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職場

惡毒後媽劉梅,被網暴了20年

2024-04-02職場

▣ 公號:她刊(ID:iiiher) 作者:hikari

時間過得真快,【家有兒女】已經播出20年整了。

隨著今年年初,【家有兒女】的大電影官宣原班人馬回歸的訊息,人們的視野又回到了這部「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都一樣」的家庭情景喜劇。

重刷【家有兒女】,人們開始為這部劇賦予了更多的意義價值,有人想和劉星做朋友,也有人想擁有小雪那樣的大女主性格。

但是今天,我想聊聊一個出場就內建罵聲的角色——劉梅。

「討厭」的媽媽,「討好」的妻子,從來不該是定義她的標簽。

她是自己,是千百個時代女性的縮影。

1

劉梅,挨罵的20年

很遺憾,【家有兒女】播出20年,劉梅就被罵了20年。

無論是劇情的討論區還是彈幕,總有人在苛責她作為母親和妻子的過錯。

尤其是每當劉星出現,總有一大批人代入劉星的角色打抱不平地指責劉梅的偏心。

甚至會把劉星所表現的「壞」,都歸咎於劉梅的打壓和一次又一次的不信任。

還記得,在被不少人評為「童年噩夢」的那一集裏,劉星破天荒地考了高分,沒一個人信任她。

劉梅還帶動全家人舉手表決,來宣判他作弊。過後,甚至直接去學校代他承認錯誤。

而當真相大白,得知劉星考了高分是因為迷上了「三國」的遊戲,仍嘴硬得沒有一句道歉。

更令人窒息的是,劉梅的第一反應是下意識地反問:「你哪來的錢買遊戲碟?」

獨斷的母子關系,和堪稱經典模版般高高在上的家長語氣讓人看得窒息。

優秀的小雪得了高分是會吃大螃蟹當做獎勵的,而調皮慣了的劉星考了高分是會被質疑的。

這種偏愛,讓劉梅成為眾矢之的。

可這份對小雪的「偏愛」,也依然沒為劉梅「平反」半分。

小雪打扮出格,彈幕說是劉梅管教不深;小雪高考失利,彈幕又在大談獎勵式教育的失敗。

然而後媽難當,再加上生來驕傲的小雪本就處在青春期,叛逆在所難免,但人們只會怪罪是劉梅「不敢」教育。

這也不是,那也不是。似乎在劉梅的身上,永遠背負著傳統媽媽的罪。

然而20年過去,終於開始有人替劉梅委屈:「劉梅還不夠好嗎?」

要知道,劉梅並不是全職的家庭主婦,在照顧家庭之余她還要為工作奔波。

再加上醫院本就是個人情往來的重災區,何況作在人情之余,為護士長的劉梅還要面對三班倒的高強度工作。

身心俱疲了一天,回到家不僅要洗手羹湯,堅持給全家做好種類豐富的飯菜,還要給闖禍的孩子拖底。

中年職場女性的困境,投射在劉梅身上,但她大多數時候展現的都是積極情緒。

盡管在育兒方面有時方式不對,但無法否認的是劉梅對每一個孩子都足夠盡心。

她會因為小雪迷戀F4而在切菜在切菜的時候偷背周渝民的身高,也會因為她喜歡大猩猩就把她的房間重新布置一番;

她會從小給劉星存好教育基金,也會給這個「不爭氣」的兒子提前盤算出最合適的出路;

