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我關註
這是白駒說原創的第126篇文章
01 邸報
清嘉慶二十年 (1815年) 四月,北京。
深夜分時,昏暗的燭光下燈影搖曳。
江西道監察禦史石承藻瞇起眼睛,一如往常般逐條瀏覽當天的朝廷邸報,時而閉目冥想,思索著朝野內外的風吹草動。
「今吏部帶領引見原任湖北襄陽府知府王樹勛……奉旨仍發湖北以簡缺知府用。」
當一眼掃過這一訊息後, 石 承藻起初並未感到有何異樣,猛然間,塵封的記憶如觸電般襲來,令 石 承藻不由得為之一怔。
王樹勛,好熟悉的名字,這人不就是明和尚嘛!事實上 , 石 承藻對這位原襄陽知府王樹勛的背景早有耳聞。
早在乾隆年間,石承藻就聽聞京城廣惠寺有一和尚法名「明心」,這明心法師可不是個安心於吃齋念佛的出家人,與之相反,明心沈迷世俗社交,與京城官員來往甚密。
後來,明心還俗,搖身一變成了王樹勛,並順利步入仕途,成為湖北的一名地方官。湖北官員也都熟知其來歷,時常有人親切地稱呼其為「明和尚」。
到了嘉慶十七年冬, 王樹勛曾 為補缺襄陽知府來京引見,期間還「抽空」到原刑部尚書 金光悌府上重操舊業。據傳,當時金 光悌執香向王樹勛跪地長拜,虔誠地為其多病的兒子祈禱長壽,此事傳遍京城,百姓流言蜚語不斷。
現如今,湖北督撫將王樹勛違例題升僅一年時間,便突然以他無法勝任地方繁瑣事務為由,請朝廷發湖北簡缺知府任用之,這當即引起了 石承藻的懷疑。
石禦史不由得猜測,莫不是王樹勛在當地被揭了和尚老底,亦或是他在襄陽有所劣跡,為地方所不容,湖北的督撫們才會為了免責而有意包庇,特意為其提請簡缺。
不用求教元芳的意見, 石承藻就認定此 事必有蹊蹺。
怎麽辦?還能怎麽辦,作為一名資深禦史,上疏彈劾那是必然選項。但出於謹慎考慮, 石承藻還是決定先暗訪查證一番。
此後幾日,石禦史實地走訪廣惠寺一探究竟,與主持超凡和尚深入交談,確認了王樹勛正是當年的明和尚!
五月初二, 石承藻向嘉慶上疏,直接彈劾王樹勛及湖北督撫,請旨究辦,以清流品而肅官方。
至此,和尚知府一事被正式捅到了嘉慶皇帝面前……
02 偵辦
嘉慶二十年 (1815年) 五月初二,北京紫禁城。
嘉慶算得上是大清朝最見多識廣的皇帝了,神武門陳德刺殺事件、天理教攻打紫禁城事件……一件件光怪陸離的稀罕事,嘉慶早已見怪不怪了。
但一個和尚膽敢大搖大擺混入大清朝堂,還和朝中高官有著千絲萬縷的糾葛,那就不是一件小事了,當下引起了皇帝的警覺。
官員結黨營私,欺君罔上,自古都是皇帝的逆鱗。
就在 石承藻上疏的當天,嘉慶火速頒發上諭: 「 王樹勛著解任,交刑部嚴審確情具奏。 」
皇帝的效率如此之高,負責偵辦的官員自然不敢怠慢,掌管刑部事務的大學士董誥當天便著手偵辦此案。
經過七天嚴審之後,本就並不復雜的案情迅速水落石出, 王樹勛的確就是昔日的廣慧寺僧人明心。
早年間,明和尚與京城官紳多有來往,其中就包括 翰林院檢討龐士冠、庶吉士譚光祥、 侍郎蔣予蒲、 尚書金光悌、舉人章宗源、從九品賞鈞、生員賞鏞等人,不少人還在明和尚門下受戒皈依。這些人和師父打成一片,對師父那是慷慨解囊,有求必應。
△ 清代僧人舊照
到了嘉慶元年,王樹勛終於迎來了人生中的第一個貴人。這一年,經好友王文治舉薦,王樹勛前往欽差伊江阿府上講經,一來二去,伊江阿也對明和尚頗為賞識。
等到伊江阿外放山東巡撫之時,王樹勛才真正實作還俗,成為伊江阿的正牌幕僚,每天幫著巡撫處理公務,順帶著陪同伊江阿研討佛法。
巡撫幕僚顯然並非王樹勛的終極目標,頭頂烏紗,成為帝國官員的一份子,那才是明和尚夢寐以求的星辰大海。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王樹勛持之以恒的努力下, 伊江阿終於答應牽頭為王樹勛 納捐買官。
要說伊江阿也確實夠意思,不光自己豪擲白銀三千兩,還拉上了兩江總督李奉泰、東河總督司馬 騊、 南 河 總 督 康 基 田及濟南知府陳廷傑,大夥一同為王樹勛納捐出資。有了一眾大佬的慷慨解囊,王樹勛很快籌得白銀四千八百兩,順利買到了候補通判的官銜。
