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路
隨著室町幕府權威動搖,日本戰國時代的長時間亂戰,令各大名集權程度比中世紀大大提高。但是,日本民間社會的力量強大,武士集團內部的合議傳統也根深蒂固,大名無法對他們使用商鞅、韓非那種程度的下流手段。相反,大名集權雖然提升了軍事效率,但卻降低了家臣的忠誠度,在家臣和社會仍有力量的情況下,強大如織田信長、豐臣秀吉也難免禍起蕭墻,而核心人物一旦死亡,好不容易打造的集權體制就會分崩離析,最早,戰國時代以德川幕府向合議制退讓結束。
請輸入標題 bcdef
本文歡迎轉載。
日本史專題:
足利將軍們把自己玩死後,日本便進入我們所熟知的戰國時代。
室町幕府的分裂導致全國性政治秩序的轟然崩塌。失去幕府約束的各地大名開啟野蠻生長模式,彼此慘烈攻殺。
隨著內戰的不斷升級,不少大名為了提升戰鬥力,開始嘗試轉化為戰國大名。而其中最為成功者,莫過於織田信長與其後繼者豐臣秀吉。
他們不僅葬送了中世日本,也拉開了近世日本的帷幕。那麽他們是如何做到這一切呢?為何他們在權勢登峰造極之後,又紛紛迅速敗亡了呢?
什麽叫「戰國大名化」
要談織豐集團的興亡,一個絕對無法繞開的問題,便是戰國大名化。
那麽什麽是戰國大名化?
顧名思義自然就是轉化為戰國大名。
那麽什麽是戰國大名?
關於戰國大名的定義,別說日本,就是國內也有不少研究,甚至網上隨便查一下都可以查出不少的說法。而且所有的說法都大同小異,無非是領地一元化呀,家臣集住化呀之類的玩意。一些專家學者還會扯扯分國法之類的高端玩意。
總而言之,要說清楚戰國大名是個什麽玩意,恐怕得出幾本書才能搞定。
不過窩佬知道,看微信的人時間都是很寶貴的,沒時間看什麽長篇大論。更何況,費一大堆功夫把每一顆樹都說清楚,也未必能描繪出樹林全貌。
再加上窩佬也不是什麽有文化的專家學者,所以這裏簡單粗暴的先給個結論。
所謂戰國大名,說白了就是集權大名,因此所謂的戰國大名化,自然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集權化。
這裏先簡單的來談一談,戰國大名之前的日本各地的統治機制。
在之前說過的因後醍醐的騷操作,導致朝廷和公卿集團出局之後,由幕府透過朝廷任命的守護大名,成為了地方上的最高統治者。
前面我們說過,相對於幕府而言,守護有著極其廣泛的許可權,可以說幕府除了守護的任命權之外,無法幹涉守護在領國的任何行為。
而當時的守護, 除了諸如菊池、大友、島津、大內等地頭蛇外,絕大部份的守護,都是透過幕府的任命而上任的外來戶。 特別是作為室町幕府核心的三職四管更是如此。
這樣一些外來戶,雖然理論上被幕府賦予了極其廣泛的統治許可權,但由於其自身在領國沒有多少根基,在南北朝那種戰亂不斷的局面下,又不可能學某國酷吏透過血洗把地頭蛇一掃而光,所以必然只能依賴各地地頭蛇的合作來推行自己的統治。
再加上大部份的守護大名都同時兼領幾個守護,像三職四管這樣的重要守護更是大忙人,要在京裏主持大局,怎麽有時間去治理一個一個的領國涅?
