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生活

【世界知識】張書劍:莫迪的政治光環褪色了?

2024-06-17生活

點選 世界知識 關註並星標

每天與你一起

平實理性看世界

「莫迪十年」後,印度將走向何方

6月4日,印度人民院(議會下院)選舉結果揭曉。在選舉產生的543個人民院席位中,由印度總理莫迪及執政黨印度人民黨(印人黨)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贏取293席,雖達到執政所需半數,但遠低於2019年大選的353席。其中,印人黨僅獲240席,喪失自2014年大選以來保持的單一多數黨地位,這意味著莫迪歷史性的第三個總理任期將不得不依賴多個中小盟黨的支持來組閣。面對如此「爆冷」的結果,有國際輿論甚至將莫迪此次的勝選稱為「雖勝猶敗」。

然而,莫迪的政治光環真的開始褪色了嗎?其政府一貫以「發展」為口號,印度經濟在其治下十年究竟成色如何?印度外交為何在近些年形成「張力四射」「四面開花」「大冒險大收獲」的突出特點?莫迪執政的這十年,中印關系的發展為何如此曲折?本屆令國際社會出乎意料的大選結束後,經歷了「莫迪十年」的印度,又將走向何方?本期封面話題特約請相關學者對上述話題進行解讀。 以下是第一篇:【莫迪的政治光環褪色了?】。

——編者手記

6月4日,印度人民院(議會下院)選舉結果揭曉。在選舉產生的543個人民院席位中,莫迪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贏取293席,雖達到執政所需半數,但遠低於2019年大選的353席。執政黨印度人民黨(印人黨)僅獲240席,喪失自2014年大選以來保持的單一多數黨地位,這意味著莫迪歷史性的第三個總理任期將不得不依賴多個中小盟黨的支持來組閣。2014年至今,延續十年的「莫迪效應」逐漸衰減,印人黨「一黨獨大」對印度政治運作模式和傳統意識形態的沖擊,或許已在莫迪的第二任期內見頂。

2024年6月4日,印度 總理莫迪與其支持者 慶祝勝選。

印度教民族主義見頂?

上屆大選前夕,莫迪政府對巴基史坦發動跨境「外科手術打擊」,成功將國家安全與印人黨奉行的印度教民族主義意識形態捆綁,使印人黨在經濟成績不佳的情況下仍以巨大優勢贏得大選。開啟第二任期後,莫迪不再致力於推動關鍵的土地與勞工法改革提振經濟,而是加速推進印度教民族主義色彩濃厚的政策,落實取消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特殊地位」、重建阿約提亞羅摩神廟和統一民法這三大目標,借此實作印度教民族主義取代多元世俗價值觀的意識形態目標。

2019年8月,莫迪以「促進地區發展與國家整合」為由,推動議會廢除印度憲法第370條,取消印控克區在憲法中的「特殊地位」。定居克區山谷的穆斯林始終強烈反對該舉措,他們擔心,印人黨及其母體組織國民誌願服務團將借機發動印度教徒大規模遷入,改變當地穆斯林占多數的人口結構,讓克什米爾變成下一個「巴勒史坦」。然而,印控克區在莫迪政府的高壓管制下未見反映發生大規模騷亂與流血沖突的報道,其他地區也沒有因此出現大規模族群騷亂。這一結果大幅增強莫迪和印人黨推進印度教民族主義議程的信心,將下一個目標放在更加敏感的阿約提亞羅摩神廟問題上。

同年11月,印度最高法院裁定,北方邦阿約提亞原巴布裏清真寺遺址將移交給修建印度教羅摩神廟的信托機構,這為擱置了數十年的廟址所有權之爭劃下句號。巴布裏清真寺建於1528年,傳說其位於印度教羅摩神廟遺址之上。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印人黨發起聲勢浩大的「推倒清真寺、重建羅摩神廟」運動,借煽動教派沖突獲取政治紅利。1992年,大量激進印度教徒拆毀巴布裏清真寺,引發印度全境持續數年的教派騷亂,至少造成數千人喪命。羅摩神廟問題由此成為歷屆印度政府均不願觸碰的禁忌。然而,莫迪政府在第二任期伊始即對此作出迅速了斷,不僅實作「重建羅摩神廟」這一印度教民族主義者的「百年夙願」,更展現了莫迪政府強大的政治控制力。

或許是出於預留政策空間的考慮,莫迪並未急於在第一任期推動統一民法的目標,而是延續上屆大選用國家安全議題繫結印度教民族主義的策略,抓住印度東部地區對孟加拉國非法移民的擔憂,於同年12月推動議會透過了公開歧視穆斯林移民的【公民身份法(修正案)】。然而令莫迪政府意外的是,此舉在印度各地引發大規模示威乃至教派沖突,造成多人死亡。

盡管該法案受到印度穆斯林、左翼政黨和學生等不同群體的強烈反對,但上述反對力量並沒有形成合力,無法在政治層面對莫迪和印人黨形成有力挑戰。得益於嫻熟的政治技巧與充足的人力、財力資源,莫迪政府幾乎掌控了多數主流輿論,使反對印度教民族主義的力量難以形成影響,營造出印度教民族主義已被廣泛接受的政治氛圍。

