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約 3400 字
閱 讀 需 要 10 分 鐘
想象一下,一個身穿龍袍的皇帝,手裏捧著一杯冒著熱氣的巧克力奶,如果古代有朋友圈,他會不會定位紫禁城,曬出一張右手拿著奶茶杯,左手比著剪刀手的照片,配文「休閑一下」?別以為這只是個笑話,在故宮博物院神武門外的咖啡廳,就有一款名為「康熙最愛的巧克力」的熱飲,正風靡一時。
先等會兒,康熙?巧克力?這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兩者,怎麽聯系到一起的?
被誤以為是西方特效藥的「綽科拉」
其實,康熙帝與巧克力的淵源,大概源於一次生病。康熙三十二年 (1693) 五月,康熙帝不幸感染瘧疾,連日高燒不退,太醫院所有藥方均不起作用。這時, 正在京供職的法國傳教士白晉、張誠獻上了一 種名為金雞納霜的藥品,康熙喝下後,竟然光速康復。金雞納霜還有一個更為熟知的名字——通寧,乃治療瘧疾的特效藥。此後,康熙帝便對西藥產生了濃厚興趣。而當時入宮的西方傳教士恰有飲用巧克力的習慣,遂引起了康熙帝的好奇,誤以為綽科拉 (巧克力) 也是一種西方特效藥。
康熙四十四年 (1705) 六月,羅馬教廷特使多羅抵達廣州,帶來內、外科醫師和一批西藥,準備進獻。康熙帝聞聽此事,特意下旨給武英殿總監造赫世亨:
著赫世亨至鐸羅(即多羅)處,倘若鐸羅多帶有「deriyaga」(滿文音譯,漢文轉寫為「德裏雅噶」,據說是以毒蛇為原料制成的西藥),可以索取。倘若所帶無多,不必索取,俟抵廣州之後覓得之後,寄來亦可。倘有「cokola」(即「綽科拉」,巧克力),亦可索取。
赫世亨遂與多羅接洽,多羅將四兩五錢「deriyaga」和一百五十塊綽科拉送 與赫世亨。赫世亨又向傳教士鮑仲義詢問制作綽科拉的配方,鮑仲義稱綽科拉產於美洲、呂宋等地,由八種原料混合制成。其中肉桂、秦艽、沙糖,中國皆產, 而「gagao」「waniliya」「anis」「ajuete」「megajuoce」 (皆為滿語發音的轉寫) 中國不產。據當代學者推測,以上五種物品類似於英文發音cocoa (可可) 、vanilla (香草) 、anise (茴香) 、agent (一種添加劑) 、milk (牛奶) 。
遺憾的是,鮑仲義並不知道這八種原料的配比和調變方法,只是簡單描述了飲用方法,即將綽科拉放入銅制罐子或銀制罐子煮開的糖水中,用黃楊木撚攪勻後,便可飲用。於是,赫世杭特地制造了銀罐與黃楊木撚,裝於木匣之內,並挑選出五十塊綽科拉放入簸籮內,呈送康熙帝,其余綽科拉和「deriyaga」則轉交大內保存。康熙帝朱批「知道了」,並命赫世亨將綽科拉「益於何種身體,治何種病」搞清楚,暫時不用將此物寄來。
康熙四十五年 (1706) 五月二十七日,赫世亨再次上奏康熙帝,稱與鮑仲義交流後獲知:
「cokoladi」(上篇奏折寫為「cokola」,均指巧克力)非藥物,猶如「ameriga」(美洲)地方之茶葉,一日或一次或兩次飲用。凡為老人,或胃功能弱者,又腹內有寒氣者,腹瀉者,消化不良者,均可飲用。尤其在增加胃熱以消化食物方面,頗有益處。內熱發燒者,患有癆病者,蘇醒過來者,痔瘡流血者,以及瀉血者,均不宜飲用。
此後,康熙帝的朱批又是只有「知道了」三字,綽科拉便再無下文。 或許是康 熙帝認為這種飲品並非藥物,不具藥效,又有如此之多食用禁忌,頓時心生厭煩。另一面,作為綽科拉「供貨商」的多羅,也因來華後對儒教的排斥,遭到康熙帝厭惡。綽科拉「入宮」之路戛然而止,直到兩百年後,才再次進入中國。
縱觀綽科拉「入宮」前後可以發現,康熙帝並沒有將其視作甜食和飲品,最初只誤認為是特效藥,獲知其為保健品後,便興味索然,不再關註。綽科拉的故事雖令人遺憾,但其實反映出康熙帝對西藥與西醫的重視,歷史 上,他甚至還在宮中建立了醫學實驗室與藥房。
洋醫在 北京 : 康熙時期的西醫與 西藥
康熙四十七年 (1708) ,康熙帝再次患病,據說病情日沈、健康日衰,當時的耶穌會士羅得先配置了一種神秘液體,止住了康熙帝嚴重的心悸,又讓他服用下產自加那利群島的另一種液體,康熙帝很快康復。令人想不到的是,這兩種液體竟然就是當今的葡萄酒。
大病初愈的康熙帝很是高興,下諭:
「西洋上品葡萄酒乃大補之物……每日進葡萄酒幾次,甚覺有益,飲膳亦加,今每日竟進數次,朕體已經大安。」
並要求傳教士多多進貢葡萄酒。轉年,各地傳教士便開始火速上貢,西洋人殷弘緒進獻西洋葡萄酒六十六瓶、哈爾各斯默一瓶。建昌府天主堂馬若瑟進獻格爾默斯一瓶、洋酒四瓶,臨江府天主堂傅聖澤進獻洋酒八瓶,撫州府天主堂沙守信進獻洋酒六瓶,九江府天主堂馮秉正進獻洋酒六瓶。
