,而不必過分糾結個別字詞。

孔子曾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孝道的本質在於德,來源於教化。無論哪個時代,傳揚孝道,培養孝心,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孝道是非常重要的一部份,孝是我們為人處世的一項基本準則。

孝為德之本,百善孝為先。

很多時候我們評價一個人的人品,首先要看的就是他對於父母的態度。

日常生活中大家經常會聽到這麽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大多人以為是說最大的不孝順,就是沒能為家族續上香火,傳宗接代。

但事實是什麽呢?你知道三大孝都是什麽嗎?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

原意是:不孝的表現有很多,以不盡後輩的本分為最,舜娶妻子的時候沒有告訴父母,是沒有盡到後輩的責任。

古時候常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大事要一切聽從的父母的安排,舜結婚沒有稟告父母就是沒有盡到自己的本分,也就是「不孝」。

古文中的「三」並不是指的有三件事,而是表示一個虛數,形容很多。

「無」的意思是:沒有盡到……的責任。

沒有盡到作為後代的責任,這叫無後。

那為什麽現在人們都會把「無後為大」理解為沒有後代呢?

漢代學者趙岐在【十三經註疏】中說:

於禮有不孝者三。

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

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

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

這裏就是趙岐把孟子的意思給曲解了,很明顯,趙岐把「無後」理解為了「沒有後代」,並表示沒有後代是最大的不孝順。

今天我們所認為的「無後為大」,也大都是如此意思,在如此重視傳承與孝道的民族文化熏陶之下,也稱得上是合情合理。

那麽,另外兩個又是什麽意思呢?

阿意曲從,陷親不義

意思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

這體現了孝道在中華傳統思想中的進步。

孔子【孝經】上說:「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

就是說要順從、唯唯諾諾,哪怕明知道長輩有錯,也要認可,不能指出。

而到了孟子時代,儒家思想已經開始反思,對於這種情況,孟子的儒家思想認為這就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即不孝。

這是一種思想上的進步,因為父母也是人,父母也會犯錯。

特別是在現代社會,由於父母們有時候未必有機會接觸到社會上的新鮮知識,比較容易上當受騙。

這時候,就需要子女幫助父母們多多學習,多多提高。

家貧親老,不為祿仕

意思是: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

古時候,寒門子弟通常只有透過仕途才能出人頭地,若是胸無大誌,無法照料好父母,便是不孝。

放到現代來說,在父母年邁,家庭比較貧困的情況下,做子女的如果不好好工作,讓父母過上不愁吃穿的生活,這也是一種不孝。

因為父母為了孩子,也一定付出了很多辛苦,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才讓孩子們能健康成長,衣食無憂。

為人子女,若不能讓父母安享晚年,那必然是一種不孝順的表現。

雖然趙岐與孟子對於「無後為大」的理解有所分歧,但是弘揚孝道精神,在現代社會也是必須的。

我們應註重的是如何盡好孝道,而不必過分糾結個別字詞。

孔子曾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孝道的本質在於德,來源於教化。無論哪個時代,傳揚孝道,培養孝心,都是不可或缺的。

【免責聲明】文字、圖片等素材來源網路,如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