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北宋「畏遼」情緒的開始:高粱河之戰,一場影響深遠的心理大潰敗

2024-03-30歷史

—— 以下內容為商城廣告 ——

關註微信公眾號「水煮商城」查詢訂單、物流

01

北宋的心病:幽雲十六州

北宋禁軍,其本源可追自後周世宗柴榮。柴榮登基以後,鑒於原禁軍侍衛親軍舊勢力盤根錯節,不聽號令,於是著手組建新軍,即殿前司禁軍。負責組建這支禁軍的武將,就是未來的大宋官家,當時的柴榮心腹趙匡胤。

趙匡胤也是靠著這支軍隊,最終建立了北宋。這支軍隊在北宋初年是極為驕傲的,可以說兵鋒所指,所向披靡。在太宗趙光義登基時,這支軍隊已經平滅了後蜀、南唐、荊南、南漢等南方諸國,整個中華傳統勢力範圍內,只有兩個地方還未被這支軍隊征服:盤踞太原的北漢和被契丹遼國占領的幽雲十六州(也稱燕雲十六州)。

當時東亞形勢圖

北漢是「五代」中後漢的殘余勢力,雖然占據表裏山河的山西大地,但是對於中原王朝來講,早已是囊中之物。而幽雲十六州,自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將其割給遼國已經近40余年,後晉、後周都曾經嘗試收復燕雲,但是並未成功。

幽雲十六州,以太行山為界,分山前和山後,如同一把利劍懸在河北平原之上。幽雲十六州對於中原王朝和遼國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中原王朝失去了這一戰略要地,遼國騎兵就可以長驅直入河北平原,突擊無險可守的帝都開封。

而遼國得到燕雲後,從此與以往的匈奴、柔然等北方政權有了本質的區別,即解決了遊牧民族最弱的一環:無固定的糧食、金銀來源的問題。遼國從此成為了一個集遊牧、漁獵、農耕三位一體的強大文明,再也不是一個一場暴風雪就能讓人畜損失過半、可能消失在浩瀚歷史中的草原文明了。

幽雲十六州

頂著巨大壓力登基的新皇宋太宗趙光義是個有野心的皇帝。這裏多說一句,趙光義登基,壓力有多大呢?一上來就封三弟趙廷美為齊王兼開封府尹(親王尹京,在五代這是隱儲君的標致),太祖的長子德昭為武功郡王,並且下詔太祖子、齊王趙廷美子均稱為「皇子」。

這意味著什麽呢?就是太祖的子孫、齊王趙廷美的子孫也是可以繼承皇位的。可以說,趙光義登基伊始,能給宗族的都給了出去,這也側面反映出趙光義得位之後的心虛。這樣的皇帝,最需要的是什麽呢?是威望。怎樣得威望呢?平滅北漢,收復燕雲。

宋太宗趙光義劇照

02

乘勢北伐,圍困幽州

太平興國四年正月,宋太宗開動戰爭機器,先以名將潘美、崔彥進為大帥,後禦駕親征率領北宋禁軍直撲太原,僅五個月就滅掉北漢。正當眾將高高興興準備受賞班師回朝之時,眾人卻發現皇帝陛下準備移鎮北上,非但沒有獎賞平滅北漢之功,反而流露出要驅疲敝之師直接奪回燕雲的意圖。

此時,太原重兵雲集,之前滅漢的主要將領潘美、崔彥進等俱在,他們遠比文人皇帝趙光義更懂兵。大戰過後,賞銀未至,怎麽可以再開戰端呢?

這時候畢竟是北宋初年,五代遺風嚴重,軍人打仗,為的是錢。但這些將領大多是太祖時候的舊人,因此不敢開口直言進諫。這時候,殿前司禁軍的三把手,殿前司都虞侯崔翰站出來說:「所當乘者,勢也;不可失者,時也。乘此破竹之勢,取之甚易」。崔翰此言,甚合趙光義之意,太宗大喜,下令樞密使曹彬繼續調集眾軍北上,殺向幽雲十六州,軍隊不下於20萬。

趙光義此舉,一是在平滅北漢過程中,曾經圍點打援,野戰擊敗了遼國援軍,因此心理上覺得遼國不過如此,產生輕蔑之心。二是,他認為遼國肯定不會料到,宋軍會不顧疲憊直接殺向燕雲,這不就是兵書上所說的「攻其不備」嗎?但是,太宗皇帝不知道的事,早在他圍攻太原之時,遼國的北院大王耶律奚底早已經率領部份騎兵駐守燕雲,防止宋軍北上了。

但是,這是支自後周以來百戰百勝的軍隊,大軍翻越太行山進入燕雲地區,僅用了十天,就突擊到了幽州城南附近。一路上,易州、涿州的遼軍望風而降。幽州之戰正式開始。

幽州之戰

此時,遼南京幽州城守將是未來的遼國第一權臣,漢人韓德讓。其家族雖為漢人,但是對遼國確是肱股之家,社稷之臣。宋軍先鋒傅潛在幽州城北巡哨,正遇上駐守城北的遼國北院大王耶律奚底。大宋驕傲的禁軍怎會放過這股遼軍,直接殺了上去,野戰戰勝遼軍,光生擒就達五百余人。