康熙帝對西方醫藥學知識的關註早就開始,他曾命西方傳教士教授解剖學知識,並轉譯、撰寫解剖學著作。康熙時期的【欽定格體全錄】,便是轉譯迪奧尼斯【根據血液流動和新發現而寫的人類解剖學著作】和以湯瑪斯·巴爾托林【解剖學的四次革新】而成。對於西藥的重視,更是無以復加。
法國傳教士白晉、張誠編有一部滿文本【西洋藥書】,曾記錄一種名為「ruleboboerladu」 (漢字轉寫為「如勒伯伯爾拉都」) 的藥。康熙三十五年 (1696) ,在 親征噶爾丹之役中,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突患重疾,康熙帝便將如勒伯伯爾拉都盡數賜予薩布素。康熙四十四年 (1705) ,保壽阿哥 (康熙之侄) 頭迷身軟、胸脅腹痛、嘔吐氣短,太醫施以如勒伯伯爾拉都,病情乃好轉。康熙四十五年 (1706) ,七阿哥胤祐患病,同樣服用如勒伯伯爾拉都,氣色、食欲大為改善,甚至能夠騎馬出行。在清代史料中,類似記錄還有很多。那麽,如勒伯伯爾拉都究竟是什麽藥呢?
根據【西洋藥書】記載,如勒伯伯爾拉都是西洋傳教士制造的一種糖漿露劑,主要原料為珍珠、寶石,采用水蒸氣蒸餾法制備,經過多次蒸餾、提煉、合成,再加入糖,方能制作成藥。這種藥產量極其有限,康熙時期一次制藥記錄才得到二斤三兩。其對心臟疾病、頭暈昏迷、氣虛煩躁都具有良好療效,還能夠強身健體、化痰降熱、舒心助眠、和胃補氣,用途極為廣泛。
言至於此,不免可以發現,康熙時期已能夠制配,甚至創制西藥。其實,當時宮中已設立了「醫學實驗室」,實驗室內的西方傳教士,采用化學制藥手段研制西藥,用於醫療救助。這個「醫學實驗室」可能於康熙二十八年 (1689) 左右創立於養心殿內。彼時,為承造、維修宮內各種器用,朝廷建立了一批作坊,「醫學實驗室」很可能就在其中。實驗室的器具多為銀制,故宮博物院現藏的康熙款「銀質制藥器具盒」即其中之一。制配西藥之余,還研制出如肺胸舒丸等中西醫結合藥品。
除了醫學實驗室,清宮還在武英殿旁設立了西藥房,在當時被稱為露房,又稱為西洋堂。露房有庫掌 (掌庫之官) 一人 、拜唐阿 (無品級的雜役人員) 六人 、領催一人、醫生四人,合計十二人。房內貯藏有各種西洋藥露、鼻煙、胰子 (肥皂) 。戶部右侍郎姚文田之子姚衡在【寒秀草堂筆記】中記載,康熙時期露房內有西藥一百二十余種。這些藥品廣泛運用於宮內外醫療,清代各種史料多有介紹。至嘉慶年間,露房內充盈的西洋藥露甚至已成為膏狀,「匙匕取之不動」。可以說,康熙時期盛極一時的西醫與西藥,不僅是西方先進制藥技術傳入中國的見證,更是一個東西方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獨特視角。
總之,作為一種被誤會的「西藥」,巧克力最初傳入中國,是作為保健藥品,而非甜品飲料。康熙四十四年 (1705) 的「綽科拉入宮」事件,就這樣意外地將「巧克力」「康熙帝」「西醫」這三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詞一並留在了歷史上。
參考文獻:
1. (法)張誠:【張誠日記】,北京:商務印書館,1973年。
2. (法)白晉:【康熙皇帝】,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3.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海外漢學研究中心合編,安雙成編譯:【清初西洋傳教士滿文件案譯本】,鄭州:大象出版社,2015年。
4. 金其斌:【音譯研究 歷史和文化的視野】,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22年。
5. 李逢源:【康熙朝西洋傳教士宮廷制藥探究——以「如勒伯伯爾拉都」為中心的考察】,【故宮學刊】2023年第1期。
6. 周乾:【巧克力:讓康熙誤會的「西藥」】,【科技日報】2023年12月29日。
7. 周乾:【清代宮廷裏的西藥與西藥房研究】,【白城師範學院學報】2024年第1期。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END
作者 | 陳昊
編輯 | 胡心雅
排版編輯 | 鄭美玲(實習)
校對 | 古月 彥文
國歷好物
足不出戶暢讀
【國家人文歷史】雜誌
點選下方圖片或
長按下方圖片辨識二維碼
把歷史私教裝進口袋裏
「 在看 」的永遠1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