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碼農

不必事事「尊重」孩子的想法

2024-02-27碼農

都說要尊重孩子,特別是被原生家庭專權迫害過的父母,不想讓孩子受到同樣傷害。

但,尊重也是有限度的。

無底線地尊重,只會讓孩子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

講兩個生活中心塞的小事,有一天早上送弟弟去上學,他想我抱抱走。

我說:「下著雨呢,媽媽得撐傘,抱不了。」

他理直氣壯地回嘴道:「你可以淋著啊,回家後換套衣服。」

這種情況,我的極限也只能做到不罵他不動怒,堅定地往前走,任由他一邊叨叨一邊趕上來。

尊重?做夢吧!

場景二:從超市回來,我和隊友手上拎著大包小包的,眼看著一提紙巾拿不了。

姐姐無動於衷,一心擺弄她帶出門的小貼紙。

這個時候,還要問她願不願意幫忙?或是想要拿哪個嗎?

不,就是直接分配任務,「安寶,過來把紙巾拿上樓。」

還有,放學是先寫作業還是先玩?要不要喝牛奶補充蛋白質?一桌子菜,是不是需要詢問孩子喜歡吃哪個?快吃飯了,卻偏偏鬧著要吃零食?工作了一天回到家是不是必須立馬去抱孩子?

生活中,這大大小小的事,不必事事「尊重」孩子的想法。

因為,家庭是船,父母才是船長啊。

尊重再好,也得講科學,不能由著孩子的性子來。

否則為什麽還需要監護人呢?

我們作為父母,不單單是讓孩子吃飽穿暖,順利長大,更重的責任在於榜樣和引導。

即,在孩子具備完全行事能力之前,家長要在盡到幫助提醒糾正義務的同時,去兼顧孩子的心理健康。

所以,我理解的尊重是:

一、真正的尊重不是行為層面上,而是作為獨立個體的人格、感受、思想、差異和成長節奏。

二、 不是所有事都需要問孩子的意見,家長把控好適應尊重的場景和範圍。

三、也不要過多地壓制和講道理,多示範、鼓勵和幫助。

四、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情緒,但不妥協的地方堅決不妥協。

五、非選擇性問題,請盡量使用陳述句。

舉個例子,孩子寫完作業想要玩手機,但看電視的時間並沒到。

我自以為有理有據地拒絕了,她卻又哭又鬧。

如果這時候,我執行「尊重「原則,而把手機給她,這叫妥協。

但我不會批評她,而是告訴她,什麽時候可以玩手機,只要是不允許玩的時間任憑她哭鬧耍賴都不能玩。

至於,她因為失望而難過,這是她屬於她一個正常人都會有的感受,我尊重,所以我不會剝奪她難過的權利。

吃飯時邊吃邊玩就收走食物,這一頓不吃但要等下一頓開飯,到了睡覺點就得上床,不允許碰電線...等等事情,都是同理。

值得註意的是購物或者上陪訓班等有關消費的行為,應遵循價值體系。

簡單說,就是 家庭是一個整體,孩子只能享受她股份內的利益和權利

打個比方,家庭的月收入是五萬,要支付房貸車貸、生活開支、醫療養老儲備,還要先滿足家庭的長遠規劃諸如置換大房子,剩余可支配的部份為僅剩五千。

一家四口大家均分,大寶二寶各報一個培訓班就沒了。

這個時候,培訓班說花一千塊可以參加文藝匯演,要執行尊重孩子的原則而詢問孩子意見嗎?

答案是不,因為明顯家庭條件不支持嘛。

面對類似的情況,家長要時刻清醒,別說什麽我窮誰也不能窮孩子,也別感到愧疚遺憾。

畢竟,家庭這艘船平穩航行更重要‼️。更何況,家庭整體發展的更好,收益人也還是孩子。

眼前有父母情緒穩定,家庭和諧,耳濡目染中給予孩子的金錢教育和人生教育,長遠的有家庭更上一層樓,帶給整個家庭的居住生活升級。

除此以外, 還有沒有不適宜尊重孩子的場景呢?

