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一定要警惕東林黨!

2024-06-03歷史

1

我們在【 】和【 】裏不止一次的說過,一個強大國家最大的危機不是外敵入侵,而是內部黨爭。

其實歷朝歷代的衰亡,都有這樣的特點。

西晉的「八王之亂 」導致中原淪喪,東海王司馬越的幕府成員,在江南建立 晉,仍然不能消除黨爭的影響,無法全力北伐。北宋的「靖康之變」以後,康王趙構和流亡群臣建立南宋,但南人和北人之爭,極大消耗了南宋的國力,以至於嶽飛北伐遭到相當一部份南人的反對。

到了明朝末年,黨爭更加酷烈,結果就是, 南京成立的南明,明明擁有數十萬大軍和最富庶的經濟基礎,卻僅僅堅持了一年,便集體倒向滿清。

正是平定江南太容易,滿清打通了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的聯系,實力越發膨脹,多爾袞才飄飄然,頒布了剃發令、圈地、屠城等暴力政策。

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聊聊明朝的黨爭。

明朝的黨爭,基本是圍繞兩股勢力進行的—— 其中一個是東林黨,另外一個是閹黨。

東林黨的起源,和萬歷皇帝有關系。

自從清算了張居正,萬歷皇帝就開始消極怠工,常年窩在後宮不理朝政,很多朝廷大臣工作二三十年,都見不到萬歷皇帝的面,導致明朝的很多事情,都積壓在宮裏無法處理。

既然萬歷皇帝不理朝政,那麽最高權力便要離他而去,逐漸轉移到地方。

大致來說, 地主士紳因無人管束,得到地方自治權,努爾哈赤起兵造反,得到遼東軍權,顧憲成在無錫的東林書院講學,團結了大量的江南文人,他們褒貶人事、議論朝政,獲得輿論監督權。

努爾哈赤的遼東軍權,逐漸發育成滿清。

顧憲成等人的輿論監督權,則培育出東林黨。

東林黨擁有了輿論監督權,便自我標榜為正人君子,把其他人都貶斥為齷齪小人,並希望主導明朝人事、執掌天下大權。

而萬歷年間的「國本之爭」,又成為東林黨崛起壯大的催化劑。

萬歷皇帝的太子是朱常洛,但朱常洛的母親是宮女出身的王恭妃,所以 萬歷皇帝非常 喜歡 他,十幾歲了都不允許朱常洛出閣讀書。 萬歷皇帝喜歡的皇子,是 鄭貴妃生育的福王朱常洵。

於是呢,萬歷皇帝便想廢長立幼,立福王朱常洵做太子。

太子是明朝的「國本」 擁立誰做太子,便演變成 「國本之爭。

對於萬歷皇帝違背祖制的做法,東林黨是極力反對的。 他們不僅 發動江南的輿論聲討萬歷皇帝,還 透過私人關系,鼓動朝廷大臣反對福王朱常洵、擁護太子朱常洛。

這件事在法理上是完全正義的,所以東林黨人的意見,很快成為共識。

東林黨這麽做,表面上是維護正義、維護祖制,但他們真正的目的是, 利用祖制和儒家道德逼萬歷皇帝退步,透過輿論監督權,奪取明朝的日常事務主導權。

面對東林黨的步步緊逼,萬歷皇帝自然不肯輕易退讓,雙方明爭暗鬥了很多年。

在這樣的背景下,明朝便爆發了三大案,深深的影響了數十年來的歷史走向。

公元1615年5月,一名男子手持木棍闖入皇宮,準備襲擊太子朱常洛,但打傷守門太監之後,就被宮廷侍衛逮捕。事後,這名男子說,他沒有強闖皇宮襲擊太子朱常洛的動機,都是鄭貴妃的太監龐保、劉成安排的。

這就是明末第一大案——梃擊案。

案件爆發以後, 東林黨一口咬定,就是鄭貴妃指使這名男子襲擊太子朱常洛, 鄭貴妃不守婦道、福王朱常洵不能繼位等等。但太監劉若愚在【酌中誌】裏說, 萬歷皇帝和鄭貴妃非常恩愛,鄭貴妃的人品操守很不錯, 那些坊間傳言,都是東林黨的汙蔑。

