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薦書:茶,何以中國?

2024-06-04歷史

圖片來源網路,侵刪

林語堂先生說:「只要有一把茶壺,中國人到哪都是快樂的」。

作為世界三大無酒精飲料——茶,早已融入中華文化基因。 茶是「柴米油鹽醬醋茶」。 【水滸傳】中, 史進在茶館偶遇魯智深,兩人由此相識。 茶坊是梁山好漢的休閑社交場所,在這裏好漢們「把茶言歡」。【 夢華錄 】中趙盼兒為了在東京謀生,將費時且具有藝術性的點茶改為快速止渴的散茶。

茶也是「琴棋書畫詩酒茶」。 古往今來,茶在 文人墨客中 妙筆生花。唐代詩 僧皎然 寫道:「 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 。」蘇軾【 望江南·超然台作 】寫道:「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雖人生境遇急轉直下,一壺清茶超然物外,忘卻塵世煩擾。四大名著之首【紅樓夢】更少不了茶。根據紅學家周汝昌先生的統計,小說中與茶有關的字詞頻率,多達1500次,寫茶道的地方有近300次。

左上:【調琴啜茗圖】[唐] 右下:【 攆茶圖 】[南宋]

圖片來源【茶經譯註】

從下裏巴人到陽春白雪,茶在中華文化中璀璨生輝。而無論是茶的口腔活動,還是藝術性活動,多是唐以後的事情。那麽唐代究竟發生了什麽?茶何以從眾多飲品中迅速出圈?

這繞不開茶學的 奠基 人物——「茶聖」陸羽。

陸羽像 ( 圖片來源網路,侵刪)

陸羽與李白是同時代的人,際遇也相似。 都說「長安三萬裏」,是大唐的繁華與疆域之闊,也是理想與現實的距離。唐代雖然科舉興起,但世家子弟想科舉及第難如登天。陸羽孤兒一枚,不知其父母是何許人。陸羽文采顯著,因身份機遇難以入官場展一番抱負, 但陸羽一生與茶結下不解之緣。

年少時 ,陸羽烹茶的天賦就已初顯。 據【新唐書】和【唐才子傳】記載,陸羽被龍蓋寺住持智積禪師在竟陵拾得並收養。陸羽幼年在龍蓋寺時要為智積師父煮茶,煮的茶非常好,以至於陸羽離開龍蓋寺後,智積便不再喝別人為他煮的茶,因為別人煮的茶都沒有陸羽煮的茶合乎積公的口味。

後陸羽離開寺廟,有幸得太守李齊物賞識,親授詩集,入鄒父子門下接受正規教育。再遇禮部郎中崔國府,相交三年,品茶論水,詩詞唱和。自此陸羽得以躋身仕流、聞名文壇。 陸羽的文學造詣為他書寫【茶經】奠定了基礎。

後遇安史之亂,關中難民蜂擁南下,陸羽隨流民渡江南行,考察各地茶事 。四川、重慶、武漢、江蘇、浙江、江西、湖南、廣州等省均有其足跡。陸羽在當時就被人奉為「 茶神 」「茶仙」。耿湋即稱陸羽「一生為墨客,幾世作茶仙」。陸羽在文學、史學、茶文化學與地理、方誌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然而在其身後,影響至深、流傳最廣的是他所著的【茶經】。陸羽說,茶香寧靜卻可以致遠,茶人淡泊卻可以明誌。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陸羽將人生抱負 融於【茶經】,而【茶經】照亮中國。

茶樹葉子,圖片來源【茶經譯註】

在當下,茶已經融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去年,中國雲南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這是中國乃至全球首次茶文化申遺成功。 2019年國際茶日設立,這是 以中國為主的產茶國家首次成功推動設立的農業領域國際性節日 2002年周杰倫【爺爺泡的茶】流傳至今,歌詞膾炙人口「爺爺泡的茶 有一種味道叫做家陸羽泡的茶 聽說名和利都不拿」。此外還有,【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夢華錄】等影視劇揭開宋代「點茶」「鬥茶」的面紗,茶也在年輕群體中活躍起來,日常約上好友冬日圍爐煮,以茶會友……

左圖:茶園;右圖:雲南猛海茶山古茶樹

圖片來源【茶經譯註】

茶文化在當代興起,我們回首陸羽及其著作, 【茶經】似乎一定程度被忽視,作為中國乃至世界「茶學」開山之作。 有人說它是一本工具書:采茶、制茶、煮茶、品茶之法,不免有些局限。

【茶經譯註】實拍圖(圖片版權歸本社所有)

【茶經】一是在茶學語言藝術上,登峰造極。 作為一種儲藏茶的道具,陸羽用了一個很妙的詞——育(原文「育,以木制之,以竹編之,以紙糊之),完美揭示了「育」對於茶的藏養之效。在描述茶葉形態時,陸羽形容有的茶葉如——「浮雲出山者」,白雲屈曲繞山,揭示茶葉曲折回旋的狀態。有的如「輕飆拂水者」,清風拂水後微波漣漪,揭示茶葉表面微皺的狀態……