於是乎,最為理想的統治模式便莫過於 透過任命一個代理人來幫助守護老爺們治理領國,這就是所謂的守護代。
比較有名的守護代,有斯波在越前的守護代朝倉氏、尾張的守護代織田氏、京極在出雲的守護代尼子氏,上杉在越後的守護代長尾氏、細川在阿波的守護代三好氏等等。
這些守護代要麽如朝倉氏,本身就是本地有名的地頭蛇,要麽如織田氏, 雖然是外來戶,但是經過世襲出任守護代,逐漸在地化成為當地有名的地頭蛇。
織田家就是守護代出身
簡而言之,此時守護大名所統治的領國,與其說是守護大名的領地,不如說是一個 以守護大名為盟主,由在地武士集團加盟的武士團聯合會。
守護大名的盟主地位透過室町將軍的權威來保證,並常常會透過守護代這樣的代理人來主持各項事務。而加盟的武士團,名義上是守護的家臣,但是都具有相當的獨立性。
這樣一個機制,在剛開始似乎沒有太大問題。
但是隨著室町幕府的分裂,室町將軍所賦予的權威,不再構成守護們統治合法性的根本來源。
而隨著武士集團之間相互攻伐的烈度的不斷升級,這種主要依賴加盟合作來運作的組織機制,越來越難以提供高烈度、長時間戰爭所需求的人力物力資源。
既然由 幕府所提供的合法性不再管用,那麽確保自身的軍事力量與當地武士集團的支持便成為了確保統治的根基。
而長期持續的高烈度戰爭,又制造出一種緊急狀態,逼迫 有勢力的大名優先強化自身的軍事力量,並以此為基礎來獲取本地武士集團的忠誠。
這一切,都迫使各地大名不約而同的選擇透過推行集權化政策。這些政策包括但不限於:
推行各種政策強化對領地的控制,大名作為立法者制定法律規定領地內的統治秩序、透過收編其他武士集團來擴大自己的勢力,奪取新的領地來擴大自己地盤,並且為被編為自己家臣的武士們提供分肥來提升忠誠度等等。
故而,所謂的戰國大名化,說到底就是一句話,即以強化領地支配及家臣控制為手段,以戰爭為目的的中央集權化。
而織田信長與豐臣秀吉,之所以能夠在諸多的戰國大名中脫穎而出,成為天下人,除了尾濃平原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與經濟條件外,最為重要的一點莫過於他們是走上中央集權化這條道路的諸戰國大名中走的最遠的一個。
中央集權與織豐集團的崛起
提到織豐集團的崛起,首先不得不提的便是織田信長一手打造的職業常備軍。
根據現在的研究,信長在統一尾張的過程中,其周圍一直有一只700~800人左右的職業戰鬥集團。
不要小看這支規模不大的職業常備軍。
要知道,當時一般的戰國大名,其武裝力量一般依賴從附屬的國人領主或家臣中進行動員,有著極其濃厚的封建色彩。
這些被動員的武士雖然有著極強的戰鬥素養,但並非完全脫離領地的職業軍事,所以在使用上有著各種限制。
打個比方,就是這些被動員的武士,作為領主有著保護領地的職責。所以即便被老大動員出去砍人,總要留點人看家吧?在砍人的過程中,總的惦記一下會不會有仇家來偷家啥的吧。還有裝備和組織問題。
借這個機會稍微科普一下日本武士的標準配備和戰鬥方式。
現實中一個標準的武士配備包括連臉都包起來的鐵制重甲,日本刀、長槍、和弓、以及馬匹。
而武士的最主要的殺傷手段,其實根本不是國內網文八卦的什麽步行砍人,而是弓箭。
是的,你沒看錯,雖然這些武士老爺們身披重甲,手提大刀長槍,但是他們根本不像西洋的同行那麽講究武德,非常喜歡使用能夠射出破甲重箭的和弓。