總而言之,梃擊案和東林黨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從史料和常理推測,基本可以確定,梃擊案就是東林黨的釣魚執法。

公元1620年,萬歷皇帝駕崩,太子朱常洛繼位,改元泰昌,史稱泰昌皇帝。

這個時候,明朝皇位已經沒有爭議,鄭貴妃完全認輸了,為了晚年的生活,鄭貴妃便給泰昌皇帝送了一些美女,希望能討他的歡心。

可能是壓抑的太久,泰昌皇帝剛繼位就夜夜笙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身體就徹底垮了。

鴻臚寺丞李可灼說:「有個仙方丹藥,不如試試」,得到同意之後,李可灼便進獻了紅色丹藥,結果服用丹藥不到三天,泰昌皇帝就駕崩了。

雖然鄭貴妃和紅色丹藥沒有關系,但禮部尚書孫慎行、左都禦史鄒元標等東林黨認定,如果鄭貴妃不進獻美女,泰昌皇帝就不會縱欲,泰昌皇帝不縱欲就不會吃丹藥,所以泰昌皇帝駕崩,就是鄭貴妃給害的 想趁機搶班奪權。

這是明末的第二大案——紅丸案。

泰昌皇帝駕崩以後,依據祖制是皇長子朱由校繼位,但朱由校的年紀小,李康妃和魏忠賢便住在乾清宮,陪著朱由校。

李康妃是鄭貴妃獻給泰昌皇帝的美女之一,魏忠賢是照顧朱由校的大伴,那麽在朱由校繼位以後, 鄭貴妃透過李康妃,依然有機會幹涉朝政,魏忠賢出任司禮監秉筆太監,透過奏折的批紅權,能掌握朝廷事務的最後決定權。

這是東林黨不能容忍的。

於是在朱由校繼位之前,都給事中楊漣、禦史左光鬥等東林黨進入皇宮,逼李康妃和魏忠賢離開乾清宮,把朱由校孤立起來,然後擁立朱由校繼位,成為歷史上的天啟皇帝。

這是明末的第三大案——移宮案。

透過三場大案,東林黨步步緊逼,在擁有輿論監督權以後,徹底掌握了明朝日常事務的主導權,成為明朝真正的當家人。所以在 天啟初年,明朝號稱「東林勢盛,眾正盈朝。」

有人得勢,必然有人失勢。

對於東林黨掌權的現實, 那些不是東林黨的朝廷大臣不滿意,代行皇權兩百年的太監不滿意,被東林黨孤立的天啟皇帝更不滿意。

於是 三方勢力迅速合流——

天啟皇帝推出魏忠賢做代理人,齊黨、浙黨、楚黨等東林黨的反對勢力,匯聚到魏忠賢的旗下,透過效忠魏忠賢,進而效忠天啟皇帝。這三方勢力組成的新黨,便是聲勢煊赫的閹黨。

此後,明朝黨爭就在東林黨、閹黨之間展開。

閹黨得勢的時候,天啟皇帝做了一個快樂的木匠,魏忠賢成為權傾朝野的九千歲,東林黨要麽下獄問罪,要麽流放荒野,東林書院都被拆毀了。

天啟皇帝不幸落水駕崩,崇禎皇帝為了對抗魏忠賢,又啟用東林黨、驅逐閹黨,明朝恢復了「眾正盈朝」的局面。 東林黨甚至相繼推薦袁崇煥、孫承宗做督師,一定程度上掌握了遼東的兵權。