會寵著小雨的貪嘴,特意給他做愛吃的食物,也會在小雨奇思妙想把石頭當做隕石時,「縱」著填補上他的想象力。

在這些被扒出來的細節裏,人們對於於劉梅的評價,才終於有了轉變。

而劉梅,等這一句轉變,等了整整20年。

2

劉梅們,被時代忽視

唏噓的是,這20年裏,劉梅無數次地被隱形。

在觀眾的印象裏,夏東海是高知爸爸,通情達理,與孩子相處有自己獨特的一套模式。

而劉梅作為典型的中國媽媽,不分青紅皂白只會打壓式教育,「偏心繼子是為了討好丈夫」

可所有人都忽略的是,為這個家忙前忙後的都是劉梅。

有一集裏,劉梅因公外出,留下了2000塊錢讓其他四個人在家度過一個星期。

好不容易逃脫了劉梅束縛的孩子們開始瘋狂地放縱,熬夜地玩,睡到下午2點才起來吃飯。

而夏東海作為家裏唯一的大人不是縱著孩子吃泡面,就是動不動下館子,兩三天就把錢全花光了。

更令人驚詫的一點是,竟然還需要遠在外地的劉梅每天給家裏打電話叫他們起床。

可見沒有了劉梅,這個家是會散的。

然而,劉梅就像是在時代洪流裏最容易被忽視的那一代女性一樣。

她們的付出,很輕易地就被隱形、被忽視。

在她們身上,有著典型70後、80後女性的影子,不像90後所處的時代那麽前沿,也不像前人的時代那麽保守。

她們是在夾縫中生存的一代。

想為自己搏一搏,但又總是被困在責任的牢籠。

當網友們再重看【家有兒女】,在被幽默包裝的底色外,品出了她們的辛酸淚。

劉梅有機會去美國給一個老華僑當特護,一個月6000美金的那種。

彼時,夏東海面臨失業風波,劉梅想去多賺點錢來貼補家用,也想抓著這次機會讓工作更上一層。

但夏東海和小雪都在極力反對,覺得老華僑點明讓劉梅去是想發展「不正當關系」。

她們的付出不僅沒得到過誇贊,還被最親近之人「背刺」。

他們用冷嘲熱諷的造謠語氣去阻撓女性,用理所當然的家庭責任去綁架媽媽,氣憤之余,更多心寒。

UC大數據曾經在【中國媽媽「焦慮指數」報告】中釋出了這樣一組數據:80後媽媽以平均67.23%的焦慮指數位居第一。

而劉梅,就焦慮得很典型,只是她的焦慮都藏在堅韌外表之下了。

她為孩子操心——

會擔心處在青春期的小雪早戀,因為小雪穿著暴露而生氣,也會在聽到小雪說交了新朋友,條件反射地問到「是不是男的」。

沒人會理解劉梅的焦慮,就連夏東海也要添油加醋地吐槽劉梅的「敏感」。

為兩個調皮兒子的成績擔心,到頭來還會被兒子們埋怨「沒給自己報補習班」,面對劉梅「小時候讓你學你不學」的委屈辯解,劉星卻說:「我不願意學你就不讓學?我不懂事你還不懂事?」

在那些耳提面命的怒氣裏,從來也沒人體諒過一個母親的心境。

她也為老人操心——

鄰居胖嬸給姥姥介紹老伴,卻被劉星攪黃,把劉梅一個人橫在中間;姥姥檢查出腫瘤,還硬要怪是劉梅帶她去檢查才得的。

她還要為那個幫不上小忙,卻不停在攪渾水的老公操心——

作為一家之主,從來沒做過飯,甚至回到家還要劉梅幫忙脫衣服掛衣服。

而劉梅更年期睡不著的時候,和夏東海說「醫生讓老公哄著點讓著點」,夏東海第一句話就是「有這藥方嗎?」

也許那是屬於他們夫妻的相處模式,但要知道,愛人能給的絕不該只是情緒價值的支撐。

於是在日復一日的疲累中,她的焦慮沒有一刻能停下。

可人們,卻只能看見劉梅的崩潰。

放大那些情緒無處釋放的時刻,去狙擊一個中年女性自己都無法坦然面對的痛。

而這些,絕不是有著最堅韌底色的劉梅和那個年代女性,就活該承受的。

3

劉梅們,一直在改變

欣慰的是,去年以來,人們看待劉梅的態度終於轉變了。

不止是看到了她的委屈,她的能幹,更是挖掘出了從那個年代的女性身上迸發的力量。

她們開始懂得反抗,開始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以劉梅為例,最顯而易見也最具說服力的是,劉梅敢離婚,也敢二婚。

