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鄉墅

長得像葡萄,但可別摘來吃,磨碎了丟水裏能麻醉魚,人稱「醉魚兒」

2024-03-01鄉墅

小時候最令人期待的樂趣之一,就是在假期裏由父母陪伴著去山中探險,這不僅因為山間充滿無盡的趣味,更因為在那片綠色世界中隱藏著許多天然美味——野果,它們尤其深受農村孩子們的喜愛。

回顧那個年代,與今天便利的生活條件不同,零食並不是隨時可得的商品。那時的農村地區,商店稀缺,即便偶有幾家,家中的經濟條件也不允許我們隨意購買。因此,為了滿足口腹之欲,我們常常會選擇走進大山,尋找那些自然恩賜的野果來解饞。

山林間的野果種類繁多,口感上乘的不在少數,如桑葚、拐棗、刺泡兒等,這些果實即使在今天的市場上也堪稱稀罕佳品。

然而,在享受野果帶來的甜蜜時,我們也需謹記並非所有看似誘人的野果都適宜食用。比如,外表酷似草莓的蛇莓就是一種不可輕易嘗試的植物。

接下來,我要為大家介紹一種特別的野果品種,它被人們形象地稱為「醉魚兒」。這種野果形似葡萄,盡管看起來頗具吸重力,但並不適合人類食用。有趣的是,將其果實磨碎投入水中,卻能產生麻醉效果,使水中的魚類暫時失去活動能力。

在農村野外,有眾多類似葡萄的野果種類繁多,諸如龍葵果、野葡萄、山葡萄和蛇葡萄等,然而若論外觀之美,這些果實或許都難以與馬桑果媲美。

馬桑果是源自馬桑灌木的果實,並非出自桑樹家族,而是屬於無患子目下的馬桑科植物。這種灌木並不高大,通常株高不超過2.5公尺,常見高度約在1.5公尺左右,因此對於孩童而言,只需輕輕踮起腳尖便能觸及其掛滿枝頭的果實。

馬桑果猶如一串串誘人的葡萄,緊密排列,色澤或為鮮艷的紅色,或為深沈的紫紅色,待到完全成熟時,則會轉為深邃的紫黑色,其外表極其誘人,令人見之垂涎。但在此有必要提醒各位讀者,盡管馬桑果看似可口,卻切勿隨意采食。

至於為何我說要打架切勿隨意采食,其主要原因在於果實中天然蘊含一種名為「馬桑堿」的毒素成分。一旦誤食,可能會引發諸如頭暈、惡心等中毒癥狀。

回憶起童年時光,在山野間尋找可口野果時,我曾與馬桑果有過一面之緣。盡管當時年幼無知,但仍知道進食前需先清洗。於是,我用衣角裝滿了一大捧馬桑果,打算帶回家洗凈當作零食享用。然而此舉被父母發現後,他們嚴厲責備,並告誡我說:「這種果子含有劇毒,絕對不能吃,否則按照老辦法,得用糞水解毒。」因此,在那個年紀,我一直視馬桑果為「外表誘人卻實不可食」的代表。

隨著年齡和知識的增長,我才逐漸了解到馬桑果並非全然無用。雖然因其毒性而不適合食用,但它在其他方面卻有著相當的價值和用途。

在民間文化中,馬桑果被形象地稱為「醉魚兒」,這一名稱源於其果實所含的毒性成分。在某些南方地區,人們會特意采集馬桑果,並將其整個果實包括種子一起研磨成漿狀投入水中,利用其毒性麻醉水中的魚類,從而便於捕魚活動,這便是「醉魚兒」別名的由來。

此外,馬桑果還具有提取酒精的價值,所得酒精主要套用於工業生產領域。不僅如此,其種子富含油脂資源,透過榨取可提煉出油品,這種油廣泛用於制造油漆和油墨,在當前的套用中頗為普遍。在南方的部份農村區域,甚至有農民專門種植馬桑果樹,目的就是為了獲取種子榨油,進而生產油漆和油墨。

馬桑植物在藥用領域也有所貢獻,其果實、葉片、樹皮以及根部均可作為藥材使用,然而鑒於其含有毒性成分,此處不再詳述,以免引起誤用。

盡管馬桑植物體內含毒,但不可否認其各部位蘊藏著豐富的藥用價值。只要合理利用,馬桑確實可謂「全身是寶」。在此特別強調,盡管馬桑果實外觀誘人,務必提醒大家切勿食用,並且應當教育孩子們遠離這種有毒果實。

親愛的朋友們,不知您是否了解馬桑及其果實的特性呢?歡迎在評論區分享您的知識和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