後來,崇禎皇帝感覺被東林黨架空了,東林黨又不善處理政務,吐槽說:「朕禦極之初,撤還內鎮,舉天下大事悉以委大小臣工, 比者多營私圖,罔恤民艱,廉謹者又迂疏無通」。

為了奪回大權,崇禎皇帝便透過誅殺袁崇煥,打擊東林黨,然後恢復了太監出鎮的祖制。

但這已經無濟於事了。

擁有地方自治權的地主士紳,一邊盤剝農民禍亂地方,一邊欺瞞朝廷不願意納稅,直接腐蝕了明朝的根基。受天災人禍的影響,奮起反抗的西北流民,開始縱橫中原。拿到遼東軍權的滿清,一次次的入塞劫掠,兵鋒直抵淮河。

而不論是自稱正人君子的東林黨,還是崇禎皇帝派出的太監,都沒有能力為國分憂。

除非崇禎皇帝能和朱元璋一樣,親自打一遍江山,否則無論他如何勤政,都解不開這個死局。

明朝在這樣的無序內耗之下,走向1644年。

2

公元1644年3月,大順朝的永昌皇帝李自成攻破北京,大明朝的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緊接著,大清朝的攝政王多爾袞,指揮八旗兵在山海關擊敗李自成,北京易手。

明朝是南北兩京制,北京陷落以後,南京六部就可以轉正,做整個江南的權力中心。

但誰做皇帝,是個大問題。

崇禎皇帝的三個兒子都沒有逃出北京,天啟皇帝沒有子嗣,等於泰昌皇帝朱常洛絕後了。那麽根據祖制和禮法,南京朝廷的皇帝,需要在泰昌皇帝的兄弟、萬歷皇帝的子嗣裏選擇。

而在萬歷皇帝的子嗣裏,有繼位資格的只有三位—— 福王朱由崧、惠王朱常潤、桂王朱常瀛,再往後就是萬歷皇帝的侄子,潞王朱常淓。

朱由崧,即福王朱常洵的長子。

按照儒家禮法和「兄終弟及」的祖制,泰昌皇帝朱常洛一系絕嗣之後,福王朱常洵一系就是最合法的皇位繼承人,在福王朱常洵一系裏,最有資格繼位的就是新福王朱由崧。

但問題是, 南京是東林黨的地盤,以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禮部侍郎錢謙益為首的東林黨,並不願意朱由崧做皇帝。

為什麽?

東林黨在「國本之爭」的時候,極力阻止福王朱常洵繼位,又透過「明末三大案」打擊鄭貴妃,可以說, 東林黨和福王一系已經是不死不休的政敵。現在如果同意朱由崧做皇帝,萬一朱由崧翻舊案,清算東林黨怎麽辦?

於是呢,錢謙益等東林黨就以「立賢」為名,提議名不正言不順的潞王朱常淓做皇帝。

因為潞王朱常淓沒資格繼位,一旦東林黨擁立成功,潞王朱常淓必然對東林黨感恩戴德,東林黨可以借此奪取江南的一切權力。

東林黨裏,唯獨史可法稍微有些底線。

史可法是左光鬥的學生,從政治立場來說,他是站在東林黨一邊的,拒絕擁立福王朱由崧。但從祖制禮法來說,他又不願意拋棄萬歷皇帝一系,擁立潞王朱常淓。

史可法糾結一番,做出一個折中的方案,擁立遠在廣西的桂王朱常瀛。

錢謙益等東林黨覺得,也行,能接受。

這個訊息傳出去以後,福王朱由崧急了,好不容易逃到江南,如果不能做皇帝,很可能被東林黨清算,不能坐以待斃呀。

正好,守備鳳陽太監盧九德想立功升職,便聯合黃得功、劉良佐、高傑、劉澤清等總兵,以軍隊為後盾,擁立福王朱由崧做皇帝。這個決定,還得到鳳陽總督馬士英的支持。

東林黨在江南沒有兵權,馬士英和盧九德有四位總兵支持,福王朱由崧繼位,就此成為定局。

5月3日,朱由崧成為監國,15日正式繼位稱帝,改元弘光,朱由崧至此成為南明歷史上的弘光皇帝。

東林黨沒有支持弘光皇帝,自然是要排擠打擊的。四總兵支持了弘光皇帝,更是需要封賞的。

5月17日,弘光皇帝封黃得功為靖南侯、高傑為興平伯、劉澤清為東平伯、劉良佐為廣昌伯,鎮守武昌的左良玉也被封為寧南侯。

而在5月20 日,已經晉升為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的史可法,就 被排擠出南京的決策中心, 到揚州做了 督師,其他東林黨也相繼離職,回歸在野的身份。 馬士英則晉升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相當於內閣首輔。