武士老爺們喜歡玩和弓,可謂是平安末期以來的老傳統了。從早期的鎮西八郎源為朝,在壇之浦射扇子的那須與一,到後來的花將軍北畠顯家,無一不是使弓的名手。甚至到後來還出現小笠原氏和佐佐木六角氏這種靠弓術吃飯的名門。
可以說,從平安末期一直到戰國時代,武士老爺們對和弓的偏愛可謂是從未改變。
至於步行提刀近戰肉搏,也不是沒有,但這一般是最後的手段。通常情況下一個武士老爺標準的戰術是騎在馬上風騷的射出一支又一支的破甲重箭,或者下馬和小弟們一起集團盲射。
除非被對手近身或者追逃的時候,才會輪到日本刀或是長槍上場。但一般到這種時候,戰鬥其實早就進行的差不多了。
實際上,根據後來的研究表明,雖然用刀或者槍的高手不少,但戰國時代的武士之間混戰的主要死傷,基本上都是由弓箭之類的投射類武器造成的。
所以如果要在遊戲裏還原一下武士這個兵種的的話,其對標的並非帝國時代2中的重步兵,而應該是全面戰爭中的裝備了破甲重弓和長槍大刀,即能騎射放風箏,又能近戰肉搏,還能下馬步戰的近戰重裝弓騎兵。
而且武士並非單打獨鬥,而是率領一門郎黨組成一個完整的戰鬥單位來投入戰鬥。 由於都是長年在一起家人,無論是默契度還是組織性都非常強悍。
不過武士的戰鬥力雖然強悍,但也有硬傷。那就是無論武士的裝備還是武士所率領的戰鬥力的規模,都受武士自身的經濟條件限制,而產生各種差異。
而雖然單個的戰鬥群有著極強的戰鬥力,但不同的戰鬥群之間的差異,卻使得要將這些戰鬥群整合起來的嘗試面臨著巨大困難。
而 信長所打造職業戰鬥集團,卻與這種傳統的武士集團有著很大的差異。
其成員或從其手下的領主或家臣家中沒有繼承權的子弟中挑選,或是征集來自各地的浪人。信長將這些人組織成一支徹底脫離生產的職業軍隊,並自己掏腰包來供養這支軍隊。
給信長打工也不是什麽很輕松的事情。
參加這支職業軍隊的不僅要隨時準備相應信長的征召,而且自從加入這支軍隊的那一刻起,便要搬離或是破壞自己的故居,集中到信長居城周圍居住,並且只要信長轉移自己的居城,這些人也必須跟著轉移。以便能夠隨時響應信長的征召。
此外為強化對領地與手下武士的控制,信長不僅禁止領民任意移動,甚至對武士所持有的領地上限也作出具體規定。
當織田家的勢力隨著信長的征伐而壯大後,所有被分封或臣服於信長的大名或軍團長,都必須按照信長所打造的這套集權機制來打造自己的家臣團與領地支配模式。
是不是覺得這套搞法有一點眼熟?
其實, 當時的日本列島其實面臨著類似於中國戰國初期的情況。
隨著室町將軍權威的衰落,封建大名間的戰爭不斷升級,誰能夠打造出更強的軍隊,建立更為高效的動員機制,誰就能夠在這場激烈的內戰中存活下來,甚至脫穎而出成為新的天下人。
如果我們不去對信長所打造的這套軍事動員機制進行價值判斷,而是從效率上去看的話。那麽這套動員機制無疑是極其高效且極富戰鬥力的。
比如在有名的桶狹間奇襲戰中,信長不過占據尾張半國之地,卻能在短短的一個周內動員出至少3000人以上的部隊,並且對這支部隊保持極高的控制力,能夠完成分兵奇襲今川義元的本陣這樣的騷操作。
再比如說日後豐臣秀中國大折返,在短短的三天之內便從與毛利對峙的中國前線回師近畿,聯集結其一支數萬人的大軍。
這一切,無疑都與織田信長所打造的這套高效的動員機制與職業化軍隊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當然,信長之所以能夠以尾張半國之地起家,在短短十幾年內迅速成長為取代室町幕府,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天下人,其所依靠的除了高效的動員機制與職業軍隊外,還有織田家具有其他大名所不具有的開放性。