有。

比如說家長有工作要忙,孩子非要鬧著陪玩;家長生病了,孩子還要抱抱...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想必媽媽們經常會遇到這方面的問題。

實話講,安寶小時候,我也曾「聖母」過的,得到的結果就是越尊重,孩子越黏媽媽。

所以,我建議大家趁早做好課題分離。

就是說清楚地分辨到底是你的事,還是孩子的事。

媽媽要上衛生間、媽媽要喝水、媽媽累了想先休息一下、媽媽有工作電話要接、媽媽今天要加班...

這些都是自己的事,不需要和孩子商量,只需要通知孩子就好了。

請統統使用陳述句,直接點告訴孩子我要去做什麽。

而不是尊重孩子,詢問她的意見得到她的同意。

與此同時,孩子因為沒有心想事成會有不開心,我們要接納和尊重孩子的這個情緒。

但行為上不妥協,語言上稍作解釋。

一串又一串地道理說教呢,其實用不著,一是孩子不一定能理解,二是過多的纏結會給孩子以希望,會讓大人積攢出更多的無力和崩潰。

拉鋸拉鋸著,又爆了。

我的經驗,就是去做,再說一遍溫柔而堅定,堅定的是信念和行為,溫柔的是態度和語氣。

當孩子一次二次體驗到,世界的規則原來是這樣子的,她就會明白媽媽不是圍著她一個人轉,也有自己的生活和事情。

反過來講,屬於孩子的事情,交給她自己去完成。

比如上幼稚園、自己擦屁股、穿衣服、寫作業、系鞋帶、整理自己的床鋪、收拾書桌、作為家庭一份子承擔自己那份家務等。

家長也不要過度擔心,肆意代勞。

即便孩子喊著說,媽媽你幫幫我吧,也盡量鼓勵他自己做。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建立起責任和擔當,更加獨立自信地成長。

貫徹始終,互相尊重和課題分離就形成了。

年前,我寫了一篇文章叫【什麽時候都不需要批評孩子】,有人問孩子非要碰插座呢?

今天,來補上這塊積木。

怎麽說呢?就是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規矩。

我們按規則執行就是了。

譬如說 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威脅或者影響孩子身體健康的行為絕不允許。

那就有犯必罰,請去「冷靜毯」冷靜,用小尺子打手等。

在我們家,撒謊、暴力、威脅大人...這些錯誤的後果確實是有體罰這一項的。

雖然說,這個後果非自然發生的,但是作為監護人必須嚴格執行的。

換句話講,我的尊重還是僅限於孩子被打疼了而哭泣的權利。

絕不是尊重她什麽事都要嘗試一下,什麽底線都要挑戰一下的自由。

堅決落實,她將來到了學校、到了社會上,才能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

最後,該如何處理松弛感和尊重、規則之間的關系?

加前置條件,加特定範圍。

周六的晚上,父母想要出去吃個夜宵帶上孩子,可以嗎?

可以。

朋友帶孩子到家裏玩,孩子作業沒完成,先痛痛快快去耍,事後再補,可以嗎?

可以。

孩子生病了,食欲很差,有些挑食粘人,可以嗎?

可以。

只有一家人在,孩子直呼父母大名,參照網路語言,可以嗎?(臟話不行)

可以。

出門旅遊訂錯了房間、走錯路、孩子要💩離服務區很遠只能先下高速...

統統可以。

責怪不埋怨不上綱上線。

有人說,做父母的黃金時間只有十年。

從出生到3歲,我們只需要考慮自己的體力和經濟,放心大膽地呵護好寶寶的成長。

3歲後,到青春期之前,父母盡可能地把自己的所知所想傳遞給孩子,用愛澆灌,以尊重為輔,教育孩子。

再往後,支持、建議、陪伴、目送。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擔起自己的角色和使命。

規矩與愛並列,有尺度地尊重,合理地投資安排,把孩子養成獨立、自信、優秀的樣子。

關於南汐:

一位生活在上海的草根媽媽, 家有兩娃安寶和小滿, 每天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悟,經驗反思; 成長,持續更新。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