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宣布了今年基本養老金上調3%的訊息 ,這一調整無疑觸及了廣大老年人的切身利益。然而,一位退休大媽在鏡頭前的直言不諱,卻道出了另一番深意:「現在的年輕人,生活成本比我們那時候還要低。我覺得,我們老年人不應該再要求漲薪資了,有的老年人薪資已經很高了,應該把省下來的錢用在年輕人身上。」這番話,無疑也觸動了許多年輕人的心弦。
中國的公共養老金體系,歷經多年的發展與完善 ,如今已形成了兩大類三小類的格局。兩大類分別是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其中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又進一步細分為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體制內)和企業員工養老保險(體制外)。然而,這三類養老保險之間的差距,卻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據統計,過去兩年,體制內退休人員的月平均養老金高達6000元 ,而體制外僅為3100元。更令人震驚的是,超過1.6億的農民群體,平均每月只能領到200元。這幾乎是體制外退休人員養老金的三十分之一,更是體制內退休人員的三十分之一!如此巨大的差距,怎能不讓人深思?
這種差距的根源,在於計算方法的不同 ,體制內的養老金由國家全額代繳,與工齡緊密相關。退休時,工作滿35年的養老金按照薪資的90%發放,這就是所謂的養老金替代率。20年以上不滿35年的,最低也有80%。再加上體制內的各種補貼,養老金過萬並不罕見。相比之下,體制外的個人和企業都需要繳納一部份養老金,退休時個人帳戶的養老金按月退還,國家統籌的養老金則根據多種因素計算返還。而農民的養老金更是按年繳費,個人繳一部份,國家補一部份。退休時,養老金帳戶裏的所有錢除以一個社會預估的壽命月份,再加上政府的基礎養老金補貼,就是最終到手的養老金。通常,這只有一兩百塊。
這種差異的存在,無疑引發了公平性的質疑 ,體制內人員不用繳納養老金,卻能領取最高標準的養老金;而最廣大、最弱勢的農民群體,得到的補助卻最少。這種現狀,顯然有悖於社會的公平原則。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國家從2014年開始,以十年為過渡期,將體制內外的養老金並軌。這意味著體制內人員也需要自己繳納一部份養老金,單位補一部份。2024年,養老金並軌剛好滿十年。這意味著接下來退休的人員,其養老金水平將不會遠高於社會平均水平。
但是,養老金並軌只是改革的第一步 ,省下來的資金應該如何使用?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今年兩會期間,有政協委員提出應該統一上調農村養老金,至少100元,並逐步縮小城鄉養老金差距。這一提議無疑得到了廣大農民的熱烈響應。然而,也有人對此表示不滿,認為城鎮職工從上世紀就開始繳納養老保險,而農村直到2009年才開始建立新農保,憑什麽讓沒交錢的人領取養老保險?
這種觀點看似有理,實則站不住腳 ,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是1997年建立的,但許多人退休時計算養老金是按照30年、40年工齡算。這是因為政策允許視同繳費年限,即過去沒交但可以算你交了。如果城鎮職工可以這樣算,農民為何不可以?農民為國家的貢獻是不可忽視的。他們辛勤耕耘,為國家提供了豐富的農產品,為工業化行程攢下了第一桶金。他們默默支持著祖國的現代化建設,農業稅直到2006年才廢除。因此,農民應該得到更好的待遇。
未來養老金的改革趨勢必然是追求公平 ,這一路上雖然會面臨諸多困難與挑戰,甚至可能會得罪很多人。但為了實作老有所養的願景,國家一定會持續推動改革。因為改革永無止境,只有不斷前行才能找到更加公平、更加永續的養老金制度。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關註每一個群體的利益訴求,確保改革的成果能夠惠及每一個人。同時,我們也需要加強對養老金制度的監管與管理,確保資金的安全與有效使用。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共同構建一個更加公平、更加美好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