可天有不測風雲,還沒等王樹勛補缺實職,伊江阿就出事倒台了,王樹勛遂輾轉來到陜西投軍。
當時,陜甘總督 松筠正為轄區內盜匪猖獗而頭疼不已,王樹勛瞅準機會主動請纓,喬裝成道人模樣前往招撫,最終憑著過人的膽氣成功招降盜匪無數。王樹勛一戰成名,令 松筠刮目相看, 在 松筠的提攜下,他也終於補缺通判實職,得償所願。
此後,王樹勛一直在湖北做官,歷任荊州同知、襄陽知府,仕途還算順利 , 直到十余年後被石禦史檢舉彈劾。
既然是皇帝督辦的案件,一經查實,董誥自然是要從重議罪的。
刑部翻遍律例,終於找到「 文職官員隱匿公私過名以圖選用,已除授者,發近邊充軍 」這一依據,重判王樹勛發配黑龍江充軍 。
對於這一判決,嘉慶是滿意的,他認定王樹勛是罪有應得,當即下旨允準,並令刑部先行將王樹勛收監,讓其受兩個月枷刑之苦,刑滿後無可質訊,再行發遣。
03 牽連
嘉慶二十年 (1815年) 五月十四日,江寧兩江總督署衙。
正所謂: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一道聖旨猝不及防而來,令兩江總督百齡當即嚇得汗流浹背,他萬萬沒想到,自己有一天竟會被一個僅有數面之緣的人拖下了水。
聖旨的措辭極為嚴厲,直斥百齡與明和尚王樹勛早就相識,尤其是百齡任職湖廣期間,更曾與王樹勛有過多次來往。雖然王樹勛供述百齡並不知其曾為僧人,但二人又是吃飯,又是起課,
嘉慶顯然不會輕易相信王樹勛的鬼話。正因如此,嘉慶降旨嚴令百齡自己交代一切,並親自朱批:
「吉兇就這一封奏折,你自己掂量著回話!」
隨後,百齡趕忙上奏自辯,將與王樹勛相識相交的來龍去脈悉數上報嘉慶,並表明自己實不知王樹勛就是明和尚。
在反復提審王樹勛,確認二人口供基本一致後,嘉慶方才相信了百齡的陳詞,發上諭加恩寬免,不予追究。
△ 兩江總督百齡之畫像
百齡算是虛驚一場,但其他人就沒有這樣的好運氣了。
首先 便是早年間拜明和尚為師的那些京城官紳。金光悌、龐士冠、譚光祥等人早已病故,免於追責,但倉場侍郎蔣予蒲 等人尚在朝中任職,因此事被當即革職 。
而為王樹勛捐官出錢出力的官員自然也難逃追責。伊江阿、李奉翰、康基田、司馬騊、王文治等人雖早已離世,然而嘉慶對這些官員卻仍是恨得咬牙切齒,尤其是前山東巡撫 伊江阿。嘉慶在上諭中怒斥道: 「如 伊江阿尚在,必當重治其罪! 」
既然不能治死 人的罪,皇帝便將怒火盡數宣泄在了那些因循疲玩的在朝官員身上。
廣東督糧道陳廷傑因資助王樹勛 捐官,雖不知其為僧人,亦被降三級呼叫;
原刑部侍郎宋镕曾與明和尚有過來往,明知其背景卻隱匿而不舉報, 雖未受戒,同樣被罰降三級呼叫;
伊犁將軍松筠因陜甘總督任上保舉王樹勛,也受到了朝廷的追責,被罰降兩級呼叫;
而作為王樹勛的頂頭上司,湖廣總督馬慧裕、湖北巡撫張映漢當然負有不可推卸的管理責任,二人最終均被罰降三級留任 ……
因王樹勛一案,前前後後共牽連各地官員數十人,大部份官員因亡故而免於處罰,但遭懲處的官員仍有將近十人,其中更是不乏封疆大吏。
官方懲治結果一公布,朝野內外也隨之議論紛紛,但 對於王樹勛一案的態度,士人卻是和皇帝空前一致的。
清代文人昭褳、梁紹壬、陳其元等均將此事記錄下來,且對王樹勛多有譏諷之意。昭褳就在其【嘯亭雜錄】中如此寫道: 「王樹勛能成為二千石高官,雖最終遭到遣戍,謫死窮荒之地,但多少也是他的大幸;而諸名士都是翰墨名流,卻甘願成為他的緇衣弟子,以至遭其笞撻之辱,可以說是斯文掃地啊!」
然而,士人們能譏諷的無非只是王樹勛的和尚出身,若拋開這層身份不談,王樹勛憑著自己對仕途的渴望,一路披荊斬棘,有勇有謀,成為正四品的一方太守,政績和能力顯然都是可圈可點的。
只不過,無論王樹勛如何努力,在一個固化的時代,從剃度那一刻起,他的結局早已註定……
點 擊 關 註,更 多 精 彩 不 錯 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