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內容為商城廣告 ——
關註微信公眾號「水煮商城」查詢訂單、物流
前言
在革命時期紅軍經歷了種種困難和挑戰,才換來了現如今我們現在的安逸生活。其中紅軍飛奪瀘定橋的事件最是令人印象深刻,當年紅軍戰士們憑借著自己的勇氣和毅力,最終奪取了瀘定橋,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
要知道飛奪瀘定橋可是紅軍長征過程中的一場重要戰鬥,紅軍的勝利也標誌著蔣介石想要圍殲紅軍的企圖徹底被粉碎。
要知道紅軍在渡過大渡河之後,面對只剩下被國民黨強拆得只剩下十幾根鐵鏈的瀘定橋,前進更是十分艱難的,但是在紅軍的努力之下,盡管困難重重但是還是被一一克服了。
不過我們也不免產生好奇,要知道根據現如今的資料來看,當年的瀘定橋被敵軍拆的只剩下13根鐵鏈,而這些鐵鏈加起來的總重量就高達40噸。
而瀘定橋早在清朝時期就已經被建設完成,在那個沒有大型電腦械輔助的清朝時期,這樣龐大的工程又是怎樣建設完成的呢?
01
環境險峻
在水流湍急的大渡河上修建橋梁,怎麽著聽起來都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更何況當時清朝根本沒有大型電腦械裝置,沒有機械裝置的輔助和幫助,這樣工程量巨大的橋梁建設又是如何完成的呢?
根據資料顯示在當年紅軍飛奪瀘定橋之前,這座橋梁就已經存在了三百年之久了。也就是說在康熙帝時期,這座橋梁就已經竣工投入使用了。
不僅如此根據當時的資料來看,這座屹立在大渡河上的橋梁雖然只有13根主要的鐵鏈,但是總重量加起來就達到了驚人的40噸。
我們很難想象在清朝那個沒有大型電腦器的時代,是如何依靠人力建成這樣一座橫跨大渡河的橋梁呢?
這40噸的鐵鏈,放在現如今發達的社會自然算不上什麽問題,可要是放在清朝,性質就不同了。
02
修橋原因
當年康熙帝花費大把的時間、精力、人力、物力和財力修建這座大橋,其實有兩個原因。第一個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方便軍事行動。
第二個原因就是為了方便兩地人民實作貿易和往來。要知道當時漢區和藏區被大渡河所隔開,導致兩地想要通勤十分困難。
第二個原因就是為了方便兩地人民實作貿易和往來。
再加上藏區和漢區兩地接壤的地區時常發生動亂,這就造成了局勢的動蕩不安,這樣不安的局勢令康熙帝也是感到十分頭痛的。
為了圍剿這些叛亂,康熙帝也是在第一時間下令派出了清軍大隊前去圍剿,維護地方的安定。
索幸這些地方勢力並不能夠與朝廷勢力進行抗衡,因此在清軍進攻之後沒過多久,這些地方勢力也就被全部剿滅了。
雖然說這次動亂得到了妥善的解決,但是這次的事情還是給康熙帝提了個醒。
經過這次的叛亂事件,康熙帝心中萌生了收復藏區的想法,當時為了警示藏區以及蒙古部落,康熙還專門在當地設立了衙門,衙門當時也是歸中央管理的。
因此衙門的設立一定程度上,也在監視提醒著那些地方勢力不能夠肆意妄為。
隨著衙門在當地的設定,當地的治安也逐漸穩定了起來,但是很快康熙帝就發現了一個影響藏區和漢區進行往來的難題。
當時兩地想要實作通勤只能夠依靠山路,可以說交通十分不便利,這也就導致了兩地的交流大打折扣。
如果長此以往下去,兩地之間的往來和通勤貿易越來越少,肯定不利於康熙帝收復藏區。因此康熙帝決定從根本問題出發,解決這一難題。
於是康熙帝決定在兩地接壤的地區修建一座橋,以此來便利兩地居民的往來和貿易。
但是,這件事情可並不容易,因為大渡河橫插在兩地之中,想要在大渡河上修建橋梁,可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為大渡河水流十分湍急,在這麽湍急的河水之上修建一座橋梁,放在當時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更何況當時又沒有什麽機械裝置的輔助,只能夠依靠人力來完成修建工作,因此修建橋梁也成為了康熙帝心中的一個執念。
雖說兩地居民平常會乘坐著羊皮筏子或者是木筏來過河,但是這樣的方式終究不是最簡易的方法。
在風平浪靜的天氣,使用這種方法過河還是可行的,可是一旦碰上大風浪的天氣,利用這種方式來過河就是十分危險的了。
交通的不便利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漢區和藏區兩地居民的貿易和往來。因此如果想要從根本出發解決問題,就必須要在大渡河上修建一所大型橋梁。
修橋這件事情又談何容易,雖說當時的康熙帝已經批準了要修建橋梁的提議,並且也向地方官員撥了款。
但是修建橋梁的工程卻是遲遲沒有動工,對於這座橋梁的修建也是困難重重,因此負責修建任務的官員們更不知道從哪下手解決這些難題。
03
困難重重
朝廷已經撥了款用來修建橋梁,但是官員們遲遲沒用開始動工,只因為要想修建橋梁,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解決三個難題,否則根本無法動工。
在清朝時期修建橋梁一般都只有三種方式,第一種就是類似於人們常說的獨木橋那種。
獨木橋這種也是最簡單且最牢固的橋梁了,但是獨木橋這樣的搭載方式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那就是獨木橋只適用於兩地距離較短的情況。