耶律奚底率殘部逃跑,遇上了前來增援的遼國南院大王耶律斜軫。耶律斜軫也不敢挑戰大宋禁軍,只能收攏北院殘兵,與宋軍對峙於青沙河。此時,宋軍無論是人數,還是士氣都占絕對優勢。太宗看出城外遼軍人數不多,只能自保,於是留出部份軍隊與耶律斜軫對峙,率大軍包圍幽州城,開始了攻城戰。

宋軍實在是太龐大了,四面圍城猛攻。強將盡出,定國節度使宋偓與尚食使侯昭願,領兵萬余攻城東南面。河陽節度使崔彥進與內供奉官江守鈞,率兵萬余攻西北面。彰信節度使劉遇率軍攻東北面。定武節度使孟玄喆攻西南面。但太宗趙光義不知道,「圍城必缺」的道理。那缺出的一角,才是擊潰城內守軍的根本。現在四下圍城,只會讓遼軍做困獸之鬥。這是趙光義的第一個失誤。

城內的遼軍在韓德讓的指揮下,從容應對,但是宋軍太強大了,遼軍中有的漢人軍官率軍出城投降,還好城外遼軍耶律學古一部拼死突入城內,與韓德讓共同守城,城內遼軍得知有援軍,才逐漸安定下來。幽州是重鎮,燕雲首府,城墻高大,一時拿不下來,太宗於是揮軍攻擊防守在青沙河的遼國南院大王耶律斜軫軍,遼軍大敗,但是仍舊據險而守。

沒有徹底解決耶律斜軫,為宋軍圍攻幽州留下了巨大隱患。這是趙光義指揮的第二個失誤。此後,眼看吃不下耶律斜軫,於是太宗沒有強攻,率軍回到幽州城下,又親自督軍攻城。雖然城沒拿下來,但是殺聲震天,使得幽州周圍的小城順州、薊州的遼軍守將(都是漢人)相繼投降宋軍。

03

高粱河功虧一簣,倉皇敗退

到目前為止,估計連韓德讓都沒覺得自己會守住幽州。但此時,宋軍由於連續作戰,已成強弩之末,屯兵堅城之下,又連日不克,連續攻城二十余日,士氣開始下降。沒辦法,為鼓舞士氣,太宗只得親自巡視戰場,以天子之氣鎮之,並且將殿前都虞侯崔翰的預備隊全部投入攻城。這是趙光義犯得第三個錯誤,屯兵堅城之下,又沒有擊潰遼國援兵,卻將預備隊提前出動,過於冒險。宋朝失去了最後一支可以應對戰場變化的軍隊。

遼景宗知道南、北院大王的援軍都受阻,急忙派出南院宰相耶律沙率軍增援。這時,一位官員主動請纓代替北院大王率軍解幽州之圍。這就是遼國史上一代名將,大宋名將們的一生之敵,耶律休哥。遼景宗欣喜,讓其趕赴戰場,接替北院大王指揮援軍。

太平興國四年七月初六,耶律沙援軍至幽州,趙光義撤去圍城部隊,與遼軍戰於高粱河。宋軍再次獲勝,但是此時,宋軍已經圍攻幽州二十多天了,人困馬乏,所以沒有殲滅遼軍,從中午到傍晚只追了十余裏就停下了。

這時,趁著暮色,一直埋伏不出的耶律休哥率領萬余人馬出其不意沖擊宋軍大陣。耶律休哥讓每人手持火把,宋軍本來就疲憊,夜幕下只看到火把不知道遼軍底細,於是膽怯,不敢野戰,想要拒守高粱河。註意,一直保持攻勢的宋軍,此時終於支持不住,開始防守了。

耶律休哥敏銳的察覺到宋軍的膽怯,與一直龜縮防守的南院大王耶律斜軫聯手,分別率領騎兵沖擊宋軍兩翼,企圖從兩翼包抄。幽州城中的韓德讓、耶律學古看到城外殺聲震天,也開城門率軍出戰。一時間,包圍了遼軍一個月的宋軍被反包圍了。

但是,要知道,這是北宋開國的精銳禁軍,一只自成立之日起還沒打過敗仗的驕傲之軍。遼國的軍隊中有一句話,叫「宋軍結陣則不戰」,也就是說哪怕是野戰,也不要輕易沖擊已經布好陣的宋軍。可見北宋初年,宋軍的實力非同小可。整整一夜,北宋禁軍沒有亂,在三方沖擊下,依舊結陣自保,力戰不退。

遼國權臣 韓德讓劇照

對於遼國來說,這可能是最煎熬的一夜,也是決定遼國命運的一夜。如果天亮了,讓宋軍看到遼軍實際上沒有多少兵力,也許人數占絕對優勢的宋軍就不會再結陣自保了,而是拼殺出去,那時候對於遼軍來說是淪陷性的打擊。耶律休哥戰神附體,孤註一擲,指揮軍隊突向了大宋皇帝趙光義的大陣。太宗皇帝哪裏見識過這種場面,頓時驚慌失措,丟下大軍,倉皇逃離了高粱河戰場。