如果會誰有心去查一查織田家的家臣團的構成,或許會發現到了本能寺前夜,織田家中挑大梁的重臣中,除了柴田勝家、丹羽長秀等少數人外,幾乎都不是織田家的老臣。
其他人要麽是豐臣秀吉這樣草根出身的寒門子弟,要麽就是明治光秀、瀧川一益這樣的外來戶。
豐臣秀吉就是信長「賤人政治」的受益者
實際上,織田信長的用人策略與曹操有幾分相似,即唯才是舉。只要對他有用,不論是草根寒門,還是外來浪人都可以破格任用,而且還能使這些人能夠根據自己的功勛,出人頭地,位極人臣。
這在極其講究門第血統的中世日本,其實是非常難以想象的。
而且這種任人唯才的策略,還被其創造性的用來擴張織田家的勢力。
在征服近畿的過程中,不少投靠信長的地頭蛇都被迅速委以重任,比如荒木村重,剛剛投靠信長沒幾天就被委任為一國之主。再比如和田惟盛,投靠信長之後被委以統治京都的重任,甚至被耶穌會傳教士稱呼為京都的副王。
織田家就好比是一個上市公司,只要你加盟到本公司,並且宣誓效忠織田會長。馬上就有好處分紅,看業績還能進入董事會混個常務啥的當當。
各地的地頭蛇自然是趨之若鶩,也難怪織田株式會社在信長會長的經營下,業績蒸蒸日上,能夠在短短二十年不到的時間內,完成從一個尾張的地方中型企業到一個地盤橫跨半個日本的全國性大財團的驚人轉變。
這可是其他大名花了幾代人都沒能夠做到的事情。
不過這裏問題來了,既然信長的策略如此的成功,為何他居然會在統一天下的前夜突然被手下幹掉呢?
為何織田家在信長及其長子信忠被幹掉之後,迅速被豐臣秀吉這麽一個常務給下克上了呢?
再進一步,為何豐臣秀吉在篡奪了織田會社,將之改組為織豐集團後。雖然進一步的將織豐集團做大做強,橫掃六合一統日本。但也難逃身死家滅的下場呢?
當然,這裏頭有著各種各樣的原因,但最為根本的一點,其實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
成也集權,敗也集權。
集權政治與織豐集團的覆滅
前面我們曾經討論過日本獨特的政治模式。
日本政治,無論外在形式如何變化,從根本來說其實就是不同的社會集團根據相同的利害關系而自發結成的政治集團。
正因為日本的政治集團是由不同社會集團基於自身利益而自發結成的,所以當家人才沒辦法吃獨食,必須竟可能的照顧到其他人的利益。
所以 日本政治的模式,無論是過去的大和朝廷、平安朝廷,還是後來的寺社、武家,都比較推崇合議制,而不是依賴統治者的個人意誌。
比如當時有名的武士家規【菊池家憲】中就明確規定,家中一切事務都必須合議決定,合議可決或否決之事,無論家主的意向如何,也必須遵從合議的結論。
所以我們之前在考察日本政治的演化時,會發現一個反復出現的現象,那就是破壞合議政治的人,基本上都會迅速仆街。
而極度依賴統治者個人意誌的織豐集團,也難逃這種命運。
細心的讀者或許已經看出,織田信長所推行的這一連串集權政策,雖然提拔了不少有才華的新人,並能在征服戰爭的過程中,迅速收編願意投效他的武士集團。但 這一切卻是以犧牲家中古參老臣為代價的。
所以到本能寺前夜,織田家的重臣中,可以稱得上古參老臣的人,其實也就柴田勝家、丹羽長秀這麽少數幾個,其他人基本上都是信長時代才提拔起來的新人。
信長正是透過排擠打壓佐久間、林這些老臣,來為新人騰出了晉升空間。
按照中國人的想法,或許覺得這種任人唯才的做法沒什麽不好。而且從現實來說,這套做法確實也獲得很大的成效。