同時,莫迪抓住2022年2月烏克蘭危機升級後印度國際地位的相對提升,將印度教民族主義與印度國家形象和大國崛起敘事繫結。2022年莫迪大興「中央景觀區」改造計畫,在去除首都新德裏中央行政區「英國殖民元素」的同時,「清算」以開國總理尼赫魯為象征的、以世俗多元價值觀為核心的國大黨政治遺產,打造印度教民族主義意識形態主導的「新印度」形象。在莫迪第二任期,印度教民族主義由過去的「確立印度教傳統在國家生活中的主導地位」,逐漸升級為印度大國崛起、印度教文明復興與莫迪權威相結合的「三位一體」形態。

2024年6月4日,印度國大黨領袖拉胡爾·甘地(台上左二)舉行新聞釋出會。國大黨在本次大選中獲 得99個席位,其所領導的反對黨聯盟獲得234個席位。

傳統政治功能失效

在印度教民族主義被無限放大之際,印人黨對議會的控制也日益加劇。莫迪2014年擔任總理後,國際社會曾期待其利用印人黨在議會單一多數黨的地位推動重大改革,大幅提振印度經濟。但是,印度議會並未如設想的那樣為相關改革提供便利,反而淪為執政黨鞏固權力、壓制異見和宣揚印度教民族主義的平台,協商民主的傳統基本喪失。

2023年8月,印人黨主導的印度議會透過【德裏國家首都轄區政府法(修正案)】,擴大了中央政府對德裏公務員的控制權,削弱作為該區域執政黨平民黨在首都的影響力。同年12月冬季議會期間,146名反對黨議員因各種原因遭到停職,議員缺席人數創下印度歷史記錄。此前多次公開抨擊莫迪政府、在社交媒體上頗具影響力的草根國大黨籍人民院議員莫伊特拉因涉嫌受賄而被取消議員資格。反對黨聯合組建的「印度國家發展包容性聯盟」指責印人黨動用公權力阻止反對黨議員出席議會辯論的行為是「對印度民主的嚴重威脅」,印人黨辯稱大量議員停職為「藐視議會」所致。此系本屆大選前最後一次冬季議會,各黨都希望利用議會辯論為大選造勢。然而,由於大量反對黨議員被迫缺席,印人黨得以在選舉前透過18項有利於本黨連任的議案,進一步削弱反對黨話語權。

此外,傳統上政治中立的印度文官(行政)與司法系統,也在印人黨「一黨獨大」的優勢下,逐漸成為印人黨打擊競爭對手的政治工具。今年3月,德裏首席部長兼平民黨主席凱傑利瓦爾因「涉嫌腐敗」被印度財政部下屬執法局逮捕,成為印度歷史上第一位被捕的現任首席部長。平民黨成立於2012年,以反腐社會運動起家,自2013年起成為德裏國家首都轄區執政黨,2022年該黨又拿下旁遮普邦選舉,在短短數年內發展成全國性政黨,成為莫迪與印人黨「重點關照」的對手。由於印人黨始終難以在德裏選舉中取勝,莫迪政府已多次動用中央政府的力量變相打擊平民黨。此次逮捕恰好發生在選舉委員會正式公布大選時間後,直接剝奪了凱傑利瓦爾參加大規模選舉集會、為平民黨和反對黨聯盟助選的機會。

同時,國大黨還公開稱本黨銀行帳戶自今年2月以來一直被莫迪政府稅務部門凍結,因而已無財力開展競選活動,並痛斥莫迪「凍結印度民主」。印人黨斷然否認相關指控,辯稱國大黨未能申報2017~2018財年的現金捐贈所得稅,因而陷入稅務糾紛。

聯盟政治的暫時回歸

在本屆大選結果揭曉前,觀察者紛紛預測印人黨將在選後繼續保持在人民院「一黨獨大」的優勢。在印度教民族主義與大國崛起敘事繫結帶來的政治紅利,及莫迪頻繁吹噓的數位福利政策的加持下,印人黨有信心以更大優勢迎來莫迪的第三任期。

然而,上述兩項優勢並未充分轉化為印人黨的選票。執政聯盟的過度自信及利用司法和行政手段對反對黨的打擊,反而促成了反對黨聯盟的團結。反對黨以維護「憲法和民主」為由實作整合,將對莫迪和印人黨政治攻擊的重點放在法治與民主原則上。

同時,莫迪政府最令人矚目的印度教民族主義議程,也沒有讓其收獲太多選舉紅利。印人黨在印度教民族主義大本營北方邦遭遇重挫,在該邦80個人民院席位中僅獲37席。在莫迪本人參選的瓦拉納西選區,印人黨領先的票數優勢相比前兩次大選大幅縮小。莫迪斥巨資在北方邦傾力打造了阿約提亞羅摩神廟綜合計畫,但該選區卻被反對黨奪取。飽受新冠疫情和失業折磨的北方邦民眾,或已對印度教民族主義「審美疲勞」。

盡管許多莫迪反對者在大選結果出爐後歡呼「民主的勝利」,但印度教民族主義議程對印度社會的長期影響並不會因印人黨政治影響力的收緊而逐漸消失。包括國大黨在內的眾多反對黨已逐漸接受「軟印度教特性」,在選舉活動中也開始主打印度教特色。為避免觸及宗教問題,反對黨對推舉穆斯林候選人同樣十分慎重。穆斯林等宗教少數族群在印度社會被邊緣化的問題,也未必能在下屆政府的任期內得到緩解。聯盟政治的暫時回歸能否逆轉印度教民族主義的發展勢頭,對印度文官和司法系統「政治化」的趨勢是否有所抑制,仍有待觀察。

(作者為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南亞研究所副研究員)

· END ·

本文刊登在【世界知識】2024年

第12期

責編:杜文睿

點選左下角「閱讀原文」,購買本期

雜誌

覺得好看,請點這裏