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金錢往往能解決一切問題",但遇上這起案例,卻把職場操守推上了風口浪尖。一名離職員工拒絕交出工作期間使用的個人微訊號,理由是裏面有私人通訊記錄 。
然而公司卻視之為公司財產,聲稱上面有價值幾百萬的客戶資源。雙方為此大打出手,誰也不讓誰,陷入了一場曠日持久的爭執僵局!究竟誰才是理虧方?
2018年,小張入職一家房地產中介公司。按照公司規定,員工應使用企業微訊號開展工作。但小張表示自己的私人微訊號用著更順手,於是經理雖然建議過,但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了。
6年來,小張利用這個私人微訊號拓展業務,與上百名客戶保持著密切聯系。直到去年年底,小張突然遞交了離職申請。人事經理當時並未多想,按部就班辦理了離職手續。
豈料事情並未就此了結,小張離職後數月,公司突然打來電話,要求她交出之前一直使用的那個微訊號的帳號密碼。原因是他們發現,上面存有大批公司珍貴的客戶資源資訊。
小張當即拒絕了:"那可是我的私人微訊號,裏面有我的家人、朋友的私密資訊,我怎能交出去?再說了,當初公司也沒強制我們必須使用企業微信。 "
人事經理卻理直氣壯:"不管是不是你的私人號,但你用它開展了公司的業務,上面的客戶資源都是公司的,你有交接的義務!"
就這樣,雙方為了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微訊號,陷入了曠日持久的僵持,誰也不讓誰。小張堅持要保留私密,公司卻盯上了上面價值或許數百萬的客戶資源。
其實,這件事情的起因,還得從公司的內部管理說起。很多公司為了方便,常常允許員工使用個人社交帳號開展業務。表面上看,確實簡單高效,但殊不知隱藏著嚴重的職業操守和智慧財產權風險。
一旦員工離職,手中掌握著公司大量寶貴的客戶資訊和業務數據,公司就會利益受損。再者,員工私自使用個人帳號牟利,本身就已經涉嫌違反職業道德和勞動合約的規定。
可問題在於,現實生活中,公司與員工並非總能按部就班執行各自的權利義務。就拿這家公司來說,雖然有著明文規定,卻從未嚴格要求員工使用企業微信工作,長期造成了管理真空。
究其原因,或許是員工使用私人帳號更加方便高效,公司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了;又或許是領導們對資訊化建設重視不夠,沒能制定合理的規章制度。
總之,這種任由員工使用個人帳號辦公的做法,無疑是導致了這樁糾紛的根源所在。如今事到臨頭,公司自然是要控告員工違反了職業操守;而員工也有理由維護自身的私密權。雙方為此陷入了沖突的困境,誰也理不直氣也不壯。
面對這種兩難的局面,我們當然希望雙方能夠透過友好協商的方式解決分歧。畢竟,無論是公司還是員工,其實都有一定失察之處,堅持對簿公堂無疑是最糟糕的結果。
但現實往往往往很骨感,協商解決並不容易。作為公司,如果輕易放棄上面幾百萬的客戶資源,無疑是掉以輕心;作為員工,如果交出微訊號,個人私密權益也難逃侵犯。
這樣一來,圍繞客戶數據的歸屬、誰是當事人、雙方責任大小等問題,雙方必將進入一場激烈的拉鋸戰。屆時,無論是釜底抽薪的法律糾紛,還是無休止的輿論口水戰,都將鑄成雙輸的局面,沒有贏家。
當然,筆者並非號召大家放下雙手讓渡,而是再次呼籲企業和員工都應審視自我、反思自身,盡力從這件事情中汲取教訓。
對於企業而言,資訊化時代已經到來,必須高度重視軟硬體設施建設,引進先進的CRM等系統,確保客戶數據能夠得到高效、專業且安全的管理。同時,還要制定合理的規章制度,明確界定員工在工作中使用工具的範圍,以杜絕智慧財產權流失等風險。
對於員工而言,無論采取何種工作方式,都必須遵守職業操守,自覺維護企業利益,恪守勞動合約。切不可存在私心或試圖"占便宜"的想法,更不能以個人利益淩駕於企業利益之上。事業有成就了再說,先要做人 。
最後,還有一點值得所有人警醒:一味追求"捷徑"固然容易上手,但收效甚微,且必然會埋下安全隱患。小事漸漸會變成大麻煩,一旦爆發就難以收拾。因此,無論是企業還是員工,不如靜下心來重塑互信關系,坦誠相見、包容理解,攜手構建職場新秩序,用智慧化解分歧,才是上上之策。
總的來說,一個小小的微訊號竟然就演變成了一場罵戰,這背後折射出的,正是當下職場環境中普遍存在的種種不正之風:規章制度建設滯後、主體責任心缺失、利益至上主義盛行等等。我們當有一番新的認識:金錢固然重要,但更不能讓它淩駕於職業操守之上!
相識便是緣,
多停留2秒,覺得有收獲可以分享給身邊的人
點「 在看 」的大吉大利,點「 轉發 」的鴻運當頭!
最後2024年祝大家在單位裏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