在那之前,一個女性決定離婚是要下很大決心的,更何況還有一個半大的孩子。

就算是發達如北京,在更開放的環境中也免不了鄰裏鄰居背後家長裏短的議論。

但從80年代開始,全國的離婚率開始成倍地增長,有數據顯示北京地區這十年間的離婚增量就達到了驚人的96.2%。

而這種社會現象的產生和背後投射出的勇氣,都主要來自於那個年代女性所處的生長環境。

1978年改革開放,1979年實行計劃生育,家庭育兒的負擔開始減輕,再加上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中國開始實行九年義務教育,那個年代的女性開始成為普遍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一批。

在國家統計局曾釋出過的報告中顯示,在各類高等教育中女生占比均超過男生。

隨著知識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走上了管理崗位,她們註重自我職業的發展,也重視持續學習的能力。

劉梅,哪怕是當上了護士長以後,也會自考營養師資格證。

第一次自考沒過也絕不氣餒,反而是熬更深的夜卻背書,她還會在準備營養師考試論文的時候,邀請全家人來體驗營養餐,用真實的實驗結果去調整論文。

她們深諳知識的重要,也知道教育的意義,是最早的那批海澱媽媽。

劉梅會在那個互聯網剛剛普及的年代給家裏的每一個孩子配上一台電腦;會在物價飛漲的千禧年掏出2萬塊買鋼琴;也舍得請昂貴的家教在教育上投資。

也恰恰是這份清醒和果敢,讓無論是劉梅還是夏東海前妻在成立家庭後扮演的都是更加強勢的那一方。

而胡一統和夏東海作為男性方,更多的是家庭結構中所謂「潤滑劑」的作用。

這並不均衡的家庭分配,攤在那個時代女性的肩頭,逼得她們既要詮釋母職,也得展現獨立。

所以她們只好常常藏起柔軟,展現堅硬。

可這些,卻慢慢成為別人拿捏她們的籌碼,說她們蠻橫,指責她們獨斷。

利刺入耳不入心,劉梅的反應估計只會長籲一個「嘿——」,翻個白眼然後繼續過好自己的日子。

要是被這些評價左右了心情,那劉梅就不是劉梅了。

根據天津婦聯報告顯示,81.3%的「70、80」後母親在自我評價時稱,會在家庭、職業雙重角色裏獲得強自我認同。

這是因為她們十分清楚並認可自己的能力。

職場與家庭,是社會給予她們的兩份責任。她們卻能一邊扛起重擔,一邊還不忘尋找自我價值。

就像劉梅,她會賺錢,也舍得給自己花錢,會毫不心疼地買上一大堆自己喜歡的東西;

也知道生活品質決定家庭氛圍,所以會不定時的在周末組織全家人一起爬山、騎馬的家庭團建。

這也是我無比欽佩劉梅這一代女性的地方。

有了受教育的契機,她們努力刻苦,能快速占據研究生博士生名額。

有了能晉升的機會,她們工作進取,迅速成為各行各業的骨幹。

有了家庭的新變化,她們統領全家,把全家各口安排得明明白白。

在她們成長的這幾十年裏,正好趕上時代飛速發展的中國,但每次浪潮,劉梅們都能穩穩站住,被改變,也在覺醒。

她們願意接受新的思想,也不斷在雞毛蒜皮的生活日常中尋找讓自己快樂的方式,只是有時候會表現得更「強硬」一點。

但,這強硬本來就不該成為對準她們的槍口。

好在,【家有兒女】播出20年整的時候,人們終於發現了劉梅們的美。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 她刊(ID:iiiher),如需二次轉載請聯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