這一貶一升,黨爭傾向已經很明顯了。

再過一段時間,馬士英推薦阮大鋮做兵部尚書,兩人聯手操縱南明弘光朝的軍政事務。

阮大鋮曾經依附魏忠賢,是閹黨的重要成員,魏忠賢失敗以後,阮大鋮又給周延儒提供政治獻金,助他行賄,晉升為內閣首輔。因為阮大鋮的政治歷史不清白,周延儒不能直接提拔他,阮大鋮便向周延儒推薦馬士英,做鳳陽總督。

也就是說,阮大鋮和馬士英,早已是政治盟友。

現在馬士英做了南明弘光朝的內閣首輔,自然也要報酬阮大鋮。

從政治光譜上來看, 馬士英、阮大鋮是閹黨的延續, 背後的靠山是黃得功、高傑、劉澤清、劉良佐等掌握軍權的總兵。 錢謙益、史可法是根正苗紅的東林黨, 除了史可法的督師職位以外,最強力的靠山是鎮守武昌的左良玉。

因為左良玉的伯樂,是東林黨的侯恂。

侯恂之子,就是號稱「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他和秦淮八艷之一的李香君的愛情故事,被孔尚任編成戲劇【桃花扇】......

總而言之, 魏忠賢的失敗不代表閹黨的失敗, 東林黨和閹黨的黨爭, 延續到了南明。

南明弘光朝,事實上是閹黨建立的。

3

在1644年的歷史節點上,軍隊擁立的明朝皇帝只有三個——洪武皇帝朱元璋、永樂皇帝朱棣、弘光皇帝朱由崧。

前兩個是親自打江山的馬上皇帝,他們本身就是最大的軍頭,唯獨弘光皇帝朱由崧,純粹是軍頭擁立的,他本人沒有任何軍功,也沒有任何軍事能力,甚至連「京營」這種嫡系部隊都沒有。

這樣一來, 弘光皇帝的軍事權威就被消解了,四總兵,事實上成了南明弘光朝真正說了算的人。

史可法給高傑宣讀聖旨的時候,高傑就非常不滿:「旨、旨、何旨也。爾曾見皇極殿中有人走馬耶?」這句話說的,和東魏權臣高澄的「狗腳朕」差不多了。

黃得功聽太監宣讀聖旨,如果感覺聖旨裏的話不滿意,立即站起來驅趕太監:「去,速去,吾不知是何詔也。」

如果是洪武年間,誰敢這麽對待聖旨,朱元璋不把他的九族都剝皮實草了,都算朱元璋發慈悲,但在南明弘光朝,這就是常態。

四總兵淩駕在皇帝之上,那麽史可法做為督師,也無法指揮四總兵。

劉澤清在淮安營造府邸,發動軍人、農民大興土木,史可法到淮安視察軍隊的時候,竟然被惡吏視為壯丁,拉到工地扛木頭去了,直到劉澤清巡視工地,史可法才跑過去向劉澤清訴苦道:「學生效勞三日矣。

從這件事就能看出來,督師史可法,其實是沒有任何權威的。

指望一個沒有任何權威的東林黨督師,指揮四個嘗到擁立皇帝的甜頭、不需要打仗立功就能升官封爵的總兵,出師北伐收復失地,簡直是癡人說夢。

對於四總兵來說,掌握部隊保存實力是第一要務,防止左良玉東征是第二要務。而對於史可法等東林黨來說,以左良玉為後盾,改造或拉攏四總兵,遠比北伐重要。

在這樣的背景下,便產生了「聯虜平寇」的基本國策。

虜是滿清,寇是李自成。

畢竟,明朝是李自成消滅的,滿清入關以後,暫時沒有流露出統治中國的意願,南明弘光朝的君臣,也不認為滿清能統治中國。 這樣的錯誤判斷,讓他們認為,「聯虜平寇」可以在不出兵北伐的前提下,解除危機。