傳說,太宗皇帝大腿中箭,坐了一輛驢車逃跑。而耶律休哥也身受重傷,但是讓左右用車載著他追擊宋軍。太宗逃跑後,宋軍終於苦戰不支,隨即崩潰,紛紛退去。遼軍追到了涿州城下才退兵。轟轟烈烈的北宋伐遼第一戰,高粱河之戰,就這樣落下了帷幕,以失敗告終。

04

戰後影響深遠,尤其是心理上的影響巨大

此次潰敗,宋軍損失萬余人,按說沒有傷筋動骨。遼軍畢竟人數少,也是險勝,憑當時遼軍的實力是無法完全吃掉北宋禁軍的。但是這次失敗,卻成了北宋君臣的一個大汙點,影響極其深遠:

首先,太宗趙光義猜忌心越來越重。

趙光義驢車奔回涿州後,沒有進城,一直到了大宋境內才停止逃跑。太宗左等右等等不到宋軍歸來,於是派使者回到涿州打探訊息,才發現宋軍逐漸退到涿州後重新恢復了元氣,此時此刻依然在據守涿州。這也說明,北宋初年的禁軍素質是極高的,幽州大戰並沒有讓軍隊遭受多大損失。

因為,除了皇帝陛下本人外,將軍、重臣一個受傷的都沒有。這時,一件事傳到了太宗耳朵裏,讓太宗皇帝無比郁悶。原來,宋朝將帥、隨軍的文武宰執大臣在涿州等不到太宗,都以為太宗已經光榮了。

於是,決定擁立武功郡王、太祖趙光義之子趙德昭為新皇帝。前文已述,此時,趙德昭的身份可不是皇侄,而是皇子,是有繼承權的。而軍隊,是太祖皇帝一手留下的。當年,太祖於軍中黃袍加身,現在如果太宗光榮了,那麽太祖的兒子,也在軍中繼位了。一切都是如此的自然。

此事被太宗記下了。班師回朝後,太宗將失敗的原因歸咎於眾將,而非自己的指揮失誤。但是,平滅北漢眾將是有功的,不能連獎賞都沒有吧?武功郡王趙德昭為諸將請滅北漢的賞賜,本就心情不爽的太宗譏諷道:」待汝自為天子,賞未晚也!」。德昭看到太宗猜忌自己,自殺身亡。

德昭雖死,但此事依舊是太宗心結,此後他牢牢掌控軍隊,授予陣圖,告誡諸將按陣圖行事,直接剝奪了宋朝大將的軍事便宜權。之後,遼國報復,入侵河北,要不是皇帝的大舅子,號稱北宋「第一名將」,配享太廟的李繼隆臨危抗命,改變陣型,宋朝恐要大敗。此後的戰鬥,太宗更是對宋軍將帥多番掣肘。第二次北伐,也就是決定北宋國運的「雍熙北伐」,隨處可見宋太宗對軍事的胡亂幹預。

其次,這次大敗,是因為一路大軍屯兵堅城之下,久攻不克導致的。但是太宗沒有正確的吸收消化這次戰役,導致後來第二次「雍熙北伐」采取了三路大軍協同作戰的進攻策略。在古代的通訊條件下,協同作戰是很難的。

更何況是三路大軍協同作戰。「高粱河之戰」時,宋軍一路大軍十天就到達了幽州城下,可第二次北伐之時,宋太宗卻要求宋軍東路大將曹彬攜20萬大軍持重緩行,等其他大軍拿下山後諸州後,匯合幽州,一起與遼國決戰。這種過於機械的戰術,很明顯是「高粱河之戰」一路大軍直下幽州失敗的後遺癥。

結果就是,無論山後諸軍進展多麽順利,「持重緩行」的主力軍在華北平原上緩慢的移動,雖有威懾作用,但是卻自縛手腳,在平原上一旦被遼國擊潰,北伐就失敗了。

最後,「高粱河之戰」開啟了北宋禁軍的「畏遼」情緒。無論之前北宋禁軍贏了多少回,只輸了這一次,這支驕傲的軍隊士氣就受到了不可挽回的打擊。之後的宋軍,只有李繼隆等少數將領敢於和遼軍野戰,大部份宋軍只會結陣自保。

第二次「雍熙北伐」中,東路軍主帥曹彬,攜20萬之眾,卻不敢與遼國野戰,在行軍兩側挖壕溝,邊防守邊前進。最後被遼軍圍困之時,20萬大軍不敢做困獸之鬥,主帥們只身突圍而去。從此,大宋禁軍再也不是那支後周世宗、北宋太祖年間的虎狼精銳了。可以說,戰場上的潰敗,不是什麽大問題。但是,一支軍隊「心理」上出現了問題,才是真正的大問題。

—— 以下內容為商城廣告 ——

關註微信公眾號「水煮商城」查詢訂單、物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