按照當時的情況來看,漢區和藏區怎麽著也相差著幾百米,很顯然這樣的距離已經不適合修建獨木橋了。
因此,很明顯第一個方案是行不通的。
這第二種方案,也就是修建拱橋,雖然說拱橋在某些方面利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也是十分牢固可靠的,但是想要在水流如此湍急的大渡河上,修建拱橋很顯然是行不通的。
接連兩個方案行不通,當時只剩下了最後一個方案,那就是在大渡河的上方修建鐵索橋。鐵索橋無論從材料上還是承重上都跟拱橋和獨木橋有著很大的差別。
經過官員們的反復商議,最終確定下來了修建橋梁的最終方案,那就是修建一座鐵索橋。
隨著方案的確立,官員們似乎並沒有松了一口氣,因為接下來等待他們的還是一個個難題。
如果想要修建鐵索橋,經過官員們的計算得出,最少需要13條鐵索才行。
而鐵索又是由鐵環之間連線而成的,那麽13條鐵索經過初步計算,至少需要用到接近一萬個鐵環。
確定下來初步的用量之後,還有一個難題,那就是上哪去弄到這麽多牢固的鐵環呢,古代煉鐵技術可沒有現代發達,光是這些鐵環對於當時來說就是一個很大的難題了。
不過在困難面前,聰明的中國人總能夠想出來解決的辦法,一位熟悉當地環境的官員表示,在距離大渡河幾百裏的地方有著豐富的鐵礦資源,
只要在當地將鐵礦開采出來,並且完成冶煉工作,將鐵環做好再運輸過來,就能夠解決這一難題了。
面對這位官員的提議也是很快被透過了,不過這個時候也有不少官員站了出來,認為這個方法雖然可行,也極大程度節約了時間,解決了鐵環的問題。
但是誰又能夠保障這些鐵環的品質問題呢?萬一這些鐵匠偷懶耍滑,那麽鐵索橋一旦建成,也充滿著各種危險。
於是為了方式鐵匠們偷奸耍滑,官員們決定,在這些鐵環的制作過程中,必須要刻上制作者的姓名。
這樣一來一旦鐵環被檢測出來品質問題,那麽制作者肯定會吃不了兜著走,這樣一來就能夠避免鐵匠們偷奸耍滑的問題了。
一段時間之後,鐵鏈陸陸續續都被制作完成,並且運輸到了大渡河邊,原本以為鐵環制作完成之後,接下來的工作將會簡單一些,但是誰也沒有想到這些鐵索實在是太重了。
如果依靠人的蠻力根本無法將鐵索擡起來,又怎麽能夠將這些鐵環制作成鐵索呢?
也有幾個大膽的人率先嘗試了起來尋找辦法,他們幾個人將鐵索的一頭放在了渡河的木筏上,想要借助木筏到達對面。
但是設曾想因為河水的湍急,再加上鐵索的重量巨大,人們很難掌控木筏的平衡和移動方向,最終這個方法也沒能成功。
這個時候一個當地的工人站了出來,說了一番話給了大家運輸鐵鏈的靈感。這個工人表示,平時人們能夠靠著藤索緩慢過河,那麽這些鐵鏈也同樣適用。
正是工人的這段話給了大家很多靈感,最終利用藤索過河的原理,人們順利的將鐵鏈運到了對岸。就這樣在勞動人民的經驗之下,很快的解決了這個難題。
鐵鏈運到對岸之後,距離完工就只剩下了最後一步,那就是將這13根鐵鏈全部固定好。
只有將鐵鏈們都固定好,才算是順利完成橋梁的建設工作了,而鐵鏈的固定也是修建橋梁之中最最重要的一項工作了。
鐵鏈的牢固程度直接跟鐵索橋的穩定程度有著直接的關聯,要是鐵鏈固定的不牢固,那麽之後的鐵索橋也會出現晃動等等安全隱患的存在。
說不定隨著時間的推移,鐵索橋晃動的振幅會越來越大,那麽到時候,這座橋就成為危橋了,依舊不能夠使用。
因為本身這13根鐵鏈就幾十斤重了,因此對於固定鐵鏈來說,在當時也是個不小的麻煩。很明顯普通的固定方式是用不到這13根鐵鏈上的,這個時候就需要尋找其他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工人們選擇在兩岸向下挖深井,並將這些鐵鏈放置於深井之中,最後用生鐵完成澆築。
這樣一來等到鐵水冷卻之後,自然這13根鐵鏈將會是十分牢固的。
在完成鐵鏈的固定工作之後,鐵索橋的建設也隨之竣工了,在得知鐵索橋竣工的訊息之後,康熙帝也是十分愉悅,因此便親自為這座鐵索橋提名為「瀘定橋」。
這就是瀘定橋的修建歷史,在清朝時期雖然沒有工業機器的幫助,但是聰明的中國人民,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
現如今瀘定橋成為了一個十分特殊的景區,瀘定橋的順利建成,是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體現。同時也是紅軍飛奪瀘定橋,也是長征中取得的勝利果實。
結語
除了瀘定橋是由康熙帝親自提筆之外,還能夠看到當年康熙帝在瀘定橋錢提筆的「一統山河」。
短短四個字表示了康熙帝修建這所橋梁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早日實作對於統一大業。
現如今瀘定橋仍舊被當地的居民所使用著,百年前中國古人用智慧,在湍急的大渡河上建起了這座橋梁。
百年之後紅軍完成飛奪瀘定橋,取得了萬裏長征之路的階段性勝利,瀘定橋對於中國人來說都有著非凡的意義。
參考資料
瀘定橋 -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路版
鐵環鑄工匠標記按記問責 310歲瀘定橋「青春常駐」
—— 以下內容為商城廣告 ——
關註微信公眾號「水煮商城」查詢訂單、物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