即便滿清真的要統治中國,劃江而治,也不是不能考慮。

【明史·列傳·卷一百六十二】裏,記載了一條史可法的奏疏,就是提議「聯虜平寇」的——

「在北諸臣,死節者無多。在南諸臣,討賊者復少。此千古未有之恥也。庶民之家,父兄被殺,尚思穴胸斷脰,得而甘心,況在朝廷,顧可漠置。臣願陛下速發討賊之詔, 責臣與諸鎮悉簡精銳,直指秦關, 懸上爵以待有功,假便宜而責成效。」

那時李自成已經退回西安,所以要「直指秦關」,和滿清一起消滅李自成。

當然了,他們不能和滿清作戰,自然也不可能真的「直指秦關」,所謂的「聯虜平寇」只是紙面計劃而已。

南明弘光朝,就在黨爭的內耗中,安穩度過一年時間。

公元1645年3月,左良玉以討伐馬士英為名,統兵東征南京,臨行前,左良玉把武昌城洗劫一空。馬士英聽到訊息,在朝堂裏大罵:

「爾輩東林,猶借口防江,欲縱左逆入犯耶? 北兵至,猶可議款,若左逆至,則若輩高官,我君臣獨死耳。」

馬士英的意思是, 東林黨和左良玉勾結,要顛覆弘光皇帝、馬士英、阮大鋮等閹黨控制的弘光朝。滿清南征,還有劃江而治的可能,東林黨和左良玉搞事情,閹黨就沒有活路了。

根據馬士英的說辭,左良玉東征,極有可能就是東林黨策劃的。

不過,左良玉走到江西九江的時候,就死在船裏,東征失敗。

4月,滿清的豫親王多鐸南下江浙,用大炮轟開揚州城,史可法被俘遇難,隨後,多鐸下令屠城,揚州死難者達八十萬人。劉良佐部、劉澤清部、高傑部、黃得功部幾乎不做抵抗,陸續向多鐸投降。

5月,英親王阿濟格抵達九江,左良玉之子左夢庚,帶著數萬兵馬向阿濟格投降。

據統計, 這些向滿清投降的兵馬,將近24萬人,比多鐸和阿濟格的兵力總和還要多。

5月15日,多鐸進入南京,南明弘光朝宣告滅亡。隨後,這些投降的兵馬,成為滿清征服整個江南的主力軍,並在各大城市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

追根溯源,這一切的源頭,不就是黨爭麽?

4

明朝滅亡至今將近四百年,東林黨的名聲似乎一直不錯,現在的很多影視作品裏,東林黨也都被塑造成「正人君子」的形象。

但其實吧,東林黨和閹黨都是類人生物,人間之屑。

東林黨的名聲不錯,我覺得有兩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東林黨以江浙文人為主,而江浙一直是中國的文化高地, 四百年來的江浙文人,都和東林黨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徒子徒孫們,又豈能不給祖宗貼金?

相比之下,閹黨是松散的大聯盟,魏忠賢的名聲又太臭,那麽閹黨就是沒有傳承的,自然沒人重塑閹黨的歷史形象。

另一方面,東林黨的重磅武器的輿論監督權,他們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指點江山褒貶時事,凡是不服從自己的就打倒批臭,凡是認同自己的就捧上神壇,用一根道德大棒橫掃天下。

這恰恰是沒有格局的小文人的通病,也是他們在其他能力不足的情況下,出人頭地的最後手段。

而這種 沒有格局的小文人,任何時代都是批次生產的,他們就是東林黨的精神傳人。

現在東林黨消失了嗎?

似乎沒有吧。

只要人性不變,東林黨就永遠不可能消失,東林黨就永遠存在。

讀了明朝滅亡的歷史,我們一定要警惕東林黨,更要警惕酷烈且無謂的黨爭。

點 擊 下 方 名 片 可 關 註 公 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