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菌是一種獨特的生物類別,其生存方式頗為奇特,它們並非獨立生存,而是依賴於與其他植物形成的伴侶關係,透過吸收宿主植物提供的養分來維持生命。盡管外形酷似植物,但野生菌實際上並不屬於植物界。
人們對野生菌的情感復雜而矛盾,一方面對其深深喜愛,因為其中不乏既可安全食用又富含營養價值的品種,它們所烹飪出的佳肴口感鮮美無比。然而另一方面,野生菌中亦存在大量有毒種類,若不具備準確辨識能力,誤采誤食可能導致中毒事件的發生。在中國著名的「野生菌王國」雲南省,這種情況尤為常見,使得人們對野生菌的態度充滿了敬畏與審慎,既欣賞其無可比擬的美食價值和豐富的營養成分,又畏懼因誤食有毒菌類帶來的潛在風險。
提及此話題,我想起了奇特的野生菌,它偏好生長在板栗樹的樹根處。在以前,農民們曾因其會禍害板栗樹的生長討厭它,但隨著對其認知的加深和市場需求的變化,如今已開始大規模種植並積極出口,市場價格甚至高達每斤百元以上,即使在國內,也賣到了50元/斤成稀罕貨。
野生菌類通常繁衍生息於雲南松、高山松、馬尾松等針葉林以及混合林區域,然而存在一些特例,其中灰樹花便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灰樹花,又稱作栗子蘑、板栗蘑、栗蘑,其生態習性獨特,專一性地寄生於板栗樹或其他栗屬喬木的根部,並非所有板栗樹都能有幸成為其生長的宿主。只有那些位於海拔800公尺以上、年降雨量中有單日可達200公釐的濕潤地區,灰樹花才可能在此茁壯成長。
灰樹花以其獨特的形態特征區別於眾多色彩艷麗的野生菌種,其整體色澤呈現灰色或灰褐色調。其傘狀結構層疊有序,形似綻放的菊花,因此被形象地賦予了「灰樹花」的美名。
如今,提及灰樹花這一野生菌,人們普遍贊賞其為美味的野生菌類,然而在早年間,人們對它的態度卻截然不同,甚至對其出現感到厭惡。
灰樹花作為一種木腐菌,其生長模式與眾多食用菌相似,依賴於從周圍環境攝取養分。通常情況下,野生菌類要麽寄生於樹木表面,要麽發育於腐敗的木材之中。而灰樹花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偏好在板栗樹的根系區域繁茂叢生,這樣一來,便會大量吸取板栗樹根部的營養物質,進而導致板栗樹由於營養過度流失而逐漸衰弱直至枯萎。更進一步,灰樹花在其生命周期中還會引起板栗樹心材呈現白色腐朽狀態。
這兩種效應均會對板栗的產量構成嚴重影響。在過去的時代裏,板栗因其豐富的營養價值被視為重要的糧食來源,其經濟價值遠超灰樹花。因此,當時的農民們對於灰樹花的出現無不擔憂,因為一旦發現其蹤跡,很可能預示著當年的板栗收成將大幅削減。
實際上,盡管灰樹花對板栗樹存在一定負面影響,但其整體價值仍然不可忽視。過去,在解決基本溫飽問題的時期,人們普遍不希望看到灰樹花的出現。然而,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糧食產量顯著提升,板栗的角色逐漸從「糧食來源」中淡化,人們對灰樹花的態度也隨之轉變,開始積極加以利用。
值得註意的是,率先開展灰樹花人工栽培的並非中國,而是我們的近鄰日本。在日本,灰樹花享有「食用菌王子」的美譽,這得益於其獨特的美味口感以及豐富的營養價值,其中包含了多種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的礦物質,如維生素、鋅、鈣、磷、鐵、硒等,更兼備一定的藥用功效。
正因如此,灰樹花在日本市場上極受歡迎,時常處於供不應求的局面,為了滿足這一需求,日本長期依賴從中國進口灰樹花。
為了應對市場需求,中國已經開始積極推動灰樹花的本土馴化和規模化種植。過去十多年來,包括浙江、河北、四川、雲南、福建、上海等多個地區的科研機構展開了引種馴化和試驗性栽培工作,這一系列努力顯著提升了灰樹花的產量,特別是在浙江省慶元縣、河北省遷西縣等地,灰樹花已實作大規模種植並步入產業化生產階段。
盡管國內產量有了顯著增長,但市場對於灰樹花的需求仍然旺盛,導致其市場價格相對較高。據現有資料顯示,出口至日本市場的灰樹花,平均每公斤售價能達到約1800日元,換算成人民幣約為每斤100多元,而在國內,灰樹花幹貨的價格通常也在50元/斤上下,這足以體現灰樹花的經濟價值之高。
親愛的朋友們,不知你們是否曾在板栗林下發現過灰樹花的身影?又或者品嘗過這種獨特的食材呢?歡迎大家踴躍留言分享自己的經歷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