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碼農

管了3年K8S集群,我學到的10個經驗教訓

2024-02-27碼農

背景

在過去的三年裏,我穿越了管理Kubernetes集群的時而波瀾起伏的領域。這段充滿挑戰和發現的旅程讓我深刻理解了這一尖端的技術,以及眾多的其他方面。在這篇文章中,我想與您分享我作為Kubernetes集群管理員所學到的十個最有價值的教訓。

這些教訓涵蓋了各種主題,從管理底層基礎設施到最佳化部署流程,包括確保集群可延伸性和安全性的最佳實踐。無論您是初次接觸Kubernetes的新手,還是經驗豐富的專家,這些建議都將為您提供如何有效管理Kubernetes集群的豐富視角。

讓我們一起深入探討這些教訓,這是三年經驗、成功和挑戰的結晶。

教訓1:使用雲裏的Kubernetes

除非有極端的約束,否則自己不要去管理Kubernetes底層基礎設施。您會花費時間偵錯那些對您的業務毫無價值的問題。成為kube-api、kube-apiserver、kubelet、etcd、kube-proxy等方面的專家是很棒的,但每天都要自己維護這些並不會創造任何業務價值。您無需成為這些概念的專家就能有效地管理集群。將這個低階任務委托給雲服務提供商(AWS、Azure、GCP、OVH等),他們比您做得更好。在HK-TECH,我們選擇了AWS和EKS集群(註意ECS不是Kubernetes!)。

教訓2:使用程式碼部署所有與Kubernetes相關的基礎設施

集群的任何部份都不應該在控制台上手動完成,甚至連一個簡單的標簽都不要加。特別是要避免「我先在控制台上快速修復了一下,稍後我就會更新程式碼」的思維方式。迷思:其實您永遠不會這樣做。

教訓3:避免過度使用您無法完全控制的Helm Charts

是的,它們很棒,工作迅速,您不必為編寫您自己的YAML而煩惱,除非有一天更新會導致一切都崩潰。如果您真的很懶或時間很緊,至少努力理解values.yaml檔中的每個變量,並避免使用預設值。在HK-Tech,規則是不使用Helm Chart;在最壞的情況下,我們會僅獲取樣版。

教訓4:Kubernetes不喜歡「lift and shift」

因此,為了使用到 k8s,你需要從舊應用程式的雲遷移適配開始著手。不是讓K8s來適應您的應用程式,而是由應用程式適配 k8s。如果您沒有重新編寫應用程式的能力,也許最好還是堅持使用舊的虛擬機器執行的模式。

教訓5:Mesh還是不Mesh?

如果不需要,就不要安裝服務網格。那麽你怎麽才知道是否需要它?問自己兩個問題:我的集群中的應用程式是否相互通訊?我的集群中的應用程式之間的交換是否需要安全策略?如果兩者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麽安裝服務網格可能是有用的。我沒有具體的建議;通常各種 Mash 技術之間都很相似。

教訓 6:避免使用過多的工具

Kubernetes提供了大量的輔助工具,承諾為更好地管理您的集群提供山寨和奇跡:argocd、lens、k9s、keda、krew、kubectx、kubens、kail等等。避免將它們像集郵一般的收集起來,老實說:用kubectl就能滿足90%的需求。就個人而言,我僅限於使用到了kubectx、kubens和k9s,它們在集群管理上是有收益的。

教訓 7 :必須為Pod定義資源限制(記憶體和CPU)

這將防止糟糕編碼或錯誤配置的應用程式吞噬掉您集群的所有資源,並由於一些貪婪的Pod而導致其他應用程式一個接一個地崩潰。這也是對Helm Chat保持警惕,並始終詳細檢查封裝背後的清單原始碼的原因之一。

教訓 8:考慮無狀態

理想情況下,最好避免在Pod中儲存數據。如果由於某種原因無法避免,則最好使用NAS而不是磁盤直接掛載。否則,您可能會驚訝地發現部署中的一些Pod無法存取持久資源。是的,硬碟只能在一個節點上掛載,因此如果您的Pod分布在多個節點上,同一節點上的Pod將看到相同的數據,但其他節點上的Pod將看不到。使用像EFS這樣的NAS型別掛載,您就將能避免這個問題。

教訓 9:配置HPA(水平Pod自動縮放)

如果您既想停留在舊的工作方式中,又想從Kubernetes的強大之處中受益,那就需要根據需求自動的管理資源利用率,需要在所有應用程式計畫上配置HPA。(Helm Chat的另一個限制,很不幸通常非常缺)。

教訓 10:不要害怕變革

平均而言,您應該計劃每年對集群進行三次版本升級,大約每四個月進行一次更新。某些更新是透明的,但通常會有帶來影響的變更。為了更好地準備這些更新,我建議閱讀、再閱讀和重新閱讀版本釋出說明,以及那些在您之前進行過版本更新的人的經驗。我建議,而且我們在HK-TECH已經實施的是:始終保持在最新版本的上一個版本(除非有安全修補程式)。

祝您度過愉快的Kubernetes之旅!

作者丨Herve Khg

來源丨公眾號: Docker中文社群 (ID:dockerchina)

dbaplus社群歡迎廣大技術人員投稿,投稿信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