但正如我們一再強調的,日本大名家本質上並非是大名個人的私人產業,而是不同利益集團整合而成的政治集團。
這也就意味這些古參老臣,並非是可任由塔克辛長會長隨意解雇的打工人,而是各個利益集團的代表。
因此信長會長透過撤換老人來給新人騰位置的做法,並不僅僅是因為老人無能,更重要的是借由處罰老人來完成家中勢力的整合,使織田家從一個尾張豪族共同出資的合資企業,轉化為塔克辛長會長一個人說了算的獨資企業。
而且,不僅對尾張豪族這樣,對於新進納入麾下的美濃豪族與近畿豪族也是如此。
這套集權策略雖然極大的提升了織田家對領地的控制和動員能力,但另一方面,卻很難保持這些新參家臣的忠誠度。
很簡單的道理,過去的織田家是一個尾張豪族們共同出資的合資會社,所以 豪族們與織田家的關系其實榮辱與共,不存在當主完蛋就各奔東西的說法。
而且在織田家內,各個家族所扮演的角色都是相對固定的,也不存在太多的非分之想。哪怕是下克上把家主幹了,總還是要找人來維持家名的。
但是現在,隨著信長會長的一連串改革,織田家不再是大家的合資會社,而是織田信長會長一個人的獨資公司。
大家都是信長會長手下的打工人,只是因為信長會長開薪資,而且砍人又厲害,所以才給你織田家打工。
一旦所有的榮辱得失完全系於信長一人,而信長本人也沒有回復到過去那種合資參股的經營模式,那麽 伴隨著信長父子的暴斃,所有的人都在琢磨換老板,沒有幾個人真心想為織田家盡忠節。
可以說,當佐久間父子被流放的那一刻起,織田家的命運或許便已經註定了。
織田信長實際上已成為獨夫
所以他一死
缺少穩固家臣團的織田家就分崩離析
至於繼承了信長會長基業的豐臣秀吉,其實也沒多少好說的。說到底還是和信長會長一個毛病, 手下一大堆給力的打工人,但卻沒有形成一個榮辱與共的利益共同體, 到頭來也就幾個在政權中樞操盤的文官肯為豐臣家盡忠節。
我這裏倒是沒有吐槽治部少石田三成人品的意思,只不過治部少的權勢完全依賴於豐臣家,有豐臣家才有他治部少,哪怕改投內府,也沒有混進政權中樞的可能性。
而且以他那位置,被改易也是分分鐘的事情。於情於理沒有理由不去博一把。
至於福島正則、加藤清正等人,雖然人品確實不咋滴,但也不能光怪人家二五仔。
大家都是打工人,又不是治部少這種在政權中樞操盤的高管,跟誰不是當打工人,哪有吊死在豐臣家這棵樹上的道理呢?
結語
【笑傲江湖】中有一門神功叫葵花寶典。一旦練成,可天下無敵。然而要練成這門神功,卻必須先揮刀自宮。
而織豐集團的成敗,其實就如同練了葵花寶典一樣,雖然天下無敵,但也斷了自己的後路,最終落得個斷子絕孫的下場。
或許正是鑒於織豐集團這種下場,所以德川氏並未采取織豐集團這種倚重遊士的做法,而是以譜代親藩為核心來打造利益共同體。 當然這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德川家康雖略顯猥瑣
卻是三個天下人裏最不像獨夫的
不過,從本質上來說,織豐集團的政策其實是失敗的,他們的營運模式,在後來其實在很大程度上也被否定了。
那麽究竟在什麽意義上,說他們終結了中世,開啟了近世的大門呢?
接下來我們將會進入另一個中世世界,向諸君介紹中世日本真正的魅力所在。
歡迎關註文史宴
長按二維碼關註
專業之中 最通俗 ,通俗之中 最專業
熟悉歷史 陌生化 ,陌生歷史 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