二是書中陸羽為飲茶指定系列規矩, 規範了此後國人飲茶的內在精神路 徑,無論後世茶之種類、品飲之法如何變動,這是一脈相承的。【茶經】中說「茶性儉,不宜廣」「茶之為用,味至寒 ,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 在當下,讀【茶經】不僅是了解茶知識,更是在浮躁的精神世界開辟一方品茗空間,體會茶背後的理念。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長安和要走的三萬裏,領悟書中處世之道、人與自然關系,體會禪茶一味的境界,無疑是一種指引和享受。

也許有人會說,自己並不懂喝茶,【茶經 】可能太過高深。 然而就像【紅樓夢】,未讀過的人卻也能理解「劉姥姥進大觀園」寓意,懂得黛玉、寶玉、寶釵、王熙鳳等基本人物關系。【茶經】亦是如此,茶早已融入中華文化基因。例如【茶經五之煮】曰 「茶性儉,不宜廣,廣則其味黯淡」。 泡茶的水不宜多,水滿則溢,蘊含著天道茶理,即中華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

說到讀【茶經】最終繞到一個問題,陸羽唐代最初版本早已失傳,現存 於世的【茶經】有50多版,流傳下來的陸羽生平傳記更是五花八門。 作為一本公版書,【茶經】版本眾多,那麽究竟看哪一本?

【茶經譯 註】實拍圖(圖片版權歸本社所有)

這個問題沈冬梅教授給出了答案。 沈冬梅,知名歷史學家、茶文化研究者。【典籍裏的中國】茶經篇指導專家、現場嘉賓。上面提到的去年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沈冬梅就是重要參與者。

在三十余年的工作中, 【茶經】是沈冬梅繞不去的心結。沈冬梅以現存最早的宋代【百川學海 本為基礎, 綜合考察了現存50多個版本 ,從「正文、註釋、譯文、考證校記、點評」五大部份詳盡解讀。 【茶經】雖然簡單易讀,但並不易懂。因為部份古漢語的意思如今早已改變。因此,尤其「註釋」「點評」部份沈冬梅力求詳盡。

例如茶經首句「茶,南方之嘉木也」。何為「南方」?何為「嘉」木?

南方:唐貞觀分時天下為十道,南方泛指山南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嶺南道所轄地區,基本與現今一般以秦嶺山脈-淮河以南地區為南方相一致,包括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唐時為南詔國)諸省區市,以及陜西、河南兩省的南部,皆為唐代時的產茶區,亦是今日中國之產茶區。

嘉木:優良樹木。【楚辭·九章·橘頌】:「後皇嘉樹。」嘉,同「佳」,美好。陸羽稱茶為嘉木,北宋蘇軾稱茶為嘉葉,都是誇贊茶的美好。

正是因為陸羽「嘉」字運用甚妙。僅一字奠定了茶在傳統文化中的美好秉性。沈冬梅在【茶經譯註】中做了細致點評:茶之嘉,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飲茶益人,二是在很長的歷史時間裏,茶都是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自戰國末期楚國屈原【楚辭】第八篇【橘頌】「後皇嘉樹」起,中國古代文人即有以「嘉」稱頌某類植物,或以某類植物的品質乃至美人以比況君子之性的傳統,即「香草美人」的傳統。陸羽【茶經】沿襲了這一傳統,稱茶為生長於南方的嘉木,與本章下文中的「精行儉德」相呼應,使植物之茶,標著了品德之性,吸引著讀者跟隨作者繼續往下探究茶之知識。而陸羽稱茶為嘉木亦為後人所承襲,至北宋文豪蘇軾,更是將茶葉視為嘉葉,為其撰寫了擬人化的傳記作。

——來源【茶經譯註】

這一評價,沈冬梅以【茶經】「嘉」為起始向前回溯,這一字在以往朝代的意義,又指出後世的演變。其思維之廣,研究之深,令人佩服。而這只是小編對於【茶經譯註】管中窺豹。

【茶經】全文不過7千字,而【茶經譯註】300多頁, 包含「 正文、註釋、譯文、考證校記、點評」五大部份。 圖書 既可以直接「原文+轉譯+每章點評」概覽,也可以逐詞逐句,對照註釋、 考證校記細品, 都堪稱細致、優美、全面讀到。這是目前市面其他版本對比所遜色的。

【茶經譯註】內文頁

考慮到年輕受眾的閱讀偏好, 圖書精裝設計,內帶50多頁彩圖 呼應文字 ,將時代脈絡中「茶具」「茶事」「茶文化」的演變具象化。 以說一書在手,即可做到通曉【茶經】及其「前世今生」、茶文化之演變,看透茶特質與中華文化的共性,了解茶何以起於中國,興盛於中國。

內容參考:【茶經譯註】

【茶經譯註】 實拍圖提供者:小紅書@阿然書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