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朱元璋的一著錯棋

2024-04-30歷史

防失聯,敬請關註備用號: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 1356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同年,攻占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為號召,北伐中原,結束了蒙元在中國的統治。

可以說,在朱元璋的背後始終有馬皇後傾力支持,這名奇女子與朱元璋相濡以沫,度過了朱元璋一生中最艱難的日子。所以,在朱元璋登基成為皇帝後,為了讓自己的老婆放心,朱元璋立馬將十三歲的朱標封為太子。甚至,還特地請來南方名士宋濂等人替自己的兒子打基礎,希望兒子將來能夠成為一個合格的皇帝。

朱標三十八歲時,已經具備了一個統治者該有的能力,可惜,朱標自幼身體虛弱,難當大任。朱標從山西巡查歸來後,身上長了一個奇怪的肉疙瘩,劇痛無比。朱標的大兒子朱雄英早在十年前就已離世,所以,就由其次子朱允炆來伺候朱標飲食起居。

此時的朱允炆剛剛十四歲,沒日沒夜的陪伴在父親左右盡孝心。由於,朱允炆的腦型不是太正,朱元璋還給孫子起了個「半邊月」的外號。由於,朱允炆從小就在皇宮中長大,身邊有著濃厚的學習氛圍,所以,耳聾目染學會了豐富的知識,平日裏善良的朱允炆還喜歡以德服人。

雖然,有兒子從旁伺候,但是,朱標最終還是沒能多熬幾年便撒手人寰了。對於朱元璋來說,這可是無法釋懷的傷痛,加上帝國失去了繼承者,今後該何去何從呢?跟隨自己奮戰的老兄弟們如今個個手握重權,如何制衡?這些事困擾著朱元璋令其如坐針氈。

恰巧,朱允炆將同樣失去父親的三個弟弟照顧得極為妥當,所以朱元璋在選擇新繼承人的時候首先就將朱允炆列入到考慮的目標中。

朱允炆作為朱標的兒子,所以,從小便受到爺爺朱元璋的優待。可即便如此,朱元璋還是對朱允炆能否勝任太子有些猶豫。因為,朱允炆性格陰柔善良,對百姓來說必定是不可多得的賢君,可他的肩膀真的堪當重任嗎?在自己其他兒子面前,善良溫柔的朱允炆就像是一只兔子,如何保證他不被這群獅子老虎撕裂呢?

朱元璋就立儲問題特地請教了朝中文武,發現,朝中的文臣們極力推薦朱允炆,因為,朱允炆就是個斯文書生,他上台後一定能施行仁政,而並非暴力的高壓政治。朱元璋的鐵腕早就讓官員們背地裏哭爹喊娘,所以,是時候換一位仁慈的皇帝了。

其實,朱元璋心目中還有另一個人選,那就是自己的四兒子朱棣。在朱棣身上,朱元璋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朱棣從小是在戰場上長大的,他的才能根本不在朱元璋之下,反而在兵法布局上更勝一籌。而且,此時的朱棣成熟穩重,遠比年輕的朱允炆靠得住。

朱棣的封地在北平,在所有藩王中以他的勢力最大。原本,朱元璋只允許藩王們擁有三千人的護衛隊,但朱棣身處要地,需要大量兵馬,所以,能夠直接指揮三十萬士兵,且軍中小事無需向朱元璋上報,在軍中說一不二極有威信。

然而,朱棣真的是朱元璋的同類嗎?換句話說,朱棣身體裏雖然流淌著朱家的血,但是,他是真龍嗎?答案是否定的。

朱元璋偏愛馬皇後,所以,他固執的認為:「只有自己與馬皇後生下的孩子,才算得上是純種真龍。」而朱棣的生母並非馬皇後,所以,朱棣就因為這個無法改變的原因,失去了太子的競爭權。朱棣何嘗不懂這個道理?所以,即便是日後登基後也始終致力於篡改史書,讓自己變得名正言順。

北韓史書記載,在北韓使臣拜訪燕王的時候正趕上朱棣的母親祭日,燕王不接見任何客人,而這一天並非馬皇後的祭日八月初十,所以,朱棣的生母應該是另有其人。可笑的是,朱棣在坐穩龍椅後,曾命令滿朝修撰史書的官員將自己渲染成馬皇後所生。

除此之外,他還拿出許多證據來證明朱元璋在臨死前是將皇位傳給自己的,自己才是合理合法的權力繼承人……

就這樣,皇位的繼承人最終由「血脈」來決定了,但在朱允炆順理成章地成為太皇太孫後,朱元璋覺得自己的孫子火候欠佳,無法震懾住朝中文武百官。

所以,心裏不由的冒出一個歹毒的覺醒,那就是:「掃清所有阻礙在朱允炆登基路上的障礙。」此時,朱元璋終於將屠刀伸向當年一起拼死作戰的老兄弟們的頭上,不久,早年追隨朱元璋征戰天下的老兄弟們大多落得極為淒慘的下場。

可以說,在朱元璋晚年,功臣宿將被誅殺殆盡,北方軍事均以諸王主之。不久,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先後死去,而燕王朱棣與周王朱橚及齊、代諸王均擁兵自重,多行不法,朝廷孤危。故建文元年朱允炆即位後,即與齊泰、黃子澄等密議削藩。

至此,朱棣終於造反並打著「清君側」的旗號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戰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說於宮中自焚死,或說由地道逃去,隱藏於雲、貴一帶為僧... ...

其實,從客觀的角度出發,當年朱元璋根本不該憑感情選擇朱允炆,這樣就不會出現長達四年的內戰。而朱棣在發動戰爭後,將朱允炆趕下龍椅自己登了上去,為了堵住天下人的嘴巴,所以,拼命繼續撒謊,騙大家自己實為馬皇後所生……

但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是朱棣逼死了朱允炆, 朱棣所做的這一切都是徒勞。

往期精彩:

更多資訊,關註本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