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鄉墅

田園養老:有一方院子,便有了一種生活方式

2024-02-28鄉墅

小院,大概是人們心中,最柔軟的地方,它從來都不只是一種建築形式,它深入每個人的心靈和記憶中,成為中國人的生活藝術和精神領地。外面一片喧囂熱鬧,院裏一應清明悅目。

一門之隔,庭內院外,車馬滾滾,了不相關。與其說庭院代表的是一種具體的生活形態,不如說那是不同時代的人,所追求的一種美好生活理想。

鄭板橋說:「吾畢生之願,欲築一土墻院子,門內多栽竹樹花草,清晨日尚未出,望東海一片諾爾,薄暮斜陽滿樹,立院中高處,俱見煙水平橋。」

院裏春秋,也知寒暑;人間歲月,定有炎涼。眾生皆有涯,如何尋得一段修行法,成了每個人閑居蔔築的課題。最喜古人對院居的記述:「高林受日,寬庭受月,短墻受山,花夜受酒,閑日受書,雲煙草樹受詩句」。

在一方院落中,日月盈暉,澤被草色,可頤耳目之供給;在一方院落之內,筆墨移章,潤化性情,實堪身心之修養。一方院子,讓生活更踏實。

人們最理想的生活,大概就是在一個庭院之中,「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上雲卷雲舒」,閑時看一本書,喝一杯茶,以片刻閑暇,暫避生活的喧鬧與急躁,讓我們得以禪思,放緩腳步去觀察事物的自然構成,幫助我們理解和應對無常的真相。這一切,皆以庭院為要。

在浮華的晚明時代,物質空前繁榮,士人歸隱之後,熱衷於營造庭院和園林,以此來安放自己的身心和靈魂,在中國人看來,與山水為友,才是最好的修行法,以此可以親近林泉,身入幽谷,這大概是中國人最理想的生活狀態。

而現在生活於喧鬧都市中的人們,被周圍的塵囂與浮躁所裹挾,每天朝九晚五,按照既定的路線,過著固定的生活,心中向往名山大川,卻囿於現實的束縛,不能親身前往,於是人們紛紛寄情於生活之中的一草一木,一竹一石,中國人對於山水的歸崇,一直根植於內心,亙古未變,庭院成了人們最大的奢想。

最理想的庭院環境,林語堂曾有過這樣的描述:「園中有宅,宅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見天。天中有月,不亦快哉。」 有一方庭院,院裏種上松柏,四季長青,以充目觀;種上各色花卉,四季花香,以作鼻觀;然後引來流水,四季泠泠,以作耳觀。

晴天,可觀素墻上的日影,幻化成奇巧的畫面;夜幕,可觀院落中的月色,仿佛清澈的流霜。當城市化的行程,如洪流般湧入每個人的生活時,我們都在其中漂流,無一人可幸免,人們住進高樓,便再也無法感受那份接近自然的親切。

老舍先生說:「我理想中的院子必須很大,靠墻有幾株小果木樹」。天地行色,旅途匆匆,該以何物,慰藉這如白駒的一生,我想不過是院子裏的一顆樹。

院子也許不用很大,能供目色舒展即可,幾盆草,幾叢修竹,甚至是墻邊的一抹苔痕,也能記錄這年歲時序。春有草色,夏有驟雨,秋著霜華,冬負寒雪,把日子和生命,寄寓在這一草一木之間,生出一點遺世獨立的性靈,人生大抵是另一種圓滿。

庭院,成就了中國人的詩性,它是晏殊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也是歐陽修的「庭院深深深幾許,普都堆煙,簾幕無重數」,即使不會作詩的人,在那些閑暇禪思的片刻裏,也會見花樹則心喜,聽林泉則心安,見日月則心定。一方庭院,讓人們把普通的日子過成了詩,以此抵禦歲月中的庸碌與平凡。

有一方院子,便有了一種生活方式。願你也有一方小院,成全自己理想的生活,看時光清淺,心笙搖曳。

——結伴鄉村,抱團田園。 私家菜園訂制、農房租賃 ,加微信xhgzwx1 成為 開放型、移動式、自助化 「田園養老社群」 的社群會員 ,實作共同的心願。


免責聲明:

部份圖文、視訊來源於互聯網或微信公眾平台,內容僅供各位學習參考,我們對文章的觀點保持中立;非常感謝原作者的辛勤寫作,如有侵犯版權敬請告知,我們將及時刪除! 點選 「田園養老社群」 關註本號。歡迎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