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最能展現毛主席雄才偉略的著作——【論持久戰】

2024-05-13歷史

【論持久戰】是毛主席在延安窯洞撰寫的關於中國抗日戰爭方針的軍事政治著作。此書科學的論證了抗日戰爭的發展規律,像是開了上帝視角一樣審視整個戰局,將毛主席的雄才偉略體現的淋漓盡致。

此作創作於1938年。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爆發,德國、義大利和日本三個法西斯國家對世界各地發動侵略,全球的安全域勢都不容樂觀。而國內自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後,中日兩國就進入了全面戰爭的狀態,日軍迅速推進,到1937年底東北、華北、華中大片國土都已淪陷,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四大城市也落入日寇之手,日本侵略者狂妄的認為只要再占領武漢和廣州就可摧毀國民政府,贏得這場戰爭的勝利。

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國共兩黨再度合作,組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共同抵禦日本侵略者。當時國內對於戰爭前景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是「速勝論」,認為有美英等大國的幹預,日本成不了大氣候,只要中國堅持三個月蘇聯就一定會出兵,戰爭很快就能結束;另一種是「速敗論」,認為中日之間差距過大,這將是中國的亡國之戰。

毛主席對此卻有不同看法,他既不認同「速勝論」,也不認同「速敗論」,而是在【論持久戰】中詳細分析了中日雙方在軍事、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優勢與劣勢後,認為中國必將取得抗戰勝利,但這會是一場持久戰。

軍事方面:日本雖然在武器裝備、訓練和技術上要優於中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日軍的士氣和兵力都會被削弱,而中國占據地利,在兵力補充方面難以被削弱,在長期作戰的情況下我方占優。

經濟方面:日本雖然在抗戰初期經濟實力雄厚,但其國小地貧,隨著戰爭的持續,會面臨資源枯竭、經濟崩潰的困境,而中國擁有巨大的人力資源,實行戰時經濟體制就有極大的經濟潛力,完全能夠支撐起長期作戰。

政治方面:日本是侵略一方,它發動的戰爭是野蠻的、退步的,會激起自身國內的眾多對立和矛盾,失道者必然寡助。而中國是正義的一方,能夠喚起全國團結和民族覺醒。隨著國際反法西斯力量的壯大,還能夠獲得更多的國際援助,與失道寡助的日本形成鮮明對比。

毛主席還對戰爭的發展行程進行了預測,指出抗日戰爭要經過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而事實也證明毛主席的預測是完全正確的。

戰略防禦階段:這一階段是從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到1938年10月武漢會戰結束。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裏中國軍隊以防禦為主,其中1937年8月至11月的淞滬會戰更是直接打破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美夢。

戰略相持階段:這一階段是從1938年10月至1943年7月,在這段時間裏中日雙方在戰場上陷入僵局,戰線相對穩定。由於日軍戰線過長,兵力不足,被迫調整了侵華政策,逐漸將兵力用於打擊敵後戰場的八路軍和新四軍,使得敵後戰場逐步上升為抗日主戰場,敵後抗日力量也逐漸壯大。

戰略反攻階段:這一階段是從1943年7月至1945年9月。隨著太平洋戰場形勢的變化,中國抗日戰爭的形勢也出現了重大轉折,在這段時間裏中國軍隊轉守為攻,直至抗戰勝利。

為了實作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毛主席還提出了一套具體的戰略方針,即「基本是遊擊戰,但不放松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

遊擊戰的戰線主要分布在廣大農村地區,這些地區雖然交通不便,可勝在地域遼闊,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和生存能力。八路軍與新四軍能夠透過遊擊戰破壞日軍後方的交通,截獲日軍的物資補給,有效地消耗日軍兵力。同時還能發動廣大的農村群眾,壯大抗日力量,進一步鞏固敵後抗日根據地。

除此之外遊擊戰還能與正面戰場的國軍配合,對日軍形成戰略合圍之勢,這種戰術的協同作戰讓日軍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可見毛主席的高明之處。

當然,戰爭的決定因素還是人,毛主席在【論持久戰】中也強調了「兵民是勝利之本」,指出抗日戰爭勝利的唯一正確道路是充分動員和依靠群眾,實行人民戰爭。如此一來日本侵略者就被置於數萬萬站起來的中國人民之前,焉有不敗之理。

【論持久戰】一經發表就如一輪朝陽,撥開了人們思想上的迷霧,為抗戰勝利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它在國民黨高層領導人中也引起了很大震動,蔣介石對此高度贊譽。而【論持久戰】是公開發表的,日本人也看過,日本駐華最高統帥岡村寧次還專門組織高級軍官做了學習,可即便如此也無法改變日本戰敗的最終結果,這更凸顯了毛主席的偉大之處。

【論持久戰】猶如一座跨越時空的長廊,將過去現在與未來緊密連線在一起,如果眾位讀者對此也感興趣,可以點選下方卡片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